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陽
中國制作瑪瑙器皿已有上千年歷史,早在我國出土的新石器文物中,便發(fā)現(xiàn)了用瑪瑙制成的胸飾等物品。中國的瑪瑙制品品類繁多,因此有“千種瑪瑙”之說。“瑪瑙”一詞,最初源于“馬腦”,明代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有記載:“馬腦赤爛紅色,似馬之腦,故名?!?/p>
中國的瑪瑙制品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獸首瑪瑙杯頗具特色。這件國寶級文物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何家村即唐代長安城興化坊。上世紀(jì)70年代,人們在這里進行施工的過程中挖掘出一只陶瓷,考古人員聞訊趕來,隨后又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另一只陶瓷和一只小銀罐,銀罐中躺著這件獸首瑪瑙杯。
該瑪瑙杯整體輪廓呈弧形,形似獸角,因此也被稱為“獸首牛角杯”,是古時酒器。獸首瑪瑙杯以深紅色、淡紅色為主調(diào)的紅瑪瑙為材料,中間夾雜著一層淡白色,色澤鮮潤、通透。其選材之奇特,以至于如今在全世界都難以找到同類材料。它是迄今出土的做工最精湛的唐代玉器,也是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
獸首瑪瑙杯通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杯嘴鑲金,被雕琢成似牛的獸首形狀,獸眼黑白分明,目光炯炯有神。此外,耳鼻等部分也被玉匠刻畫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旇П垣F的雙角為杯柄,獸角彎曲、粗壯有力,將獸的生命與力量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據(jù)考證,獸首瑪瑙杯的造型與西方的傳統(tǒng)酒具“來通”相似,“來通”為希臘語音譯,原意為“流出”,大多做成獸角形,杯底留孔使之發(fā)揮漏斗的作用,可以用于注酒。在公元前1500年,“來通”已在希臘克里特島出現(xiàn),后來傳播到西亞,廣泛流行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等地區(qū),后逐漸傳入中國。
《舊唐書》中,有倭國、波斯、拂菻等國派遣使者進貢瑪瑙的記錄,因此有專家推測,獸首瑪瑙杯的原材料可能來自日本等國。不過由于沒有切實證據(jù),該瑪瑙杯的產(chǎn)地至今仍然存在爭議,大致有三種說法。其中的主要觀點認(rèn)為獸首瑪瑙杯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收藏品,源于中亞或西亞,尤其是波斯;《舊唐書》中有“開元十六年大康國獻獸首瑪瑙杯”的記載,因此獸首瑪瑙杯也有可能是外交使者從西域進獻的貢品;此外,還有學(xué)者認(rèn)為獸首瑪瑙杯是唐代工匠學(xué)習(xí)西方技藝的仿制品,或由當(dāng)時居住在中國的外來工匠所制。
獸首瑪瑙杯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其本身來源的神秘性也成為考古學(xué)家研究的課題。2002年,中國將其列為全國64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之一,現(xiàn)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