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垮臺前的“神秘預(yù)兆”
在大清朝垮臺之前,出現(xiàn)了很多神秘的預(yù)兆,比如老百姓中紛紛傳說,有一顆彗星要在中國墜落?!板缧乾F(xiàn)、朝代變”,中國人真是想象力豐富。當時原本要舉行一個萬壽盛典給慈禧祝壽,但最后沒舉行成,因為慈禧死了,接著光緒帝和慈禧相隔一天離開世界,而這對朝廷和整個中國的震撼,是今天的我們所無法想象的。
接下來怎么辦呢?選新君。慈禧在臨死之前24小時已經(jīng)安排了自己的接班人,一個3歲的、還在吃奶的小溥儀。小皇帝在太和殿登基的那一刻,大聲痛哭,不肯坐上去,說這個龍椅不好玩,不要坐,怎么勸都不行。大臣跪得滿地都是,但是皇帝一直在哭鬧,所以還沒有行禮完畢,太監(jiān)就把他背走了,背的時候說:“完了,完了,回去吧。”這些事傳到了民間,大家紛紛議論說,大清要完蛋了,要回家了;還說“宣統(tǒng)”這兩個字有問題,“宣”跟“完”字很接近,而“統(tǒng)”跟“結(jié)”很接近,所以小孩子叫皇帝為“完結(jié)皇帝”。從1908年到1911年,短短的兩三年間,民間到處傳言大清要完了。
清朝的覆滅:天災(zāi)與人禍
大清朝為何脫軌?第一個因素就是來自這些“神秘預(yù)兆”,而這背后是人心的變動,也叫人心浮動。接下來真正導(dǎo)致大清朝脫軌的一個原因是下雨。整個夏天都是雨,不光是辛亥年的夏天下雨,辛亥的前一年和大前年的夏天也一直在下雨,湖北和湖南因水成災(zāi)??梢哉f,一場雨壓垮了一個朝代。
因雨成災(zāi),糧食沒有豐收,大米價格急劇攀升,長江流域出現(xiàn)四百萬以上的饑民,如果僅僅長江流域有問題,黃河流域、珠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保證安全,大清王朝仍然固若金湯,但是老天爺偏偏要跟愛新覺羅氏作對,1911年的夏天南京城可以劃船,武漢城可以劃船,同時山東巡撫告急山東缺糧,甚至連東三省也因雨成災(zāi)。魚米之鄉(xiāng)江浙二省此時也出現(xiàn)糧食危機。所以,饑荒是大清王朝脫軌的第一個主要原因。當時,反對辛亥革命的保守者辜鴻銘曾寫信給上海的英文報紙,說一定要把這場革命壓下去。因為武昌起義參與的人受過教育還比較文明,殺人都還能有所節(jié)制,但是長江流域幾百萬饑民如果也革命,最后一定會演變成暴動。辜鴻銘已經(jīng)洞察到饑荒對于大清朝的威脅了。
第二條史料是有關(guān)隆裕太后的。當大清的財政部一點錢都沒有的時候,隆裕太后至少有三次把自己的私房錢拿出來為江蘇、四川和湖北賑災(zāi)。當革命發(fā)生以后,她不但要壓制革命,更要賑災(zāi),因為饑民才是對她的政權(quán)最大的威脅。
晚清金融危機的致命性
糧食危機帶來金融危機。1911年10月11日,武昌兵變的消息傳到北京。王公大臣和內(nèi)閣們竟然沒開會,沒作出一個決策,直到10月12日凌晨5點,他們才作出了一個決策:派尹昌去鎮(zhèn)壓。尹昌曾經(jīng)在德國留學(xué)學(xué)過軍事,也曾經(jīng)作為清朝的使節(jié)出使德國,但最拿手的卻是唱京戲、跳舞。就是一個這樣的貴族子弟,竟然被提拔擔任陸軍大臣到前線去鎮(zhèn)壓革命黨人,所以他首先就打退堂鼓了,說“你們先走,我再留兩天等后天的火車出發(fā)”,結(jié)果他就在北京城滯留了三天。
尹昌15日坐火車出發(fā)時,鐵道部長盛宣懷大人來了,告訴他們打武漢的時候不要把漢陽鐵廠打廢了,如果在戰(zhàn)爭當中能保全這個鐵廠的安全的話,會獎勵十萬大洋。當時,盛宣懷對著火車窗戶跟尹昌說:“尹大人,我跟你交代的這個事情別忘了?!币f:“盛大人,你放心,只管把大洋準備好就行?!钡珱]想到這句話讓外國記者聽見了,以為原來朝廷派兵南下時軍餉沒準備好。第二天,日本的《順天時報》、英國的《泰晤士報》發(fā)布了該消息。這個消息一登出來,老百姓都認為清朝沒錢了,自己存在銀行的錢不安全了,所以,大家都去上街排隊取錢。最起勁的是那些內(nèi)閣總理大臣,包括慶親王奕劻,光他一家就有好幾百萬的存款,都取出來直接存入英國匯豐銀行。只有兩天的時間,北京就有好幾家銀行倒閉了。
接下來,發(fā)生金融危機的是上海。一夜之間,昔日富庶繁華的十里洋場的現(xiàn)金就不夠了。上海幾家大銀行也都關(guān)了門,門口貼出告示“因現(xiàn)金告急,暫停營運”。再接下來,從南到北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甚至包括最穩(wěn)定的東三省,像奉天、營口、大連等地,都出現(xiàn)了金融危機。
謠言最終變成了事實
有了金融危機,人們就逃,北京人逃到天津租界去,使得天津租界人滿為患。然后,天津全都住滿了,房價也急劇攀升,所以有一些北京人在天津也待不下了,就住在北京的兩個地方,一個是使館區(qū)東郊民巷,一個是六國飯店。還有一個流向,就是紛紛逃亡上海。其實全國各地都有人逃到上海,然后上海的房價也貴得不得了,米也貴得不得了,因此,當上海和天津租界人滿為患的時候,又進一步加劇了這些地方的金融危機,最后導(dǎo)致整個中國陷入了巨大的逃難潮。金融危機和逃難的背后是人心恐慌,全國各地到處都是謠言。比如說今天寫的是“太原淪陷”,明天寫的是“西安淪陷”,但一個星期過后就都變成了事實。
節(jié)制與妥協(xié):袁世凱、孫中山和隆裕太后
大清朝脫軌的最后一個原因,是大家都比較節(jié)制。在中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是用妥協(xié)的方式來解決重大政治危機的,更別說是解決改朝換代這樣重大的社會變動——因為三方的被動而導(dǎo)致三方的妥協(xié),讓大清朝和平落幕,接受共和新制度。
袁世凱雖是一代梟雄,但他辛亥年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因為他稱帝就否定他在辛亥年的選擇;孫中山、黃興、宋教仁,以及同盟會與光復(fù)會的革命黨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用勇氣和犧牲換來了亞洲第一共和國,當他們掌握了南京政權(quán)的時候,他們沒有與袁世凱決一死戰(zhàn),愿意妥協(xié)并交出南京政府,讓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隆裕太后也愿意妥協(xié)選擇宣布退位。雖然三方都不是最滿意,但三方都可以勉強接受,而普通的中國人卻少犧牲了很多生命。他們?nèi)降耐讌f(xié),三方都是被動的,但是化被動為主動,中國人民就有了一個小小的勝利。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