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工作的對象就是渉及民族關系、民族發(fā)展、民族問題等的事務。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了未來一段時間民族工作的主要內容,宏觀概括了民族工作的三個維度,即從民生建設著手、從文化認同凝心、從民族團結立命。民生建設是民族工作之基,文化認同是民族工作之根,民族團結既是各民族的生命線,更是民族工作之本。按照唯物史觀的社會發(fā)展過程和動力學說,民生建設、文化認同與民族團結的正效合力是民族工作基本職能,其能促進社會和諧、秩序穩(wěn)定;而民族工作三維度的出發(fā)點則在于凝聚多元文化,使中華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民生;精神家園;民族團結;凝聚
【作 者】馬英杰,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蘭州,730030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 - 454X(2016)03 - 0039 - 009
民族主義產生以后,民族關系、民族發(fā)展、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等概念成為社會科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范疇,公共權力針對民族開展的各項事務均可稱為民族工作,其在民族平等的原則上通過政府行政執(zhí)行力來尋求各民族間和平共處的平衡性,把群體訴求匯聚于公權認同,消減民族問題,以建立持續(xù)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從社會運行的角度說,其從屬于社會治理,是一項涉及公共健康的行政行為。由此可見,民族工作的職能有兩個:第一是解決民族問題,促使社會有序運行;第二是處理民族事務,維持社會態(tài)勢的和諧穩(wěn)定,二者具有邏輯遞進關系。當下,面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全球化的日漸覆蓋,涉及民族因素的社會問題還有頻繁出現的趨勢。民族問題是基于民族關系的民族矛盾,本質上其又從屬于社會總問題。經過民族浪潮的洗禮,任何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民族問題。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差異,我國的民族問題與歐美國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① 我國自古以來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格局”是民族關系的基本生態(tài)。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民族建鼎稱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國家,而且是越盛的王朝吸納的民族就越多”,[1 ]此論符合中國事實。
盡管“帝王天下”的時代,② 民族之間并不平等,實質意義的民族工作并不存在,但是這種傳統(tǒng)使得我國民族問題的性質不同于西方國家,處理民族事務的方式也應該有中國特征。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guī)定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國共產黨開始實踐民族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平等載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1954年又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此后,中國共產黨有針對性的民族工作全面實施,為推進民族發(fā)展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比如確認民族成分、實施民族平等、進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踐行少數民族教育扶持政策、實現各民族人民共同當家做主、管理國家事務等,加速少數民族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公民意識。① 即便如此,當下民族工作仍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呈現出新特征② 。拉薩“3·14”事件、烏魯木齊“7·5”事件和昆明“3·1”事件,經一些媒體的選擇性傳播,有些人對我國民族關系、民族政策持悲觀態(tài)度。在此背景下,2014年,黨中央召開了新時期的民族工作會議,及時就重大問題正本清源。會議指出:“新中國成立65年來,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是正確的,我國民族關系總體是和諧的,我國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睙o論是中國歷史的縱向維度,還是當下世界的橫向維度,這種定位也是客觀的。
民族問題的產生有內因和外因。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民族工作屬于內因,國際影響屬于外因。按照唯物辯證法原理,內因決定外因,那么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繼續(xù)做好民族工作是一項緊迫且重要的任務。而重點應該從民生建設著手、從文化認同凝心、從民族團結立命,這三個維度是2014年中央民工作會議基于對國內外形勢客觀分析后作出的宏觀部署。對此做進一步梳理,對于把握民族工作方向,解決類型復雜的民族問題,推進民族關系和諧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從民生建設著手:民族工作之基
生存、生活是人的基本權力,保障國民平等地享有這種權利是國家的基本責任,為這種權利盡責是公民的義務。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藙?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痹谌娼ǔ尚】瞪鐣膰覒?zhàn)略推進中,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務就要從民生建設著手,配合社會力量,解決各民族衣食住行、醫(yī)療、教育等問題,讓少數民族共享社會主義發(fā)展成果。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蹦敲慈绾螌嵤啃枰獜暮暧^層面與微觀層面思考。宏觀層面是方針政策制定和引導,微觀層面則要根據地方實際情況,落在實處,避免整齊劃一,死框死套,從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到項目落實,均需對少數民族群眾熱心、熱情,把黨的民族政策貫徹到工作的每個程序中,“既要見物又要見人”。會議又指出:“讓各民族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敝该髁嗣褡骞ぷ鞯幕痉较?,體現中國共產黨對民生問題的重視。只有將各民族民生問題作為民族工作的基礎,才能進一步促進民族凝聚和國家認同。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盵2 ]82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說:“‘思想一旦離開了‘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2 ]103表明在現實生活中,脫離客觀存在的物質基礎,去談論“理想”“信念的不切實際。春秋戰(zhàn)國法家管仲認為“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也表明基本生存的需要是精神文化彰顯的基礎。無論是馬克思還是管仲,他們都強調人對基本生存的依賴,這與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① 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年來,隨著貧富差距和區(qū)域發(fā)展差距的拉大,“民生問題”再次進入社會視野,受到人們的關注。“民生”是我國傳統(tǒng)的政治術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即“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把“民生”作為一種政治話語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中,重視“民生疾苦”的論著不在少數,如《左傳》《論語》《禮記》,其中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請求國君輕徭薄賦,使民休養(yǎng)生息的話語很多,并將其上升到了君民關系的高度。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與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也是類似的表征。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一步鞏固了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的帝王天下。而真正意義上賦予“民生”新內涵的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孫中山先生,他認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3 ]802“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盵3 ]825“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盵3 ]835孫中山先生被毛澤東稱為革命先行者,其“三民主義”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深遠。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革命時就形成了一切來自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強調其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新中國成立后,著力解決各民族的“民生問題”成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當下的“民生”概念指與人生存直接相關的事情,包括就業(yè)、教育、分配、社保、穩(wěn)定等五大現實問題,其也可以概括為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即生存、發(fā)展和自我實現三個層面。鄧小平在《關于西南少數民族問題》(1950年7月21日)的講話中指出:“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少數民族是想在區(qū)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處,一系列的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盵4 ]167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必須在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盵5 ]37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就“民生”問題的闡述有十多處,把“建設小康社會”改成了“建成小康社會”,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6 ]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主要亮點之一就是對關于各民族民生問題提出諸多戰(zhàn)略構想,比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民族經濟是短板,是重點,也是難點”“如果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差距持續(xù)拉大的趨勢長期得不到根本扭轉,就會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關系、地區(qū)關系失衡”“就業(yè)是最大的民生,是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等。另外就民族地區(qū)的基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交通設施、特色村鎮(zhèn)建設、民族生產、生態(tài)補償等提出了具體的指向。此次會議有關民生建設的規(guī)劃,符合中國共產黨一貫主張和原則,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
中國各民族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是歷史遺留的客觀事實。當下與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相比較,西部地區(qū)農村人均收入相對滯后(見表一)。2009年北京地區(qū)生產總值是西藏的27.54倍,是寧夏的8.98倍,而地域遼闊的內蒙古生產總值也才是北京的80%。地區(qū)產值較大的山東、江蘇與民族自治地區(qū)生產總值的差距更大。當然可喜的是在國家民族政策的扶持下,近五年內民族地區(qū)生產總值的增加速度也遠遠高于東部發(fā)達地區(qū),② 這種特征在東西部農民純收入中也有所體現(見表二)。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關鍵是幫助自治地方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边@一論斷充分表明了落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任務,彰顯了黨和國家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加快發(fā)展的根本立場,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具體表現。[7 ]86促進各民族關系和諧、凝聚國家認同,應該以“養(yǎng)民、保民、敬民、穩(wěn)民”并最終達到“民順”為核心,加大民族地區(qū)民生問題解決力度,增強邊疆少數民族對國家的向心力。政府應該切實減輕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效抵御境外勢力的滲透,必須加快邊疆民族地區(qū)自身的經濟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力以赴發(fā)展經濟。
二、用文化認同凝心:民族工作之根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解決好民族問題,物質方面的問題要解決好,精神方面的問題也要解決好?!蔽镔|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形成的共識。新形勢下,做正效性民族工作,除了繼續(xù)推進民生建設的力度,讓各民族都共享社會進步成果,還需加強文化建設,增進文化認同,凝聚政治共識,構筑共有精神家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民族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從這個角度看,以文化認同來推進民族工作,需要把民族文化發(fā)展作為起點,把文化認同作為目標,把民族事務工作作為推手,此過程少做“漫灌”,多做“滴管”,精耕細作,潤物無聲。2011年11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發(fā)展、文化認同提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201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對“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做出了戰(zhàn)略部署,指出在文化建設的過程“要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思想政治基礎,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的關系”。[6 ]其戰(zhàn)略指向就是要處理好社會主義文明同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新的社會思潮等之間的關系,發(fā)揮文化整合效用,加強文化凝聚與文化認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了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整合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著各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fā)展方向,一定要在全社會、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踐行,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從少數民族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7 ]254
文化體現民族精神,文化彰顯國家生力,文化認同是民族工作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國家發(fā)展要以文化的復興為基礎,社會的進步要有多元文化繁榮與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由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共同創(chuàng)造的意識形態(tài),其內涵與外延凝合著少數民族共有的文化追求,具有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特征,是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本保障。鑒于此,在未來的民族工作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整合中華文化,使各民族之間在文化上形成紐帶、結織成網。我國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差別性民族文化在當下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體系中所呈現的特征就是民族工作應該著眼的內容,通過民族工作推動文化再生產,突出文化功能在生產力快速發(fā)展時代的黏合性,并將這種力量同民族本身的發(fā)展緊密結合,把和合作為民族發(fā)展的動力源,把差別作為繁榮的助推器,把認同作為整合的拉力向。鑒于此,民族工作的范圍也應該超越涉及少數民族的日常事務,把文化認同作為一種共識性的職業(yè)方向,提升民族工作的政治意義,構筑民族工作的戰(zhàn)略格局,從民族心理整體去建構民族認同的防御體系,進而維護民族發(fā)展的現有秩序,增進社會和睦、和諧。
民族之間的差異在于文化的差別。針對近年來一些人關于“弱化少數民族特征”的提法,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那種把多民族當‘包袱,把民族問題當‘麻煩,把少數民族當作‘外人,企圖通過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來一勞永逸解決民族問題的想法是行不通的?!碑斀袷澜缬?500多個民族,分布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多民族、多文化是人化社會的基本態(tài)勢。隨著網絡信息的普及、交通技術的提升,民族群體的流動趨勢還會增大,相互嵌入式的民族生態(tài)會由城市社區(qū)進一步向城鎮(zhèn)轉移,民族工作的特點也將出現重大變化。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民族工作應立足于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原則,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動作為認同的起點,凝練共有核心文化(中華文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此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專門指出:“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正如后現代主義宣稱的那樣,“如果差異繁榮,那么人類也就繁榮” [8 ]224。從這個意義來說,新時期民族工作也必須以尊重差異為前提,以文化認同為目標。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合”。這一論斷解決了困擾我國學界文化建設中的矛盾,即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而建構中華文化時往往只從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著眼。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我國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文學、音樂、舞蹈、天文、歷算、醫(yī)藥等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珍藏”。[9 ]既然如此,在中華文化建設中應該把少數民族的哲學、文學、藝術、節(jié)慶等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進教科書,進上層建筑的體系,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并進,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以此促進少數民族知識精英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值得慶幸的是,馮契、任繼愈、湯一介、張岱年聯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通覽》① 一書把部分少數民族哲學納入到中國哲學史范疇之中,對藏傳佛教五大派別的佛教哲學做了專門的介紹,對一些少數民族人物的哲學也進行了概括,諸如維吾爾族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約1008-1105)、契丹耶律楚材(約1190-1244)、藏族宗喀巴(1357-1419)、蒙古族倭仁(1804-1871)等人。實際上,白壽彝先生早在其《中國通史綱要》中就表達了這種思路,近年來高洪雷的《另一半中國史》也體現了這種思維。這些都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體現了文化認同與凝聚文化的意義。
做文化認同與凝聚工作,除了中華文化內涵吸收少數民族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外,還需要文化生產,從文化消費的角度思考文化凝聚的路徑。首先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地區(qū)多元文化產業(yè)的生產發(fā)展方向,把“多元一體”的文化符號融入少數民族文化產品,融入少數民族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體現在各行各業(yè)的實際工作中,貫穿到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領域,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追求,把協(xié)調、統(tǒng)合的理念融入民族工作中來。其次也需要把少數民族文化符號融入生活產品中,加強民族間的了解,增進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按照產業(yè)經濟學規(guī)律,對民族文化生產進行合理的產業(yè)鏈、價值鏈整合,加大相關產業(yè)的聯動性、上中下游產業(yè)的銜接性、附加價值的文化性,才能培育民族文化發(fā)展主體意識,引導地方社會營利性服務部門的參與度和政府非營利性服務部門的參與度,促進多元文化凝聚成中華文化認同。
三、以民族團結立命:民族工作之本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這是歌曲《團結就是力量》的首詞,很多中國人都會吟唱。此歌于1943年6月在晉察冀邊區(qū)由牧虹作詞、盧肅作曲而成。在面臨日本侵華的危難時期,此歌曲曾經激勵各民族團結在一起,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浴血奮戰(zhàn),時至今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仍然鏗鏘有力,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皥F結”一詞由“團”和“結”生動形象地結合而成,“團”原指線團,“結”原指繞結,其寓意為“和睦、不可離間”。當下語境中特指“由多種情感聚集在一起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團結是生命,是力量,更是希望。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團結的基本內涵就是一個凝聚希望的過程,歷史上“反對壓迫”是民族團結的第一使命,在這個目標的驅使下,中國擺脫了帝王天下的奴役、西方列強的凌辱。新中國成立后,“共同發(fā)展”是基本目標,為此進行了民族識別,制定民族政策,幫助弱小民族。而在新時期,在堅持共同發(fā)展的基礎上,“維護統(tǒng)一,反對分裂”就是民族團結的首要內涵,這是保障各民族團結一致“反對壓迫、共同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共同促進國家發(fā)展繁榮。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團結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線?!痹趶碗s的國際環(huán)境下,民族團結關乎國家長治久安,關乎各民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更是營建良好社會秩序的重要條件。“在人類歷史上看,迄今為止發(fā)生的流血沖突乃至戰(zhàn)爭,相當大的部分都是民族問題引發(fā)或者與民族問題有直接的密切聯系?!盵6 ]94電影《盧旺達飯店》《四月的某時》是1994年在盧旺達種族② 屠殺背景下拍攝的,100多天就被殺近80萬人③,而其在全國的人口僅有750萬余人,其慘烈程度令人發(fā)指,其教訓值得每個人警醒。殖民地時代,為了殖民利益的最大化,在相同地域制造不同族群間的矛盾以達到社會控制是殖民者常用的手段。16至17世紀,歐洲殖民主義進入非洲后,以“跑馬圈地”的方式劃分領地,圈定民族,從而造成以邊界、種族和宗教為誘因的各種戰(zhàn)亂。盧旺達在1890年至1918年時屬德國的殖民地,1918年至1962年又淪為比利時殖民地,在殖民者的“扶持”下,人數較少的圖西族統(tǒng)治著人數較多的胡圖族。在比利時人離開后,卻把政權交給了人數較多的胡圖人,為該地方的種族沖突埋下禍根。1962年,盧旺達獨立后,政府并未在處理民族關系上形成有效措施,曾發(fā)生過幾次大規(guī)模沖突。
中國有民族團結的歷史基礎。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論述了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tǒng)。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大清帝國”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慘敗于“蕞爾小國”。所謂的文明國家也不恪守戰(zhàn)爭規(guī)則,“八國聯軍”強入北京,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中華各民族同仇敵愾、共御外侮、浴血奮戰(zhàn),用血肉筑成長城維護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勢力分裂中國的用心并未絲毫減弱,正如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的那樣:“西方國家在利用民族問題搞滲透、顛覆活動,要認清他們的本質?!备母镩_放以后,西方勢力又借助“宗教自由”“人權”等口號煽動國民情緒,迫不及待地利用國內的“民族問題”大做文章,很多人在錯綜復雜的“生活元素”中迷失方向,甚至一些群體集體無意識地被人利用,成為個別權力欲望者手中的利器。此次民族工作會議深刻指出:“西方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問題搞的是雙重標準、實用主義,在科索沃、敘利亞打的是‘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在烏克蘭唱的則是‘主權高于人權的調子,其真實目的是支持他們看中的代理人、打擊不聽他們話的人,最終是為了實現他們的戰(zhàn)略利益。”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各民族生活在一個安寧祥和、秩序井然的社會中,更有必要加強民族團結。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民族工作的關鍵是爭取人心、搞好團結。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睂嶋H上,爭取民心、做好民族團結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的傳統(tǒng)。毛澤東指出:“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敝袊伯a黨早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就開始了民族工作,這不僅加深了黨對民族工作的認識,也使少數民族進一步認識了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和宗旨。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強調要加速現代化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民族工作會議,是民族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和風向標。1992年召開了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加強了民族團結,動員各族人民發(fā)展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應對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對我國民族工作產生的負面影響。1999年召開了第二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貫徹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2005年召開了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出臺了關于民族工作的決定、規(guī)定和法規(guī),開啟民族工作的法制化時代。201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將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確立為新型的民族關系。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系統(tǒng)分析了民族問題存在的基本規(guī)律和呈現的階段性特征,闡述了民族工作領域內干部、群眾關心和關注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是近年來民族工作的重要指針和方向。
做好民族團結工作,加大民族間的理解與友愛,建立包容互信的交往關系至關重要。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各民族團結友愛是前提?!巴霓涞脻M庭芳”,民族團結、友愛思想已向民間浸潤,新疆阿勒泰青河縣70多歲阿尼帕·阿力馬洪的民族團結典范① 就是社會公認的正能量。2009年,阿尼帕·阿力馬洪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被評為新疆十大杰出母親;2010年,榮獲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贏得全國人民的關注與尊敬。
四、多元聚一:三維合力
社會發(fā)展的自為性并不能否定社會發(fā)展的客觀性,但卻影響社會發(fā)展的自在性。恩格斯指出:“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個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了一個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2 ]468-479民族工作的實質就是通過有效的社會整合消減各民族“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使其形成以區(qū)域秩序穩(wěn)定為基礎的“社會合力”,推進社會發(fā)展。與基層組織一樣,民族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革命、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在公共治理中逐漸形成的術語,民族工作在新中國歷史創(chuàng)造中的意義不言而喻。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工作開始于革命時期,發(fā)展于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是其統(tǒng)一戰(zhàn)線重要部分。在我國的社會運行體系中,民族工作往往被理解成一部分政府人員從事涉少數民族事務的職業(yè),而把焦點集中在統(tǒng)戰(zhàn)部、民族事務委員會垂直部門及其人員。近年來,我國的民族問題不斷顯露,可以概括為內因和外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決定外因,而內因除了其他復雜因素外,民族工作方式缺乏科學性,民族工作方法存在誤區(qū)都是引發(fā)民族問題的誘因。① 但是應該承認“當今世界在解決民族問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每個國家的歷史和現實決定著這個國家民族問題的特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只能在民族工作中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方式方法,解決民族發(fā)展的核心問題,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共識、凝聚認同才是民族工作的內在本質要求。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推進民族工作開拓創(chuàng)新要從實際出發(fā),防止簡單化、片面化,防止忽左忽右,搖擺不定,對社會上議論較多的一些具體政策,要區(qū)別情況,準確把握,積極完善、穩(wěn)妥實施?!泵褡骞ぷ魇且豁椣到y(tǒng)工程,既要精耕細作,又要潤物無聲,這就既需要提高民族工作者依法管理民族事務的能力,又需要加大民族工作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培訓,增強操作性和可行性。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三個維度的關系如下圖所示,民族工作成效如坐標體系中扇形的扇面,當民族工作“得當”時,民生建設、文化認同與民族團結朝著正效方向延伸,即民生建設取得進展,社會差距逐漸縮小,文化認同普遍增強,求同存異成為公民意識;民族團結已成共識,價值凝合由被動執(zhí)行轉變?yōu)樽杂X行動。正效曲面不斷擴張,民族和諧,宗教自由,生產繁榮,社會穩(wěn)定。倘若民族工作“失當”,民生建設、文化認同與民族團結朝著逆效蔓延,即民生建設名存實亡,民族工作成為資源耗散的手段,社會財富依據權力法則流動,貧富極化成為常態(tài);文化認同轉化為狹隘民族主義,文化自閉導致文化排擠,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遭遇解構,意識形態(tài)的混亂已成為極權主義借題發(fā)揮的根由;民族團結成為標語式的口號,民族工作的原有價值遭受質疑,即使真誠的努力也會是抱薪救火,民族分裂逐漸扭曲為合理的價值追求。這樣,逆效曲面不斷擴張,民族歧視掩蓋在平等的表象背后,民族團結漸次消解,個體主義替代集體主義,傳統(tǒng)秩序遭遇挑戰(zhàn),民族分裂漸以形成;民族主義的反功能主導族群文化方向,狹隘的文化主義伸張,基于差別的文化區(qū)分蔓延,形成文化自閉,排他性成為群體主義的正當情緒。冠以民族主義的群體性腐化名正言順,民粹主義者之間的利益輸送成為群體階層分化的主要手段,社會貧富極化;這樣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更無權力可言。
馬克思還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2 ]82社會的進步是一個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長遠來看,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有的最大利益。民生問題、文化認同和民族團結是宏觀層面上民族工作的三個維度,正如上圖所示那樣,三者之間有著內在的統(tǒng)一性:民生問題是民族工作的基石,文化認同是民族工作的根本,而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生命線,也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線。民生問題解決好,文化認同才有附著的可能,文化認同成為普遍的價值觀時,民族團結自然會水到渠成。從這個維度的內在邏輯來看,民生建設與文化認同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而二者的正太效能是多元凝聚的根本目的,也是促進民族團結的使命所趨。反過來民族團結是民生建設的前提,當這個前提遭到破壞時,民生建設也無從談起,文化的粘結也自然失效。這三個民族工作維度的推進,有利于在多民族國家形成民族團結,增強國家認同。在我國,則可以加強各民族的向心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丹珠昂奔.沿著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前進[J].民族論壇, 2014(12).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2-11-08.
[7]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8]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宗教對話模式[M].王志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 吳仕民.現代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發(fā)展問題[J].民族研究,1991(6).
Abstract:The object of ethnic work involves ethnic relations,ethn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issues etc.The central ethnic work conference of 2014 has pointed out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thnic work in the future.It summarizes the three dimensions on a macro level,namelysetting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s the startingpoint,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to form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onsolidatingethnic solidarityas the goal.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base of ethnic work,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root of ethnic work, ethnic solidarity is not only the lifeline of all ethnic groups, but also is the essence of ethnic work.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process and dynamic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basic functions of ethnic work cov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 solidaritycan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zesocial order. Where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ree dimensions of ethnic work is to agglomerate plural cul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mutual aids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Key Words:the peoples livelihood;spiritual home;ethnic solidarity;cohesion
﹝責任編輯:黃仲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