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
寺廟里的“研究僧”
◎楊婷
如果還認為出家、居士、向佛是中老年人或者失敗者的事,那真真是落伍了。如今,一大幫年輕人正涌到寺廟去工作、生活,高學歷和尚(所謂“研究僧”)也不新鮮。IT界的人在寺廟里碰到前同事,你還以為是多大的事嗎?
攝影師張望系列作品《佛的足跡》之一
今年2月,微信上一則招聘廣告亮瞎網(wǎng)友的眼,招聘崗位為網(wǎng)站新聞采編和攝像、視頻后期,薪資面議……看起來很正常的社會招聘能引起眾議,槽點在后面——此廣告落款為“靈隱寺文宣部”,且據(jù)《錢江晚報》報道,此次招聘對象男女不限。
沒錯,千年古剎靈隱寺因“弘法需要”,面向社會招人了。據(jù)說簡歷紛紛飛來。
終日香霧繚繞的寺廟召喚凡夫俗子這種事,也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廣東韶關的千年寺廟東華禪寺也發(fā)布了一則招聘廣告,也在微信朋友圈中火了。
“半月可在林中靜寺松神經(jīng),半月可在都市work,輕松、靈活、自由,你還在等什么?看過來,有態(tài)度的產(chǎn)品運營,你能負責APP運營維護、程序數(shù)據(jù)對接,熟悉iPhone / Android / WP等手機客戶端產(chǎn)品,精通第三方軟件……”
發(fā)布5天后,這則廣告被點擊100多萬次,寺廟收到了超過4000份簡歷,應聘者多是北上廣深的“80后”、“90后”。
此前,浙江天臺山慈恩寺在寺院官網(wǎng)上發(fā)布了“2013年天臺山慈恩寺短期出家活動公告”,“男女不限、無需剃度、食宿全免,還有WiFi”,引來上千人報名,最后不得不把名額從20人增加到200人。面對社會的熱情,主持表示“很有壓力”。
北京的龍泉寺早就因名校高材生、教授、技術極客的加入而名噪一時,《南方周末》2014年曾以《龍泉寺里的高材“僧” 一個寺廟的數(shù)字化生存》為題報道過。該寺因吸納不少年輕的清華、北大學子,而被網(wǎng)友戲稱為“清華北大分?!?。
雖然“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是這些寺廟招聘廣告被點贊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找不到信仰和精神寄托的現(xiàn)代青年人對“靈性”“禪修”的精神需求,或者說尋找“詩和遠方”,才是本源。如果可以在寺廟工作、生活,關閉“眼前的茍且”,又何樂而不為呢?
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壓力太大,誘惑太多,怎樣才能達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于是,一種減壓方式——禪修悄然升溫。不僅是禪修,還有很多人采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和寺廟親密接觸——給寺院打義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事務。這種身在俗世心在佛門的存在方式,即是一種修行,是都市青年人的精神治愈法。
2015年10月24日,寶蓮社義工團在北京門頭溝大悲巖觀音寺搬磚、撿柴。
早上7時30分左右,北京。
如果你是匆忙上班行人中的一員,經(jīng)過清華科技園、北京站和朝外SOHO這3個地方,可能會看到一群志愿者,手捧熱粥,鞠躬30度,說著“早上好,請喝一杯愛心粥,仁愛祝您一天好心情”。
這是由北京龍泉寺下設的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在2009年發(fā)起的“仁愛心棧”活動,至今,“仁愛心?!崩塾嫹钪嘁殉^100萬杯。
28歲的張銀明曾是這個活動的主要負責人,他向《環(huán)境與生活》雜志介紹了加入仁愛的經(jīng)歷。在加入仁愛之前,他參加了一次寺廟活動,吃飯時,他看到同桌的居士把掉在飯桌上的飯粒撿起來吃掉,覺得這正是信仰的力量使人珍惜福報,他開始向往這種品質。
張銀明加入了“仁愛心?!钡闹驹刚撸徽摂?shù)九寒冬、盛夏酷暑,一年365日,張銀明常要在清晨四五點開始熬粥,還要不停攪拌,雙手常會酸痛不已。奉粥時,也不是把粥遞給路人那么簡單,有手語操、心棧宣讀、口號、奉粥姿勢、奉粥禮貌用語、奉粥心得等一套完整的流程。
這樣的好意,路人卻常常毫不搭理徑直走過,畢竟現(xiàn)在誰還差這一杯粥呢。但是“愛心粥”更是一種心靈的啟迪,“用為眾服勞的慈悲心,堅持不懈地融化著眾生的心”。在你用發(fā)自內心的微笑、30度彎腰地奉出一杯粥時,已經(jīng)把往日的傲氣、工作的煩惱淡化了。這樣的理念,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奉粥的隊伍。
北京龍泉寺下設的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發(fā)起的“仁愛心?!被顒樱塾嬒蚵啡朔钪喑^100萬杯。
今年29歲的雷國慶,是一個愛心公益組織的全職負責人,也就是說,做公益、去寺廟當義工就是他的工作。
攝影師張望系列作品《佛的足跡》之二之三,微妙傳達了寺廟生活的特殊氛圍。
大約6年前,他找不到工作,一時看不到人生出路,迷路青年偶然和室友參加了一次寺廟義工,開始對這樣的活動產(chǎn)生興趣。
2012年“雙12”,雷國慶作為主要發(fā)起人,成立了“寶蓮社義工團”。在“志愿北京”的官網(wǎng)上,寶蓮社的注冊會員有365人。義工團與當?shù)氐睦夏旯?、養(yǎng)老院建立了長期關系,開展一對一的心靈陪伴,還會定期到外地貧困山區(qū)走訪,開展一些文藝匯演、讀書會之類的活動。像社區(qū)環(huán)保廢舊電池回收,暑運、春運幫扶活動,也是他們組織過的特色公益項目。
每次組織活動,雷國慶在會員微信群發(fā)通告,有興趣的會員可報名參加,每次總會有二三十個人響應,寒暑假和周末的一些活動,還會吸引會員拖家?guī)Э谶^來。
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23日,雷國慶組織會員去北京郊外門頭溝大悲巖觀音廟當義工。由于地方較偏,他們坐了大巴后還要再拼一次車。當義工,就是護持到場、打掃衛(wèi)生、幫忙做飯之類,吃住都在廟里,雖然只有兩天時間,已經(jīng)足夠體會其中艱苦滋味。帶著小朋友的會員,則希望這樣的經(jīng)歷可以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和獨立能力。
除了以體驗為目的的會員之外,像雷國慶這樣有精神追求的會員也不少。雖然參加了幾十次寺廟生活服務,雷國慶還是認為自己離“標準”還差得遠。都市生活的壓力反而成為他的動力,他向《環(huán)境與生活》雜志表示,現(xiàn)在一心一意打理義工團,因為作為組織者做活動,也是一種“修行”。
據(jù)了解,北京龍泉寺每年舉辦各種法會、文化活動,吸引了很多人來做義工。這些人里面,有北京仁愛慈善基金會慈善人士、網(wǎng)站技術工程師、土木工程技術人員、文字編輯、翻譯人員、電水暖廚藝技術員及保潔工等等。
2016年1月30日,信仰佛教的慈生堂公司員工到河北水巖寺開年會,法師正帶著大家行腳禪。
龍泉寺更與IT圈頻繁互動。僅2013年,龍泉寺就派僧人參加了9次各類技術開發(fā)大會,有兩百多名來自360、碼農(nóng)俱樂部等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人士到寺中參訪,導致一幫精通技術的程序員成為龍泉寺義工。在一群熱烈討論編程問題的IT人員中擠進一個穿著僧袍的和尚,這種“不和諧”畫風也逐漸被圈子里接受了。
“在我們小時候,感覺出家是看破紅塵或者人生失意的人才會去做的事?!饼埲碌囊幻厴I(yè)于清華大學的僧人對媒體說,而龍泉寺的僧人可以是年輕人,可以很陽光,可以熱心公益,可以不必是失敗者,甚至可以為文化傳承做出貢獻。
現(xiàn)在,龍泉寺有一批年輕的“高知僧”、“研究僧”。北大經(jīng)濟系畢業(yè)的即心法師曾向媒體描繪了龍泉寺的生活:“就像大學宿舍那樣,幾個人住一間,我非常喜歡這種生活方式。不發(fā)工資,個人不拿錢,需要的物資可以到庫房去領,‘按需分配’。我們喝山上引下來的泉水,吃自己種的有機蔬菜。”他覺得“在家人”吃不上有機蔬菜倒是挺清苦的。
這幾天又聯(lián)系不上張銀明了,了解他的人說,他可能又在廟里忙呢。在那里,想通過電話、微信找人不太靠譜。那怎么找?到廟里去吧。這真應了近期微信朋友圈一篇推送文章的標題:我要去寺廟工作,別來找我了。
本欄目責編/廖素冰 houlai@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