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外音
評論:如何管理大城市日益擁擠、無序的交通,考驗的不僅僅是有關部門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有政治智慧。堅決禁止當然比日常管理省心省事,但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下,對于涉及者眾的公共事務應當慎之又慎。一紙禁令,怨聲載道,其實是值得警惕的信號。
評論:大多數(shù)被平的墳頭重新堆起,這背后折射的是什么問題呢?是政府默認當初決策失誤還是認為重起墳頭合情合理?3000多座公益性公墓就這么廢棄,是否意味著一大筆財政資金打了水漂?在一些地方,類似周口這種勞民傷財?shù)陌虢刈庸こ蹋屨臋嗤c信譽大打折扣。
評論:近年來,有關“暴力執(zhí)法”的新聞屢見報端。在一些地方,“暴力執(zhí)法”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問題,又極大地損害了執(zhí)法部門形象,可謂得不償失。對粗暴、野蠻等不文明執(zhí)法追究責任,既符合公眾期待,又有導向意義,值得點贊。
評論:一名村民能在莊嚴的法庭上與副省長平等辯論,這無疑是法治的進步。這一新聞告訴我們:法庭上只有作為原告、被告的訴訟當事人,沒有官民之分。陳鳴明首開高級行政負責人出庭參加訴訟之例,值得各地各級政府以及其他公權機關借鑒。
評論:從數(shù)據(jù)上講,這種辭了局長當科員的干部應該是極少數(shù),但從中映射出的官場心態(tài)卻耐人尋味。在大力倡導勇?lián)?、有作為的當下,一些官員因紀律約束趨嚴、權力空間變小就要調到既安全、又清閑還“不差錢”的崗位,說明建立和完善容錯機制應當加快腳步。
評論:在從嚴治黨常態(tài)化的大背景下,政治巡視不再是走馬觀花的一種姿態(tài),而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一把利器。與那些巡視組“來前哆嗦、走后嘚瑟”“裝聾作啞、裝瘋賣傻”的官員相比,主動說清問題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干部”越來越明智。
評論:有一些問題可能的確復雜,處理起來需要時間,這可以理解。但五年過后,問題不但沒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只能說明當事企業(yè)和當?shù)卣诜笱苋?。在相當一些官員的觀念中,保護環(huán)境是一件“賠本的買賣”,能拖就拖,拖不下去再說。要想把保護環(huán)境真正抓在手上,就應當嚴肅問責敷衍群眾的相關當事人。
評論:因為言而無信,相關方面負責人再次承諾時才會遭遇不信任的尷尬。在一些官員那里,承諾就是得過且過,不是真做。這種拿政府誠信、群眾訴求不當回事的官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編輯:王宇萌電子信箱:wangyu5217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