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省部級官員有私交,偶爾會一起吃吃飯。有次,他說帶我去吃火鍋,那是一家很普通的火鍋店,他選了大廳里的一個角落坐了下來。
我當時有點意外,沒想到是在大廳的散座吃飯。坐下來,一人一個小火鍋,自助式的,各吃各的。吃完結賬,也是普通的消費。
做記者這么多年,和這樣的省部級官員吃這樣的飯,確實是第一次,職業(yè)病難免發(fā)作。我問他,跑到小飯店大堂的散座吃飯好玩不?他笑呵呵地說,坐在角落看看各種人,聽聽隔壁桌聊天,挺有意思的。
當天這頓飯,他沒帶秘書。事后,我問過他的秘書。秘書說,火鍋店是他發(fā)現(xiàn)并介紹給領導的,陪著去吃過幾次,也是在大堂里坐的散座。
當時,我很想拍個照發(fā)個朋友圈。因為多數(shù)情況下,省部級官員與人吃飯肯定是在高檔包房,即便是在辦公室吃盒飯,也一定比平民百姓要精致高檔很多。
不過,已有一些現(xiàn)實的例子證明:我要是拍照發(fā)朋友圈,后果恐怕會很嚴重。
首先,這位高官可能被罵作秀,然后是各種猜測、人肉、諷刺謾罵。在位的高官,普通民眾甚至媒體平日里都是輕易碰不得的。
所以,看到平日里總是坐專車的官員出現(xiàn)在小飯館、地鐵上,大家難免要議論幾句。倘若這類消息還是一向以正能量自居的媒體和當事高官的下級發(fā)布的,罵聲是少不了的。
平心而論,任何個體和團隊,采取一些媒介手段或營銷策略“秀一秀”自我,無可厚非。有些作秀,不妨引導和推動,比如讓“偶遇”變成“常遇”。若對“偶遇”一味嘲諷和叫罵,那將來“偶遇”也不會有了,沒準會變成最后一遇。
其次,我若拍照發(fā)朋友圈說自己跟省部級官員吃飯,不管我還想明示或者暗示多么嚴肅的意思、探討多么嚴肅的話題,都會有人要說我在顯擺、賣弄之類。倘若我敢贊一贊這位官員,就算是說他沒什么官架子之類,“拍馬屁”“媚權”等罵聲估計也會淹死我。
結果是,他和我從此保持距離,或許再也不見。受到驚嚇的他,再也不會去小飯館的大堂散座吃飯,只好跟過去一樣,不管跟誰吃飯都躲在包間里。試問:這樣的結果,對公眾對我對他本人有什么益處呢?
想起來,湖北省統(tǒng)計局副局長葉青,可以說是個不錯的參照。官至副廳的葉青長期騎自行車上班、出門開會。剛開始有媒體報道,也有人說他作秀。當媒體發(fā)現(xiàn)葉青騎自行車上班成為常態(tài)后,也就沒人報道了,說他作秀的也越來越少。2015年冬天,我還偶遇過他騎著自行車從湖北省政協(xié)出來。
如今,葉青騎自行車不是新聞了,頻繁丟自行車倒成了新聞。所以,那些不打算長期與民共樂、同苦的官員,只要坐地鐵或到街頭吃飯不能成為常態(tài),就免不了會被人當作稀罕事圍觀。如果真不是作秀,那就該頂著冷嘲熱諷的各種議論,繼續(xù)去坐地鐵、騎自行車。
但是,葉青只有一個,一則他主張公車改革,早就主動放棄了公車;再則,葉青也是大V,對網(wǎng)絡上的各種嬉笑怒罵早就習以為常,內(nèi)心強大。我們不可能要求省部級甚至更高級別的官員們都有葉青那么強大的抗罵能力。
市委書記坐地鐵,大家罵他嘲諷他,他還敢再去坐地鐵嗎?省長坐公交車,大家罵他嘲諷他,他還敢再去坐公交車嗎?我覺得,大領導出現(xiàn)在公交、地鐵、超市、小飯館里,不僅不必去罵,還可以鼓勵鼓勵。如果大家覺得鼓勵算是媚權,那就忽視他,實在無法忽視,那至少不要過于大驚小怪。
后來,我還和那位省部級官員在另一家菜館的大堂吃過飯。第二次,我見怪不怪,沒有了拍照發(fā)朋友圈的沖動;他也更自然,還喝了點酒。
雖然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當?shù)氐腡V和日報上,但在小飯館里他看起來就是鄰家的老漢,沒人注意他。
前幾天,打算以他為例說點正經(jīng)事,問他能不能接受我公開寫寫上面那些經(jīng)歷。他在微信上回我:哈哈,無妨。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