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李邑蘭
上海、洛杉磯連線報道
“你會經(jīng)常做夢嗎?”攝影師羅嫻問琳達。琳達是一個生活在夏威夷的日裔,她70歲了。
“會?!绷者_說道,她和她談起往事:年輕時她也是個放蕩不羈的姑娘,什么事情都想嘗試?!澳莻€時候很多人都喜歡我?!绷者_告訴羅嫻,“我就很開心?!?/p>
琳達說著說著,語氣起了變化。她想起自己的一個意大利男友,一個家里非常有錢的男友。那時他們擁有令世人艷羨的財富和美麗,開著最豪華的跑車在意大利旅行,但是一夜之間,所有這一切都沒有了——因為賭博。他們分了手,琳達離開了意大利,男友后來進了監(jiān)獄。他們沒再見過面,但琳達常常會夢到他。
琳達是坐在自己房間的床上向羅嫻講這件事的。那是一間彩色的房間,墻上掛著一幅美人像。床正對面是面大鏡子,羅嫻對著鏡子,拍下了鏡中遲暮的琳達:她頭戴一朵紫色大花,膚色姣好,你還能從她臉上依稀辨認出她年輕時的美麗。
這張照片,被羅嫻挑選進自己的攝影組照《夢境》,投遞給了首屆瑪格南攝影獎。《夢境》共有十張照片,記錄了十位拍攝對象的夢。2016年7月,首屆瑪格南攝影獎公布獲獎名單,羅嫻的《夢境》入圍了“藝術”類別的最終名單,獲得入圍獎。
作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經(jīng)紀公司之一,瑪格南圖片社從未辦過此類比賽。2017年是瑪格南圖片社成立70周年,攝影獎為此舉辦。
攝影師們對此十分買賬,英國紀實攝影大師馬丁·帕爾、美國著名紀實攝影師大衛(wèi)·艾倫·哈維,都為攝影獎?chuàng)瘟嗽u委。參與角逐的攝影師來自127個國家。在紀錄、街拍、肖像、藝術、新聞攝影和開放選題這六個類別獎項中,最終有44名攝影師獲獎。
羅嫻是唯一獲得獎項的華人。
改寫夢的細節(jié)和結局
《夢境》的靈感與失眠有關。
羅嫻曾在新華社擔任過一年國際編輯,晚上經(jīng)常要加班,這導致她漸漸有些失眠。2014年,辭職從事影視制作的羅嫻到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藝術攝影學習,繁重的課程和拍攝作業(yè)讓她又有些失眠,她開始上網(wǎng)查看一些供失眠癥患者交流治療的論壇。
論壇中,有人提到了一種名為“意象預演”的治療方法:夢就像一個敘事,噩夢會讓人驚醒,特別是一些很驚悚的細節(jié)。為了不讓噩夢重復出現(xiàn),失眠者可以白天在家里自己改寫夢的細節(jié)跟結局。
受到這種方法的啟發(fā),2014年底,羅嫻開始拍攝重建的夢境,她試圖“探討夢的獨特的敘事本質,以及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關系”,羅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所謂重建夢境,就是還原夢的場所跟細節(jié),比如,一堵有著特定顏色的墻,一面蒙著灰的鏡子,一些能引起被拍攝者回憶或者感觸的東西。試圖還原的視角則是多元的:有的是被攝者看見夢里的自己,有的是羅嫻旁觀這個夢,也有的是第三者視角。
羅嫻通過社交網(wǎng)絡、聚會、朋友,尋找拍攝對象,聽他們傾訴。在街上、咖啡館碰到一個可能有故事的人,她也會上前搭訕。兩年間,她拍攝了近50名模特,參加瑪格南攝影獎的是其中的十幅作品。這個計劃目前仍在進行中。
場景是設計好的,模特擁有表達的自由和空間?!拔野褦z像機擺在那,只用一盞燈,有時候是兩盞。我基本上隱身,我給被拍攝者很多的時間跟空間,去重新找尋和進入當時的狀態(tài),不管是一段回憶、一個幻覺、一個極限情景或是當時的一個夢境,我不會去打擾他們,有時候可能要等很長時間,我才會按下快門?!彼f。
回到過去,是件幸福又痛苦的事
一間橙黃色的房間,一位身形瘦削、半裸的青年男子,身體扭曲地抱住自己,陷入沉思。
《夢境》中的這幅照片,被拍攝者是羅嫻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的同學,名叫馬提亞。馬提亞從小跟著外婆,在老家意大利比薩的老房子生活。從他住的房間往外看去,可以看到一個霧氣迷蒙的花園,花園里有兩棵樹,是外婆種下的。后來,外婆去世了,馬提亞全家搬去了羅馬,老房子被賣掉了,他就再沒有回去。但他住的房間,還有花園里的樹,卻常常出現(xiàn)在夢里。
羅嫻有個朋友,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公寓里。在那里,馬提亞找到了跟他記憶中的房間極為相似的房子,墻面是橙色的,推開窗,是一個連布局都很像的花園。羅嫻給了馬提亞很長時間,讓他待在那個房間里,拍下了照片中最后呈現(xiàn)的那一幕?!拔矣X得,回到過去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幸福又很痛苦的事情?!绷_嫻說。
中國女孩王安琪,是羅嫻《夢境》作品中唯一一張在中國拍攝的照片。王安琪是北京一家影業(yè)公司的行政人員,2016年年初,因為與這家影業(yè)公司有項目合作,羅嫻認識了她。王安琪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夢想是當演員,但一直都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和機會。
在中戲上學時的一段失敗表演經(jīng)歷,常常出現(xiàn)在王安琪的夢里,困擾著她。那時,她在契科夫的獨幕喜劇《求婚》里飾演女主角娜妲麗亞。排練時她演得特別好,老師同學都夸贊她,但一次正式演出的時候,她卻因為過于緊張演砸了。王安琪夢到過這段失敗,還有當時的焦慮。
王安琪的這段夢境,讓羅嫻覺得特別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電影《假面》的場景,影片描述了著名女演員在一次演出中忘了臺詞,一連數(shù)月,她沉默不語,被送進精神病診所,醫(yī)生的診斷結果卻是:身心完全健康。片中有一幕,展現(xiàn)了女演員失語的狀態(tài),那種焦慮跟緊張感跟王安琪的夢很像——女演員站在舞臺上,燈光打在她的身上和臉上,她作出手勢,想要歌唱的時候,卻不能發(fā)出任何聲音。
羅嫻為王安琪安排了她的夢境。恰好王安琪供職的影業(yè)公司,當時正在為迎接好萊塢特效團隊入駐修建工廠,工廠里布滿了各種特效道具,有海盜船、大樹、鐵軌,羅嫻覺得很有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適合展現(xiàn)王安琪的演員夢,就把拍攝地點放到了工廠里。
照片里,正在興建的工廠顯得雜亂而破落,灰蒙蒙的,王安琪穿著一條鮮艷的紅裙子站在其間,一束光打在她身上,就像《假面》里的那個舞臺,身后還有一位正在施工的工人。拍攝完畢,王安琪告訴羅嫻,她像是回到了另一個時空的自己,在跟自己說話,身后的工人也像是另外一個自己。
被舍棄的噩夢
羅嫻還收集了很多噩夢,它們沒有被放進《夢境》。
羅嫻在紐約的地鐵站里碰到一個日本女孩。她是流浪歌手,英文歌唱得很棒。女孩告訴羅嫻,小時候在東京,爸爸被他生意上的合伙人給殺死了,之后,尸體被裝進汽車里,沉入海底。長大后,女孩才知道爸爸去世的真相,從此開始做噩夢,總是夢見爸爸被人殺死的那一刻。羅嫻和女孩一直想嘗試重現(xiàn)這段噩夢,但最后,她們都覺得心理承受能力沒有強大到那樣一個境地,只好放棄。
有個同性戀友人,和一個六十多歲的男人相愛,并且結婚了。這位朋友告訴她,他經(jīng)常會被噩夢驚醒,夢見他身邊的這個男人,在半夜死去。羅嫻拍攝了這個噩夢,但覺得不理想,就沒有收錄進作品里。
還有一個美國女孩,從小和姐姐一起在紐約長大。后來,姐姐染上了嚴重的毒癮,并因此離家出走了,家人四處找不到她。直到有一次,女孩回到姐妹倆一起長大、充滿美好童年回憶的房間,打開抽屜想找東西,卻發(fā)現(xiàn)抽屜里全是姐姐注射毒品后留下的針頭。
當天晚上,女孩睡在跟姐姐一起長大的那張床上,就開始做噩夢,夢見參加一個人的葬禮,她走在最前面,回過頭時,看到后面所有穿著喪服的人都是沒有臉的。羅嫻試圖還原這段噩夢,但要找到一群參與葬禮場景的群眾演員,對羅嫻來說很難,最后只好放棄。
將《夢境》投稿給瑪格南攝影獎兩周之后,羅嫻收到了來自一位評委的匿名信。
“當我看到這些圖像,我會想,我或者是其他的觀眾,會對哪一個夢最感同身受呢?”信中寫道。這位評委最喜歡《夢境》中的這幅照片——在一個布置得具有宮廷風格的彩色房間,側身站著一位穿著紅裙子、看不清容貌的短發(fā)姑娘。“我特別好奇她在這個房間的夢到底是關于什么的。她的半張臉很有意思,姿勢也很特別,背景里那面鏡子像是布滿了什么東西,我真是想了解更多。”這位評委評論道。
女孩是羅嫻在紐約第六大道上碰到的。當時,這個女孩穿著羽絨服,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但扮相又很有趣,像櫻桃小丸子。女孩說,她剛來百老匯學跳舞,經(jīng)常夢見自己在一個特別美輪美奐的地方跳舞。羅嫻為她設計了場景,當她正在表演舞蹈中的一個旋轉動作時,羅嫻拍下了她側身的瞬間。
夏威夷老太太琳達在她彩色房間里的那張照片,則讓評委覺得“有一些恐懼跟害怕,豐富了這個夢”。
“《夢境》里的每張照片都會讓你產(chǎn)生種種聯(lián)想,很有趣,當然,那些飽受噩夢折磨的人不會覺得這個夢是有趣的。”這位評委寫道,他建議羅嫻將這些夢結集成書。羅嫻覺得這個提議很好?!斑@會像蒙太奇,書里前一個夢跟后一個夢銜接起來,會有化學反應,每個夢之間還可以對話。”她說。
“她以為她17歲了”
羅嫻最終并沒有獲得大獎。
她角逐的藝術類別獎的最終獲勝者,是美國攝影師亞倫·哈丁的作品《第十三個春天》,攝影師在作品中記錄了母親愛麗絲和她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約瑟芬生活的日常。家里窗外的一條蛇、客廳里被一束陽光照射著的白沙發(fā)、攀附在墻面上的蟬,都成為攝影師的拍攝對象。生活像一條靜靜流淌的河,寧靜中透著力量。
新聞類別的獲獎作品,看上去則強烈得多。由德國攝影師桑德拉·維特拍攝的名為《別人的渴望》的組照,記錄了一群妓女的生活。一位蓄著花白絡腮胡的老年嫖客摟著一名年輕妓女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維特在他的作品闡述中介紹,這位妓女名叫卡約爾,她認為她17歲了,但實際上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確切年齡。她已經(jīng)結婚9年。她的阿姨將她賣給妓院。她有一個六個月大的兒子。在她兒子出生僅兩周后,她就被強制要求與客人發(fā)生性關系。因為她有孩子的緣故,她的生意變得不太好。
巴西攝影師毛里西奧·利馬則拍攝了舉世矚目的歐洲難民潮。這組于2015年12月底攝于歐洲各國的《難民》組照,最終摘取了紀實類獎項的冠軍。其中一幅作品拍攝于希臘小鎮(zhèn)伊多門尼,一群難民已經(jīng)在此扎營十天了,卻仍未得到希臘當局的入境許可。鏡頭中,難民們奮力拼搶捐贈來的水、毯子、尿布和衣服,看上去,有兩名身強力壯的男青年已經(jīng)突破重圍,擠上了捐贈車。
一個看上去頗為壯碩的老婦人的肖像照,被用作整個瑪格南攝影獎在線作品展覽的封面照片。照片上,這位有著深深的皺紋紋路的老人叼著一根煙,斜視著鏡頭,似笑非笑。它出自丹麥攝影師延斯·尤爾的黑白攝影作品《六度哥本哈根》。這組展現(xiàn)哥本哈根底層人的眾生相的照片,是肖像類的獲獎者。
街拍類別最終的獲勝者,是英國攝影師道格·華萊士的《哈羅茲堡》。在美國肯塔基州哈羅茲堡一條繁華的商業(yè)街上,華萊士抓取了一群戴著頭巾的中東婦女,她們看上去剛逛完街,拎著大大小小的奢侈品袋子,竊竊私語。
在首屆瑪格南攝影獎作品中,沒有哪組照片會比開放類主題的獲勝者、巴西攝影師朱利安·巴戎·加西亞的《C。E。N。S。U。R。A。》更獨特。這是一組過曝的人物肖像照,無論單人像還是群像,都看不清他們的臉,似乎是廢片,卻又蒙著一層強烈的戲劇色彩,讓人“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