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 娜[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
國學的文化屬性與生命力問題的探析
⊙仝娜[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
摘要:國學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學問,它是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術泛稱。晚清以來的學者以及文化精英都會以國學來闡述自己的學術主張,章太炎和王國維作為國學大師更是在自己的學術專著中論述了國學的文化屬性以及它的生命力。國學何以成為炙手可熱的學術話題,它有著怎樣的背景和發(fā)展前途等問題都是我們深思的對象。
關鍵詞:國學文化屬性生命力國學觀
作為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的晚清時期便成為無數(shù)學術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對象。近代由此拉開帷幕,傳統(tǒng)文化更是在與西方文明的接觸中舉步維艱。先進與落后成為那個時代人們衡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唯一標尺。如何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光彩而不至于淪落為西方文明的附庸便成為一代學術理論家探討的重要話題。于是,國學作為一個代表被推到時代浪潮之中,它所肩負的使命便是為傳統(tǒng)文化找到一席之地,為即將走向近代的國民提供文化自信心與自尊心。人們對于國學或持以肯定態(tài)度或持以否定態(tài)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混淆了民主與民族之間的界限。那么如何對國學進行定義便成為廓清這一界限的重中之重。
國學本指太學,也即國家所開辦的教育機構。但在與時代相融合的過程中,它的意義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國學意義的改變又與民眾的態(tài)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認同國學的人主張把國學放置于官方教育體制之內(nèi),而否定國學的人則認為國學實際上是晚清時期保守勢力抵抗科學民主的一個借口。
國學大師章太炎認為國學是一種語言文字、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跡,它的內(nèi)涵與國粹有著相應的聯(lián)系。這里的國粹其實就是歷史。章太炎心目中的國學雖是中國學術,但他所說的國學與現(xiàn)在的國學又有不同之處。他所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四部之學。同時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將國學之本體分為“經(jīng)史非神話”“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歷史小說非傳奇”三方面。他認為“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本屬于神話,但經(jīng)史上沒有記載;《詩經(jīng)》和《史記》中的各種人和事都有附會的可能性而不能當作史事來看,這就是“經(jīng)史非神話”。老子和孔子都反對宗教,老子的“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孔子的“敬神而遠之”就是“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的體現(xiàn)。《史書》《漢書》以其敘述和描寫的關系,引起許多人的懷疑也即“歷史小說非傳奇”。另一位國學大師王國維也在自己的著述中闡釋了國學的內(nèi)涵。王國維作為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他的學術實踐從內(nèi)容到方法上都與舊式的學者不同,“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可以說是王國維的國學觀。流沙墜簡、敦煌古物、殷墟甲骨等新的發(fā)現(xiàn)才是真正的國學也是王國維的理論之一。理論形態(tài)的不同,也使得章太炎與王國維二人對于國學的研究方法有著各自的獨特見解。
國學觀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學術理論家國學研究方法的不同。章太炎的《國學概論》共分為五個部分:國學概論、國學流派之經(jīng)學流派、國學流派之哲學流派、國學流派之文學流派、國學如何進步。因此,章太炎研究國學的方法自然也與其他理論家有所不同。他主張研究國學應把握以下五種方法:第一,辨書籍的真?zhèn)?。對于古書沒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偽,就容易進入迷途,所以這是研究國學的第一步。經(jīng)、史、子、集中偽書有很多,更有原書是真而后人加入一部分進去,故懷疑它的真實性。第二,通小學。通音韻、明訓詁、辨形體都是通小學的具體方面。第三,明地理。研究國學的人,同時也要研究地理。如果對地理沒有明確的概念就難以看懂古書,很容易誤入歧途。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就是最好的例證。第四,知古今人情變遷。道德家墨守成規(guī),將道德看成永恒不變的真理。近代人矯枉過正,全盤否定所謂的古代道德。其實,道德無所謂是非,因為它產(chǎn)生于特定的時代氛圍中,自有它存在的理由。第五,辨文學應用。有韻的文學謂之詩,無韻的文學謂之文。
王國維的治學方法已經(jīng)突破了傳統(tǒng)的小學和文獻學,突破了清儒的義理、辭章、考據(jù)、經(jīng)致等固有的方法。他在《古史新證》中說:“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jù)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jù)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蓖鯂S這段話中說及“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材料”相互參證的二重證據(jù)法。相對于章太炎所側重的“紙上之新材料”即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小學,王國維側重的是地下的材料,如各種流沙墜簡、敦煌古物以及殷墟甲骨。這幾乎可以說是王國維的絕學,對于傳統(tǒng)國學的研究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創(chuàng)新。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本質(zhì)精神所在,是中國文化優(yōu)于西方文化的關鍵,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得以獨立自強的根本依據(jù)所在。因此,發(fā)展國學、創(chuàng)新國學便成為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應有之義。振興中國文化也是振興整個中華民族的關鍵之舉。
國學并不為哪一家所私有,它是諸多學問中比較高超而廣泛的學問,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總匯和綱領。自民國以來,以天下為己任和以講國學為己任的學者們從不同方面對傳統(tǒng)國學進行弘揚,他們之間存在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是國學發(fā)展的必然選擇。他們的積極參與,使得國學能夠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應運而生,從而成為研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關鍵。它是國人命運的另類詮釋。也正如章太炎所說:“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笨梢?,章太炎在這里已將國學與國家的存滅相等同,猶可見國學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國學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也是其道德精神所在。它貫穿于自民國以來的國學精神之中,并且滲透到我們?nèi)粘I畹囊谎砸恍兄小Kw現(xiàn)的正是一種弘揚民族文化與精神的使命。我們的人生如果不想陷入迷惘的境地,就應當追隨國學大師們的腳步向前走,這意味著在弘揚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不忘吸收借鑒先進的文化。以人為鑒,以古為鑒絕不只是一句口號,更對當今社會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豐富的古典文學遺產(chǎn),為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從神話到《詩經(jīng)》,從唐詩到宋詞,我們吟唱的古典文化其實就是一場盛宴。同時,西學也固不可少,有選擇地學習才能為國學提供源頭活水。
如何發(fā)展國學,使國學跟上時代的步伐從而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力是學術理論家們探討的重點。今天研究國學的學術理論家所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普查整理保護古籍,對古書進行新的注釋,對重要的典籍進行專門的研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專題研究以及普及國學知識。然而國學的當代價值更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首先,要明確國學的文化屬性即它的內(nèi)涵。國學是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的主要標志,不了解國學就難以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黃宗羲對于國學的理解便是最好的例證:“梨洲自負得理學正統(tǒng)之傳,而其為學之務博綜與尚實證,則固畢生以之,不俟乎晚年之改悟。故論新時代學風之開先,梨洲之影響,實在此不在彼也?!?/p>
其次,要了解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在當代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和而不同思想,修齊治平思想等。儒家思想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去粗取精。同時諸子百家的思想與當代文明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墨家的“兼愛”“非攻”,《孫子兵法》中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都具有世界意義。古代的《史記》《漢書》也為歷代統(tǒng)治者提供了借鑒。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如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他們都沒有完整而系統(tǒng)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未曾間斷過,它不僅對我國有著重大影響,同時也對他國進行了相關記載,從而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的寶貴遺產(chǎn)。
最后,不能忽視的是對外國優(yōu)秀文化的借鑒。正如農(nóng)作物的引進一樣,文化的引進也應本著適者生存的態(tài)度來對待。只要能夠豐富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能夠增強中華文化生命力的西方文化都可以為我所用。如果說晚清時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倡導帶有一定崇洋媚外以及文化自卑的因素,那么如今的吸收與借鑒則是站在文化自信的舞臺上向世界汲取文化營養(yǎng),它是國學得以發(fā)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總之,國學的傳承與發(fā)展是華夏民族自己的選擇,是塑造國民道德的法寶。它的文化屬性與生命力有賴于前者與后來之人的共同探討與支撐。掌握了國學的本質(zhì),也就抓住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脈搏。
參考文獻:
[1]章炳麟.國學概論[M].湖南:岳麓書社,2010.
[2]夏承燾.大家國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蔣國葆.章太炎國學觀述評[J].孔子研究,2012(4).
[4]武礪興.國學的意義[J].社科縱橫,2009(4).
作者:仝娜,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