許文艷 寇建良 谷建才
摘 要:該文以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鄉(xiāng)林場華北落葉松為研究對象,在對銼葉蜂發(fā)生規(guī)律調查的基礎上,探討了其防治技術。結果表明:銼葉蜂隨本地區(qū)落葉松樹齡的增加,其危害程度加重,幼齡林無危害;中齡林中度危害,平均蟲口密度2 580條/株;成熟林重度危害,平均蟲口密度4 506條/株。用煙霧機噴施1.2%苦·煙乳油與0號柴油按1∶10的比例配成的煙霧劑對中齡林中度危害的防治效果為98.6%,對成熟林重度危害的防治效果為98.6%。
關鍵詞:華北落葉松;銼葉蜂;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2-0103-02
落葉松銼葉蜂Pristiphora laricis(Hartig)是為害華北落葉松的一種主要食葉害蟲,近年來,其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發(fā)生危害面積達3 200hm2,最高蟲口密度達15 000條/株,平均蟲口密度達3 500條/株,大發(fā)生時樹木針葉被食光,嚴重時造成植株死亡,不僅影響樹木的材積生長量,而且嚴重影響到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及森林景觀結構與功能。因此,大力開展落葉松銼葉蜂的防治,對于鞏固塞罕壩地區(qū)造林綠化成果、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和林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研究地概況
第三鄉(xiāng)林場位于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最南部,東經115°61.5′~117°39′,北緯42°02′~42°36′,于1963年建場,是河北省屬大型國營林場之一??偨洜I面積
12 043.1hm2,現(xiàn)有林地面積10 523.5hm2,其中華北落葉松人工林7 373.7hm2,森林覆蓋率87.4%。林區(qū)氣候寒冷,冬季長、春秋短,夏季不明顯,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0℃,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29.7℃和-38.7℃。年降水量530.9mm,蒸發(fā)量1 229.9mm。年均無霜期67d,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
2 標準地設置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鄉(xiāng)林場區(qū)域內,選擇立地條件相近,分別在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幼齡林、中齡林、成熟林設置20m×30m的標準地各1塊,每塊標準地選出標準樹各10株。
3 調查方法
采用標準地調查方法。每塊標準地選取10株標準木,調查統(tǒng)計標準木的樹枝個數(shù),并將樹冠分為上、中、下3層,每層選取1個樣枝,分別查數(shù)樣枝上的幼蟲數(shù)量,再乘以該層的樹枝數(shù),即為該層枝的幼蟲數(shù),3層枝的幼蟲數(shù)相加,即為標準木樹枝幼蟲總量。再將樹干幼蟲數(shù)與樹枝幼蟲數(shù)相加,即為該標準木的幼蟲數(shù)。調查時間為2014年8月上旬,據危害程度劃分標準確定該林分銼葉峰的危害等級,再和上年度秋季調調結果對比,然后確定防治事宜。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對害蟲的防治一般是達到中度以上危害的林分要進行化學防治。
4 防治方法
當蟲口密度達到中度以上,孵化率達到90%開始防治。防治銼葉峰,用煙霧機施放1.2%苦·煙乳油與0號柴油按1∶10的比例配成的煙霧劑,每hm2施煙劑600g、苦·煙乳油60g。
5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隨落葉松林齡的增加,華北落葉松銼葉蜂的危害程度加重,幼齡林無危害;中齡林中度危害,平均蟲口密度2 580條/株;成熟林重度危害蟲平均蟲口密度4 506條/株。用煙霧機噴施1.2%苦·煙乳油與0號柴油按1∶10的比例配成的煙霧劑,對于中齡林中度危害的防治效果為98.6%,對于成熟林重度危害的防治效果為98.6%。
參考文獻
[1]畢華明,丁曉松,閆曉林,等.塞罕壩地區(qū)落葉松線小卷蛾、松線小卷蛾的識別與發(fā)生規(guī)律[J].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316-317.
[2]周景清.無公害藥物噴煙霧防治云杉毛蟲幼蟲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0):83-84.
[3]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浙江農業(yè)大學.天敵昆蟲圖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4]周景清.木蘭林區(qū)人工云杉林分主要害蟲調查與測報技術[J].河北林業(yè),2007,14(10):83-84.
[5]趙清山.森林病蟲害監(jiān)測預報方法及應用程序[M].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出版社,2002.
[6]羅永松,梅仁蓮,黃烈燕.蕭氏松莖象種群空間分布因式及其成因分析[J].江西植保,2001,24(4):128-129.
[7]溫小遂,施明清,葉蔭,等.蕭氏松莖象幼蟲的空間分布型和抽樣技術[J].昆蟲知識,2003,40(6):556-560.
[8]羅永松,肖活生,孫江華.蕭氏松莖象種群發(fā)生與植被的關系[J].昆蟲知識,2004,41(4):367-37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