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差不多是婦孺皆知的。但是,誰敢月下追蕭何?
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有點“丈二和尚——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我要說的是蕭何——這位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幫助劉邦打天下、立過頭等功勛、當上堂堂漢朝丞相的古代杰出政治家,也曾貪污受賄。據(jù)《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記載,他利用權勢以賤價強“買田宅數(shù)千萬”。蕭何又特地上書漢高祖,說“長安地方狹小,皇家上林苑中有很多寶地,請求開放這塊禁地,讓百姓耕種”。劉邦閱后大怒,一針見血地指出:“丞相受了很多商人的財物,便替他們說話,要求開放上林苑,討好百姓!”立即下令將蕭何關進監(jiān)獄。后雖經人說情,劉邦將他釋放,但畢竟嚇得他半死,光著腳,以老態(tài)龍鐘之身,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向劉邦千恩萬謝。
其實蕭何不僅納賄,若論行賄,也是個老手。早在秦朝末年,他任沛縣吏時,就曾經賄賂當時任亭長的劉邦,別的小吏“送奉錢三,(蕭)何獨以五”,這不是重賄又是什么?無論是行賄、納賄,都是犯罪行為。蕭何更是漢初法律的制定者,何況位極人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居然知法犯法?!肮僬?,不持戈矛之盜也”。從本質上說,蕭何的貪贓枉法行為,與“月黑殺人夜,風高放火天”的盜賊并沒有什么兩樣。但是,月下人們可以追盜、捕盜,誰又追捕蕭何呢?
這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遺風,充分顯示了在以皇權為核心的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下封建特權的腐朽性。事實上,皇帝從家天下的最高利益出發(fā),最擔心的是大臣、特別是武將的謀反,而不在于他們是否貪污。宋太祖趙匡胤對宰相趙普說的一番話,堪稱典型地道出了皇帝老兒們的心思:“朕今選儒臣……即使是全部都貪污受賄,也比不上五代時一個叛亂的武臣危害大?!保ā锻ㄨb長編》卷一三,開寶五年十二月乙卯)唯其如此,封建社會的高官,包括丞相或宰相,貪污受賄者,并不少見。被史家譽為“賢相”的漢初另一位丞相陳平,也曾在軍中任護軍時,“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明代中葉的宰相張居正,死后抄家,有金銀約十九萬五千兩,還有大量的房產、土地,若非貪賄,從何而來?至于清代和珅,抄出的家產更令人瞠目,“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足以說明矣。而從歷史上看,除了在特定的政治形勢下,如先帝爺駕崩,皇帝出于政治需要,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將個別宰相打下去(如和珅),或在其死后,徹底算賬(如張居正)外,對于高官如蕭何、陳平之流的貪污受賄,是眼開眼閉的。上梁不正下梁歪。高官——包括改革家如張居正——經濟上不干不凈,欲普通官吏干干凈凈又安可得乎!宋代的有識之士楊萬里鮮明地指出:“大吏不正而責小吏,法略于上而詳于下,天下之不服固也?!保ā墩\齋集卷》八八,《馭吏上》)這是很有道理的。
月下誰敢追蕭何?這是封建制度的悲哀,人類的悲哀。只要有中世紀的陰影在,類似的大同小異的丑劇,便難以在政治舞臺上消失,除非真正的太陽——健全的法治——在天宇高懸,光芒照徹每一個角落!
(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