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書
讀閑書,養(yǎng)幽情,書齋是凡夫俗子修持內(nèi)心的蓮花道場。
若以后能在山清水秀、茂林修竹之處與相愛之人修一間簡樸清幽的書齋,就給它取名清隱館,門前要栽滿桃花、梔子、茉莉、芍藥……閑時看杏花如霞、梨花勝雪,日光和煦,書齋清簡,這樣就很好。
書齋有許多溫暖美好的名字,如軒、舍、室、館、閣、堂,出名的有蕓窗、松雪齋、項脊軒、閱微草堂、夢坡齋等。清雅幽靜的書齋是文人墨客心靈的棲息地。翻幾卷線裝書,賞幾幅山水畫,奏一曲清遠古調(diào),收藏幾件古玩,案頭擺放著美玉、花瓶、筆硯、茶具,素樸典雅,纖塵不染。月色如水時分,竹影婆娑,可在月下吹笛、院中撫琴,俗慮可拋,物我兩忘。
書齋是最能讓靈魂慢下來的地方,焚香、靜坐、冥想、品茗、撫琴、書寫,處在清雅的環(huán)境,方能求一份淡泊的心境。
在書齋內(nèi)讀書要心無掛礙,要撣去俗世塵埃,拂去舊日煩憂,以一顆平和的心閱讀。古代文人嗜書成癖,但書讀得多了,難免曲高和寡,生活上也有點清貧。但還好,閱讀始終讓人保持慎獨自省的態(tài)度。
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在于讀后內(nèi)心的醒悟。真正的閱讀不是一種炫耀,而是日常最平常微小的行為,大智若愚,抱樸守拙,說的便是這個道理。于是,拈來唐代王勃作的這首《贈李十四四首》應景:“風筵調(diào)桂軫,月徑引藤杯。直當花院里,書齋望曉開?!?/p>
這首溫雅小詩用字不多,盡顯素樸。詩人選擇于明媚暖日讀書寫字,他還念著昨日雅集時觥籌交錯的場面,一陣清風吹過,仿佛聽見琴弦發(fā)出的絲絲音律。月光盈滿幽徑,詩人高舉藤杯一路吟詩。翌日清晨,天朗氣清,他便坐在書齋里讀書寫字,撫琴作畫,守一院花開。這樣的閑情逸致,這樣的安之若素,世上如他能有幾人。
古人生活不僅嫻雅,也極其美妙。許多小事在其生花妙筆下,都能變成銘記青史的典故。書齋清閑的光陰在古人筆下是這樣度過的:春日檐下聽雨賞花,夏日開窗納涼搖扇讀書,秋日撫琴賞月與友清談,冬日則等大雪停后踏雪尋梅……
幽雅清凈的書房里,還少不了藏書。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藏書可謂多如牛毛,自稱有“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一壺酒、一張弓、一局棋、一醉翁”,故而以“六一居士”自稱。宋代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藏書甚豐,兩人曾度過一段賭書潑茶的好時光。
書齋中宜撫琴清心,焚香靜坐。書桌上最不可少的當然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還有印章、鎮(zhèn)紙、墨盒、筆架等物。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取景在借”,那么對于書齋軒窗外的琳瑯美景,則要借書房內(nèi)的淡然寧靜,渲染其與世無爭。書齋內(nèi)沏一壺茶,倚窗聽幾聲鳥鳴,內(nèi)心淡然平和。
待嘗遍世間寵辱甘苦,才知真正能讓心靜下來的是讀書。當日子閑下來時,記得在書齋內(nèi)過一段清靜安穩(wěn)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