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龍飛++李明+李榮玉
摘要:為明確褐飛虱對噻蟲胺、異丙威、啶蟲脒3種常用藥劑的抗藥性水平,篩選田間抗藥性治理桶混配方,采用點滴法測定了噻蟲胺、異丙威、啶蟲脒對貴州3個地區(qū)(桐梓、黃平、開陽)褐飛虱種群的抗藥性水平,并研究了3種藥劑相互混配對褐飛虱的增效作用。結(jié)果表明:噻蟲胺、異丙威、啶蟲脒對貴州3地稻飛虱的LD50范圍分別為0.005 67~0007 29、0.018 38~0.026 17、0.003 47~0.004 83 μg/頭;與敏感品系相比,褐飛虱對異丙威表現(xiàn)出低水平抗性(66~9.3倍),而對啶蟲脒仍表現(xiàn)出敏感性。研究篩選出2個田間抗藥性治理桶混優(yōu)選配方:噻蟲胺與異丙威1 ∶ 6和噻蟲胺與啶蟲脒4 ∶ 1(有效成分),它們對3地褐飛虱種群均具有明顯增效作用,共毒系數(shù)(CTC)分別達 198.42%~228.80%和182.91%~308.51%,田間防效分別達87.55%和89.28%。該研究結(jié)果可為褐飛虱的抗藥性治理、藥劑汰選以及混劑研發(fā)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關(guān)鍵詞:噻蟲胺;異丙威;啶蟲脒;褐飛虱;抗藥性;增效配方
中圖分類號: S482.3文獻標(biāo)志碼: A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6-0182-05
收稿日期:2015-05-16
基金項目:國家公益性行業(yè)(農(nóng)業(yè))科研專項(編號:201203038)。
作者簡介:樊龍飛(1989—),男,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huán)境化學(xué)與毒理研究。E-mail:609406315@qq.com。
通信作者:李明,博士,教授,主要從事農(nóng)藥環(huán)境毒理、植物源農(nóng)藥研究。E-mail:lm21959@163.com。稻飛虱是同翅目飛虱科害蟲,分為褐飛虱、灰飛虱和白背飛虱,它們是我國水稻上的首要害蟲,每年都不同程度發(fā)生,輕則造成水稻減產(chǎn),重則造成水稻絕收[1]。目前,化學(xué)方法依然是防治稻飛虱的重要手段[2],近年來,由于藥劑的單一使用,稻飛虱對一些常規(guī)藥劑產(chǎn)生了一定的抗藥性,防治效果大大降低[3]。因此,如何有效地延緩稻飛虱對殺蟲劑產(chǎn)生抗藥性,是目前稻飛虱防治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
噻蟲胺是日本住化武田農(nóng)藥創(chuàng)制開發(fā)的具噻唑環(huán)的新型煙堿類殺蟲劑[4],和其他煙堿類化合物一樣,噻蟲胺作用于昆蟲神經(jīng)系統(tǒng)突觸后膜的煙堿性乙酰膽堿受體,使用方法靈活,既可用于莖葉處理,也可用于土壤種子處理[5]。異丙威是一種氨基甲酸酯類廣譜殺蟲劑[6],對昆蟲主要是抑制乙酰膽堿酯酶,致使昆蟲麻痹至死亡,具有較強的觸殺作用[7]。啶蟲脒是由日本曹達株式會社推出的一種新型廣譜、高效、安全的煙堿類殺蟲劑[8],主要作用于昆蟲神經(jīng)結(jié)合部后膜,通過與乙酰膽堿受體結(jié)合使昆蟲興奮—痙攣—麻痹—死亡[9],具有觸殺、胃毒和較強的滲透作用。3種農(nóng)藥對褐飛虱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褐飛虱已對常用殺蟲劑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朱振宏對我國蘇、湘、粵、閩、桂等地褐飛虱種群的監(jiān)測結(jié)果顯示,褐飛虱對異丙威的抗性屬中抗到高抗性水平(18.5~50.1倍)[10]。要克服和延緩害蟲的抗藥性,延長農(nóng)藥品種的使用壽命,進行農(nóng)藥復(fù)配使用,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11]。目前,已有噻蟲胺與異丙威、啶蟲脒復(fù)配的相關(guān)專利,如張偉發(fā)明的一種含噻蟲胺的殺蟲組合物[12],高瑞花等發(fā)明的一種含噻蟲胺和啶蟲脒的增效殺蟲組合物[13]等,具有明顯增效和持續(xù)防治效果。然而,有關(guān)噻蟲胺與異丙威、啶蟲脒混配具體的增效配比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選用目前水稻稻飛虱防治中常用的藥劑噻蟲胺、異丙威和啶蟲脒,以其單劑及混配組合對貴州3地(桐梓、黃平、開陽)的褐飛虱3齡若蟲進行生物毒力測定,旨在篩選出最佳增效組合,為褐飛虱的抗藥性治理、藥劑汰選以及混劑研發(fā)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2結(jié)果與分析
2.1噻蟲胺、異丙威、啶蟲脒對褐飛虱的毒力
由表3可知,噻蟲胺、異丙威、啶蟲脒對貴州3地褐飛虱3齡若蟲均具有一定的活性,其LD50平均值分別為0.006 54、0.021 7、0.003 97 μg/頭,可見LD50值異丙威>噻蟲胺>啶蟲脒。試驗結(jié)果表明,褐飛虱3齡若蟲對噻蟲胺的抗性次序為:開陽>桐梓>黃平;對異丙威的抗性次序為:開陽>黃平>桐梓;對啶蟲脒的抗性次序為:開陽>黃平>桐梓。異丙威對敏感品系褐飛虱的毒力參照日本福岡種群數(shù)據(jù)[20],計算得出桐梓、黃平和開陽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異丙威表現(xiàn)出低水平抗性,抗性指數(shù)分別為6.6、7.4及9.3;啶蟲脒對敏感品系褐飛虱的毒力參照王彥華等[21]研究的數(shù)據(jù),得出桐梓、黃平和開陽地區(qū)褐飛虱種群對啶蟲脒仍表現(xiàn)出敏感性,抗性指數(shù)均小于3。
2.2噻蟲胺與異丙威、啶蟲脒的混配增效作用
2.2.1噻蟲胺與異丙威、啶蟲脒混配的毒力
2.2.1.1噻蟲胺與異丙威不同配比的毒力以2個單劑LD50(噻蟲胺取5.00 μg/mL,異丙威取20.00 μg/mL)為100%,采取交互測定法進行篩選,結(jié)果見表4、表5、表6。由表4至表6可知,毒效比值大于1.25,即表現(xiàn)出增效作用的組別有:桐梓地區(qū)的第5、6、7、8組,毒效比分別為1.37、159、1.81和1.33;黃平地區(qū)的第5、6、7、8組,毒效比分別為1.30、1.55、1.67和127;開陽地區(qū)的第5、6、7、8組,毒效比分別為1.32、1.59、171和1.43;其中組別7毒效比值較高。因此,選用組別7(噻蟲胺 ∶ 異丙威= 40 ∶ 60)有效成分質(zhì)量配比為噻蟲胺 ∶ 異丙威= 1 ∶ 6的混劑進一步進行室內(nèi)毒力測定。
2.2.1.2噻蟲胺與啶蟲脒不同配比的毒力以2個單劑LD50(噻蟲胺取5.00 μg/mL,啶蟲脒取2.50 μg/mL)為100%,采取交互測定法進行篩選,結(jié)果見表7、表8、表9。由表7至表9可知,毒效比值大于1.25,即表現(xiàn)出增效作用的組別有:桐梓地區(qū)的第3、4、5、6組別,毒效比分別為1.67、180、1.42和141;黃平地區(qū)的第3、4、6、9組,毒效比分別為137、1.60、129和1.27;開陽地區(qū)的第3、4組,毒效比分別為1.33和153;其中組別4毒效比值較高。因此,選用組別4(噻蟲胺 ∶ 啶蟲脒=70 ∶ 30)有效成分質(zhì)量配比為噻蟲胺 ∶ 啶蟲脒=4 ∶ 1的混劑進一步進行室內(nèi)毒力測定。
2.2.2噻蟲胺與異丙威、啶蟲脒優(yōu)選組合的毒力回歸
2.2.2.1噻蟲胺與異丙威優(yōu)選組合的毒力回歸由表10可知,噻蟲胺與異丙威以1 ∶ 6混配對貴州3地褐飛虱共毒系數(shù)
的平均值為209.95%,大于120%,表現(xiàn)出明顯的增效作用。試驗結(jié)果表明,噻蟲胺的LD50平均值為0.006 54 μg/頭,異丙威LD50平均值為0.021 70 μg/頭,而該混配的LD50平均值為0005 40 μg/頭,顯著小于異丙威單劑的LD50值。
2.2.2.2噻蟲胺與啶蟲脒優(yōu)選組合的毒力回歸由表11可知,噻蟲胺與啶蟲脒以4 ∶ 1混配對貴州3地褐飛虱共毒系數(shù)的平均值為238.24%,大于120%,表現(xiàn)出明顯的增效作用。試驗結(jié)果表明,噻蟲胺的LD50平均值為0.006 54 μg/頭,啶蟲脒LD50平均值為0.003 97 μg/頭,而該混配的LD50平均值為0002 35 μg/頭,小于噻蟲胺和啶蟲脒單劑的LD50值。
2.3褐飛虱抗藥性治理增效配方的田間防治效果
由表12可知,混配處理D、E、F、G在藥后3 d后防效均達80%以上,而單劑處理A、B、C的防效均未達到80%。20%噻蟲胺懸浮劑與5%啶蟲脒乳油桶混處理D(300 mL+300 mL)/hm2的防效略高于處理E(150 mL+150 mL)/hm2的防效,但二者防效差異不顯著;20%噻蟲胺懸浮劑與5%啶蟲脒乳油桶混(150 mL+150 mL/hm2)的施用量比單劑條件下噻蟲胺和啶蟲脒的平均施用量減少33%,平均節(jié)約成本33.75元/hm2(噻蟲胺與啶蟲脒桶混、噻蟲胺單劑、啶蟲脒單劑的施用成本分別為67.5、135、67.5元/hm2)。20%噻蟲胺懸浮劑與20%異丙威乳油桶混處理F(300 mL+1 800 mL)/hm2 的防效略高于處理G(150 mL+900 mL)/hm2的防效,但二者防效差異不顯著;20%噻蟲胺懸浮劑與20%異丙威乳油桶混(150 mL+900 mL)/hm2的施用量比單劑條件下噻蟲胺和異丙威的平均施用量減少39%,平均節(jié)約成本40.5元/hm2(噻蟲胺與異丙威桶混、噻蟲胺單劑、異丙威單劑的施用成本分別為70.5、135、90元/hm2)。因此,綜合考慮噻蟲胺與啶蟲脒桶混、噻蟲胺與異丙威桶混對貴州黃平褐飛虱的防效情況以及經(jīng)濟成本等因素,推薦使用150 mL 20%噻蟲胺懸浮劑/hm2+900 mL 20%異丙威乳油/hm2 及150 mL 20%噻蟲胺懸浮劑/hm2+150 mL 5%啶蟲脒乳油/hm2這2個配方進行田間褐飛虱的防治。
3結(jié)論與討論
褐飛虱對噻蟲胺、異丙威、啶蟲脒的毒力測定試驗結(jié)果顯示,貴州3個地區(qū)不同褐飛虱種群對供試殺蟲劑的抗藥性存在差異。桐梓褐飛虱種群對異丙威和啶蟲脒的抗藥性較低,黃平褐飛虱種群對噻蟲胺的抗藥性較低,開陽褐飛虱種群對噻蟲胺、異丙威和啶蟲脒的抗藥性較高。與敏感品系相比,貴州褐飛虱種群對異丙威處于低水平抗性(6.6~9.3倍),與我國蘇、湘、粵、閩、桂等地褐飛虱種群對異丙威的中到高抗性水平(18.5~50.1倍)[10]相比有一定差距,可能與貴州地區(qū)施藥水平較低有關(guān)。雖然貴州褐飛虱種群目前對啶蟲脒仍表現(xiàn)出敏感性,但抗性指數(shù)呈上升趨勢。
農(nóng)藥的合理混配具有提高防效、降低成本、保障農(nóng)業(yè)豐收、延緩褐飛虱抗藥性的發(fā)展等作用。本研究通過噻蟲胺分別與異丙威和啶蟲脒混配,篩選出了噻蟲胺與異丙威1 ∶ 6和噻蟲胺與啶蟲脒4 ∶ 1(有效成分)2個防治褐飛虱的增效配方,對貴州3地褐飛虱種群的共毒系數(shù)(CTC)分別達 198.42%~228.80%和182.91%~308.51%,表現(xiàn)出明顯的增效作用。20%噻蟲胺懸浮劑與20%異丙威乳油桶混(150 mL+900 mL)/hm2的防效達87.55%,顯著高于噻蟲胺和異丙威單劑的防效,其施用量比單劑條件下噻蟲胺和異丙威的平均施用量減少39%,平均節(jié)約成本40.5元/hm2;20%噻蟲胺懸浮劑與5%啶蟲脒乳油桶混(150 mL+150 mL)/hm2的防效達89.28%,顯著高于噻蟲胺和啶蟲脒單劑的防效,其施用量比單劑條件下噻蟲胺和啶蟲脒的平均施用量減少33%,平均節(jié)約成本33.75元/hm2。
本研究結(jié)果對有效防治褐飛虱發(fā)生和延緩其抗藥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為褐飛虱的抗藥性治理、藥劑汰選以及混劑研發(fā)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參考文獻:
[1]顧林玲. 5種防治稻飛虱藥劑的發(fā)展研究[J]. 現(xiàn)代農(nóng)藥,2014,13(3):5-10.
[2]張凱,王志偉,高聰芬. 稻飛虱的抗藥性監(jiān)測方法[J]. 應(yīng)用昆蟲學(xué)報,2013,50(2):542-547.
[3]陳之桂. 40%吡·殺單WP防治水稻稻飛虱的田間效果[J]. 土肥植保,2014,31(10):74.
[4]程志明. 殺蟲劑噻蟲胺的開發(fā)[J]. 世界農(nóng)藥,2004,26(6):1-3,22.
[5]李磊,馬新剛. 高效殺蟲劑噻蟲胺[J]. 山東農(nóng)藥信息,2012(6):29-31.
[6]金海濤,張曉波,任紅波.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稻米中異丙威的殘留方法研究[J]. 農(nóng)藥科學(xué)與管理,2010,31(7):35-37.
[7]陳小紅. 4%異丙威WP防治水稻飛虱的效果[J]. 農(nóng)技服務(wù),2012,29(3):301.
[8]李慧冬,李瑞菊,王文博,等. 啶蟲脒在甘藍和土壤中的殘留消解動態(tài)研究[J]. 生態(tài)環(huán)境,2008,17(5):2224-2227.
[9]許鵬軍,張紅艷,陶晡,等.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黃瓜和油菜中的啶蟲脒殘留量[J]. 分析試驗室,2008,27(10):80-83.
[10]朱振宏. 褐飛虱抗藥性監(jiān)測及對異丙威抗性機理研究[D]. 長沙: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06:1-29.
[11]顧中言,林郁. 復(fù)配農(nóng)藥的作用及復(fù)配原則[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xué),1987(11):25-26.
[12]張偉. 一種含噻蟲胺的殺蟲組合物:中國,201010148426 [P]. 2010-08-11.
[13]高瑞花,袁竹青,彭永強,等. 一種含噻蟲胺和啶蟲脒的增效殺蟲組合物及其應(yīng)用:中國專利,201210312414 [P]. 2014-03-12.
[14]王松堯,柴偉綱,朱衛(wèi)剛.一種稻飛虱室內(nèi)稻芽飼養(yǎng)法[J]. 昆蟲知識,2000,37(6):361-363.
[15]李明,曾唏,季祥彪,等. 鹽酸黃連素對蚜蟲生物活性的研究[J]. 昆蟲學(xué)報,1999,42(2):140-144.
[16]Zhang Z X,Xu H H.Calculating toxicity regression with EXCEL[J]. Entomological Knowledge,2002,39(1):67-70.
[17]Huang J,Wu W J. Calculate the median lethal dose and Chi square test with EXCEL in toxicological tests[J]. Entomological Knowledge,2004,41(6):594-598.
[18]吳仁鋒,司升云. 阿維菌素與高效氯氟氰菊酯對美洲斑潛蠅毒力最佳配比的篩選[J]. 現(xiàn)代農(nóng)藥,2006,5(3):49-51.
[19]Sun Y P,Johnson E R. Analysis of joint action of insecticides against house fl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1960,53(5):887-892.
[20]Nagata T.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nd chemical control of the rice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l [J]. The Bulletion of the Kyushu National Agri Exp Station,1982,22(1):49-164.
[21]王彥華,陳進,沈晉良,等. 防治褐飛虱的高毒農(nóng)藥替代藥劑的室內(nèi)篩選及交互抗性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xué),2008,22(5):5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