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榮
3月23日,是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日子!歲月悠悠,一晃40個春秋了,如今已然物是人非。每每到了這一天,我都會靜靜地望著窗外發(fā)會兒呆,從影集中取出這一張老照片端詳許久。那是1977年春上,插隊的第二年回城探親時,和同一寢室的知青去東四照相館拍攝的。后排中間站立者為筆者,前排右一那個同學(xué)已經(jīng)不在了……
想想,18歲,金子一般的年齡,我離開了家,離開了熟悉的北京城。投入了這紛雜而精彩的社會,開始了全新的生活。也是這樣一個乍暖還寒的春日,也是這樣一個春暖花開、春光燦爛、微風(fēng)拂面的春天,我來到了北京順義區(qū)的一個小村莊,陳辛莊。它距東直門55公里,是一個恬靜的小村莊,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莊。花樣年華,青春又清純的我,在那里度過了兩年又三個月的知青時光。
夢一樣的年華,夢一樣的日子。夢一樣的往事,上山下鄉(xiāng),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是時代的呼喚,是每一個有志向熱血青年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我當(dāng)知青難以忘懷的青蔥歲月。冬去春來,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歷練,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人們說,春天用辛勤埋下希望的種子,待秋收時定會有豐收的果實。在那里,歷盡磨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夏”麥收時,我割過麥子,披星戴月,“三秋”時掰過玉米棒子,汗流浹背。耪地除草,累得像是打了敗仗似的,食不甘味。我推過獨輪車,寒風(fēng)瑟瑟中修過水庫,月黑風(fēng)高時給小麥澆水灌溉。我跟過馬車、牛車,吃的粗茶淡飯,千的是與農(nóng)民一樣的活計,掙的是最低的工分,六分。在村辦工廠我當(dāng)過“工人”,磨放大鏡的玻璃片。其實還有太多太多,這只是其中感受頗深,比較“經(jīng)典”的一部分。記得那年月,最歡樂的時候是下雨歇工,在簡陋的寢室里與姐妹們說笑,吹口琴,唱革命歌曲。最最高興的事,就是我們幾個姐妹相約,一起騎上老鄉(xiāng)家的自行車,去不太遠的大孫備莊吃上一頓“大餐”,烙肉餅。再喝上一杯山楂酒,那叫一個解饞……春去春又回,彈指一揮間,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我心里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