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運城歷史悠久,中國的用鹽史便始于運城。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運城鹽湖發(fā)現并食用鹽。食鹽是古代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古代建都,除了周邊的糧食、水源之外,食鹽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上古三皇堯、舜、禹,堯都臨汾,舜都蒲板,禹都安邑,三地都在晉南,而蒲板和安邑,則都在運城境內。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戰(zhàn)爭“黃帝戰(zhàn)蚩尤”,一說就是因爭奪運城境內鹽湖中的食鹽資源而起的。
因鹽運而設城
春秋時運城稱為“鹽邑”,戰(zhàn)國時叫“鹽氏”,漢代改稱“司鹽城”“鹽監(jiān)城”,宋元時被名為“鳳凰城”“運司城”“運城”,世人稱為“鹽務專城”——因鹽運而設城,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僅此一處。
運城鹽湖至今有4000多年的食鹽開采歷史,其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有132平方公里。此地古代為解縣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稱“河東鹽池”,所產之鹽也因此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記者一行走近運城鹽湖,湖內鹽田硝畦縱橫如織,星羅棋布,四側灘水浩淼,波光粼粼,沽白如雪的梯形硝堆,倒映湖水之中,恰如田漢先生詩中所言“千古中條一池雪”的奇觀。
運城鹽湖還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并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由于其鹽含量類似中東的“死?!?,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膚,可與以色列死海相媲美,因而也有中國“死?!敝Q。來到此處,定然是要體驗一番人體泛舟,仰臥水面,伸開四肢,如樹葉一般隨波漂浮,充分享受一回鹽水漂浮的樂趣。
訪武廟之祖關帝廟
從鹽湖出發(fā),沿其西南方向行駛不過30公里,便來到了解州。解州古稱解梁,要提醒的是,解州的解,不讀xie,也不讀jie,而是讀hai,第四聲,音同“害”。
為什么讀“解”為“害”?當地人有一說法是,此處為蚩尤犧牲的地方,即被害處,冀州百姓為紀念蚩尤,故讀為“害”。后來,由于華夏人尊黃帝為華夏始祖,紀念蚩尤意味漸淡,變成了對蚩尤的恨,指其破壞大一統。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在卷一鹽池門中寫道:“軒轅氏誅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鹵,使萬世之人食其血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傳是其葬處?!闭f的就是這里了。
解州東南10公里處的常平村是三國蜀將關羽的原籍,這里頗有名氣的關帝廟便是為他而建,俗稱解州關帝廟。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重建,嗣后屢建屢毀,現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大火之后,歷時十載重建。其占地200余畝,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廟,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
進入景區(qū),首先來到結義園。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至于這里是不是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體會到當年劉、關、張三人結義時那種豪邁的英雄氣概以及惺惺相惜的兄弟情意。
過了結義園,就是正廟。正廟為關帝廟的主體部分,又分為前、后兩座院落。崇寧殿是前院的主體建筑,殿前有26根盤龍石柱,造型巧妙、雕刻精湛。走進大殿,迎面可見關公的塑像:一身帝王打扮,神情剛毅肅穆。后院是寢宮,現已被辟為花園,院子兩側分別是刀樓和印樓,登樓可見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最后面就是整個關帝廟最宏大也最具藝術價值的建筑——春秋樓,當地有俗語稱:“天下關廟數解州,解州廟數春秋樓?!贝呵飿堑诙踊乩鹊睦戎?,全部采用懸柱,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梁吊柱”“空中樓閣”的感覺。
若是逢春節(jié)來到此處,將會看到殿堂、樓閣、門亭掛著喜慶的燈籠和繡球,游步道上擺滿一簇簇芳香的花卉,廟內進行著秧歌、旱船、腰鼓等豐富的活動,一派喜氣。
登愛情圣地普救寺
普救寺的名氣,要歸功于元代《西廂記》的流傳,書中“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于此,使其成為集佛教文化和戲劇情結為一體的游覽勝地。
普救寺位于永濟市蒲州鎮(zhèn)的土崗上,距離關帝廟有將近半小時的車程。站在普救寺門前,向上觀看,普救寺分三條軸線布局,建筑依山就勢,逐級升高。中線有山門、三大士洞、天王殿、鐘鼓二樓、藏經閣等。東線前為經院,后為僧舍廄廚。西線建塔院、大雄寶殿、西廂書院、方丈院,最后是花園,這一線是寺內主要的參觀景點。
寺內最醒目的景點是舍利塔,這處院落稱“塔院”。舍利塔是最古老的建筑,初建于唐代,明代經過維修,雖歷經地震卻沒有遭受毀壞。塔的平面呈方形,共13級,高約50米,疊澀出檐,收剎很小,大部分保留唐代風格?!段鲙洝分忻枋觯骸敖ボ?,花柳爭妍,日午當庭塔影圓”。人們懷念崔鶯鶯,又親切地稱呼此塔為“鶯鶯塔”。該塔不僅因《西廂記》聞名天下,還因具有獨特構造被稱為奇塔。站在塔前,以石相擊,塔身居然會發(fā)出一種酷似蟾鳴的響亮回聲。當附近蒲州鎮(zhèn)演戲時,站在塔底可聽到塔內有鑼鼓聲和演唱聲。其因特殊的回聲效應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郟縣的蛤蟆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又與法國巴黎鐘塔、意大利比薩斜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樂塔及緬甸的搖頭塔等同稱“世界八大奇塔”。
普救寺與《西廂記》緊密相連,它的布局和規(guī)模,可謂再現了古《西廂記》中描述的格局。相傳當年“白馬解圍”之后,張生移居“西廂書院”,從書院穿過,走進幽靜雅致的“崔居別院”,院內樓閣堂舍便是《西廂記》中的老夫人和鶯鶯下榻的地方。故事中“驚艷”“宴請”“賴婚”“逾垣”“拷紅”等情節(jié)均發(fā)生于此。別院的背后是花園,也就是崔鶯鶯與張生“幽會”的地方?;▓@內假山高聳,湖水蕩漾,小橋飛梁,亭榭玉立,到處花紅樹綠,有情人來到此處,多少會有點不舍離去。
從寺里遠眺,可直接看到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雖不是很清楚,但能看見輪廓。沈括的《夢溪筆談》給了鸛雀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倍踔疁o的一首《登鸛雀樓》則堪稱千古絕唱,“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樓觀大河,浩蕩黃河水,其勢雄偉壯觀,不禁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