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2016-07-29 01:29文亮
      收藏界 2016年7期
      關(guān)鍵詞:箜篌胡人陶俑

      文亮

      獨放異彩的湖南陶瓷,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目前僅發(fā)現(xiàn)東漢至清的瓷窯就達四百余處,可謂窯業(yè)興旺,千年不絕。如始燒于隋而盛于唐的湘陰窯為唐代六大青瓷產(chǎn)地之一,唐代的長沙窯是中國彩瓷的初盛,清末民初的醴陵窯產(chǎn)品屢獲國際大獎。而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fā)源地——長沙市,作為湖南省的省會,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我國歷史上唯一經(jīng)歷三千年歷史城址不變的城市,就發(fā)現(xiàn)了眾多包括湖南陶瓷在內(nèi)的歷史文物。

      晉唐時期的長沙厚葬之風(fēng)盛行,隨葬品中不僅有動物俑,甚至還有很多的人物俑。這些作為隨葬明器陶瓷雕塑,不僅工藝水平達到了“雕塑如生”的程度,是晉唐時期長沙各類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文物,而且還是研究時下長沙社會生活的歷史資料。其中長沙市出土、作為隨葬冥器的人物陶俑,就是這些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之一。為弘揚湖湘文化,展現(xiàn)湘瓷風(fēng)采,現(xiàn)今筆者精選湖南省博物館的十二尊相關(guān)珍藏,以期與讀者一同走進那神秘莫測、底蘊深厚的古代人物陶俑世界。

      西晉·青釉對書俑(圖1)

      高17.2厘米,底板長15.5厘米,寬7.8厘米。1958年湖南省長沙市金盆嶺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出土。

      兩俑隔案對坐,頭戴晉賢冠,冠頂系帶扣至下頜處。其中一俑左手持冊,右手持筆作書寫狀。另一俑雙手捧案,架上置筆兩支,案的一側(cè)置一長方形箱。白毫相的俑額,反映了西晉時期湖南地區(qū)已受佛教影響。俑戴的仿古緇布冠制成的晉賢冠,前高后低,為漢代文官的通用服;上有橫梁,橫梁的多少代表其身份等級,而兩俑頭上之梁僅為一根,說明他倆身份不高。兩俑對視,似在商討。應(yīng)屬湖南湘陰窯燒造。

      據(jù)兩俑的人物神態(tài)、衣冠特征、案上文具所示,他倆應(yīng)為文獻中記載的校書吏,或者更為貼切地稱之為校讎俑。兩俑反映了古人校對書籍的具體形象,更加難得的是此為迄今所見世界上唯一的對書俑。

      西晉 青釉對坐奏樂俑

      高16.5厘米,板長14.6厘米,寬6.8厘米。1958年長沙市金盆嶺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出土。

      胎色灰白,施青釉,釉色青綠,玻璃質(zhì)感強,釉大部分剝落。應(yīng)屬湖南湘陰窯燒造。兩俑身著交領(lǐng)長衫,頭戴尖頂帽,相對而坐,神情專注。其中的一俑吹簫,另外一俑彈琴,中間置盤內(nèi)盛放了什物的圓盤。兩俑既像在演奏曲目,神情專注,又像在切磋技藝,其樂融融。研究兩俑衣冠,可知他倆可能是為墓主人服務(wù)的樂人,身份低下。兩俑出土于有準(zhǔn)確位置的墓葬,對長沙西晉時期的文化娛樂生活研究,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西晉 青釉騎馬俑(一組4件)

      高21.8~24厘米。1958年湖南省長沙市金盆嶺西晉永寧二年(302年)墓出土。

      胎質(zhì)較細,胎質(zhì)灰白。均通體施青釉,釉玻璃質(zhì)感強,釉已大部分脫落。應(yīng)屬于湖南湘陰窯燒造。馬均昂首,豎耳,露齒擺尾,四足直立,馬頭飾當(dāng)盧等物,馬頸下佩方形印花擋牌,馬背設(shè)鞍,鞍均有連珠紋裝飾。騎者均頭戴高冠,身著開襟長袍,一俑吹奏管樂,兩俑持板,一俑持物殘缺。

      唐·湘陰窯持杖老人陶俑

      高37厘米,寬10.6厘米,重2.5千克。素胎無釉,胎色灰黃。1958年長沙南郊赤峰山4號墓出土。

      俑頭戴高冠,方臉,濃眉高鼻,嘴微張露齒,絡(luò)腮胡,身著交領(lǐng)廣袖短袍、腰束帶、長褲、束腿、腳趾頭微向上翹,雙手置于胸前,持杖而立。

      自漢代以來,由于西域胡人頻繁地入駐華夏疆土進行商品貿(mào)易,故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也受其影響,隨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其變化自然也反映到制瓷業(yè)中。此陶俑塑像便是以胡人為題材,為直觀而生動的最佳佐證。

      此俑出土于一座凸字形磚室墓中,前室窄長,主室近方。持杖老人同時出土兩件,與此俑共存的陶器有背物俑、胡人牽馬俑、陶馬和雙峰駱駝、人首鳥身俑等,墓中還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器,器形有燈臺、三足爐、三足水盂、高足盤燈。從青瓷的胎釉和器形看,尚保存許多隋代作風(fēng),這應(yīng)是一座唐初的墓葬。

      唐代的人物俑,可分為彩繪陶俑和釉陶俑兩種。該陶俑素胎無釉較為少見。它造型自然逼真,線條流暢,細膩,保存完整,為初唐陶俑造型藝術(shù)的上乘之作。

      唐·湘陰窯青釉文吏俑

      通高25.6厘米,肩寬6.5厘米,底板長7厘米,寬6.7厘米。1976年長沙市咸家湖小學(xué)發(fā)掘。

      通體施青釉,玻璃質(zhì)感強,眼珠褐彩點綴。瓷板底露胎,胎質(zhì)細膩,胎呈灰色。該文吏俑身材修挺、頭戴官帽、上身著交領(lǐng)廣袖衫,下身著及地長裙。天庭開闊,大耳,眉目上挑,目光直視,窄鼻梁寬鼻翼,雙唇抿合,下頜方圓,嘴角上翹,面含睿智的微笑。秀骨清象,風(fēng)雅清逸,雙手相操置于胸前,站立于一方形瓷板上。

      該俑制作精細,形象生動,神韻逼真,代表了唐代湘陰窯高超的制瓷水平。

      唐 湘陰窯青釉彈箜篌伎樂俑

      通高17.7厘米,肩寬5厘米。1976年長沙市咸家湖小學(xué)一號墓出土。

      灰白胎,青釉、玻璃質(zhì)感強、開片、胎釉結(jié)合不太好,有剝釉現(xiàn)象,典型的湘陰窯產(chǎn)品。伎樂俑頭梳高髻,上著低圓領(lǐng)窄袖緊身衣,下穿百褶長裙,胸下束腰帶,箜篌豎置于胸前,面龐圓潤,神態(tài)自然,目視琴弦,神情專注,雙手作彈奏狀。

      箜篌為胡樂,名著《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有“十五彈箜篌”之句。其漢初傳入內(nèi)地,魏晉南北朝以后盛行。早期的箜篌有二十二弦,體曲而長;后來的箜篌有二十五弦,如半邊木梳,在形體上有一些變化。此伎樂俑操形似半邊木梳的箜篌,雙手豎抱于懷進行彈奏。但與文獻記載的二十二弦或二十五弦不符的,是箜篌上僅劃五根弦,并沒有刻出當(dāng)時箜篌的應(yīng)有弦數(shù)。究其原因,可能僅是象征箜篌有弦而已,不足為奇。

      唐 湘陰窯青釉擊鼓伎樂俑

      通高17.7厘米,肩寬5厘米。1976年長沙市咸家湖小學(xué)一號墓出土。

      伎樂俑頭梳高髻,上著低圓領(lǐng)窄袖緊身衣,下穿百褶長裙,胸下束腰帶,裙帶自然下垂,坐姿,雙手作擊打狀。與其他伎樂俑一樣,神情柔和、恬靜,籠罩著一種幽靜平和的氣氛。

      腰鼓就是細腰鼓,我國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村人并擊細腰鼓”記載,而隋朝時期我國西涼、龜茲、疏勒地區(qū)的樂器中,腰鼓的演奏也十分流行。唐代的湖南長沙窯和河南魯山窯,且有瓷質(zhì)腰鼓實物存世。此伎樂俑右肩跨繩,繩系腰鼓,鼓斜置腹前,右高左低,雙手拍擊,生動的再現(xiàn)了唐初樂伎拍鼓的姿勢,對研究我國唐代音樂提供了可貴的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唐 湘陰窯青釉打鈸伎樂俑

      高19厘米。1976年長沙市咸家湖小學(xué)一號墓出土。

      伎樂俑頭梳高髻,上著低圓領(lǐng)窄袖緊身衣,下穿百褶長裙,裙帶自然下垂,胸下束腰帶。此皆為隋末至初唐婦女形象與服飾的典型特征,伎樂人尤其如此。坐姿,打銅鈸。史書有“俳優(yōu)坐、立伎少則5人,多則達80人”的記載,說明五人為小樂部(小樂隊),而八十人則為成規(guī)模的大樂部。

      “俳優(yōu)”始于秦漢,為我國古代演奏樂器和表演歌舞的藝人的稱謂,是中國古代百戲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此伎樂俑中的銅鈸為一種打擊樂器,其發(fā)源于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內(nèi)地,通常與排簫、琵琶、箜篌、笛和腰鼓等組合成小型宴樂隊,成為我國樂器組合中的一員。

      唐 湘陰青釉戳印武士俑

      高56厘米,肩寬15厘米。1976年長沙市咸嘉湖唐墓出土。

      胎質(zhì)較細膩,胎呈灰色。施青釉,釉色青綠,玻璃質(zhì)感強,有細小開片,面部及系帶兩端有褐色點彩。湖南湘陰窯燒造。俑作站立狀,濃眉大眼,高鼻,面部表情威嚴(yán)兇悍。頭戴兜,前額正中伸下尖葉遮護眉心,頸系有帶。身披用長條形甲片編綴的札甲,胸前左右各有大型金屬圓護,背后也如是。腳著尖頭靴,左手持盾置于腹前,右手著握劍狀,劍已無存。鎧甲和盾牌上有朵狀印紋,盾牌上刻有魚、龜和卷草紋。

      此俑塑造簡潔大方,自然得體,神形兼?zhèn)?,栩栩如生。其豐富深遂的文化內(nèi)涵,使得湖南湘陰窯產(chǎn)品在古代雕塑藝術(shù)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唐 湘陰窯青釉奏樂女俑(一組5件)

      高16.2~18厘米、肩寬4.7~5厘米。1976年長沙市咸嘉湖唐墓出土。

      胎色灰黃,胎質(zhì)細膩,施青綠色釉,釉面有細小開片。俑均屈膝盤坐,臉部較清秀,頭梳高髻。服飾均為圓領(lǐng)露胸、長袖、束胸?zé)o腰百褶長裙。分別演奏拍板、鼓、鈸、箜篌、蕭。

      “伎”為古代演奏樂器或從事舞蹈表演的女藝人。據(jù)史料記載及敦煌壁畫中演奏樂隊的圖像,可知唐代演奏器樂的藝人大都為女伎,就算男子演奏亦需要男扮女裝。此五件奏樂女俑不僅見證了唐代的服飾、發(fā)簪和化妝特點,是唐代社會娛樂生活的一個縮影,而且也為我們提供了當(dāng)年百戲中藝人的形象資料,更為古代中國戲劇的形成、衍變的研究,提供了真實準(zhǔn)確的參考依據(jù)。

      唐 青釉提壺俑

      高26.1厘米。1976年長沙咸家湖1號墓出土。

      男侍俑。頭戴幞頭,身著胡服,腳蹬長靴,右手提扁壺,左手拿布囊,面部表情自然平和。此提壺俑出土于長沙窯咸家湖唐墓,該墓出土各類青瓷俑共計50件,有鎮(zhèn)墓獸、人首獸身雙翼俑、十二生肖俑、武士俑、文吏俑、男侍俑、女侍俑、樂俑、馬、牛、羊、駱駝、狗、豬、鴨、鵝、和鴿子。其中男侍俑6件,有的持棒,有的駕鷹,有的做手勢,有的提壺等。有人猜測該男侍俑,可能是拎著錢袋,替主人沽酒去。筆者從其從容安靜的神情看,更愿意推測其陶醉于生活中的小滿足,為自己沽酒,回家享受妻子做的晚飯。

      此男侍俑雖無秦始皇陵陶俑的雄偉氣魄,亦無唐三彩俑的華麗色彩,但其怡然自樂的儀態(tài),小巧玲瓏的造型,卻充分反映出唐代社會市井小民生活的安逸。

      唐 胡人牽駱駝俑

      駱駝俑高18.5厘米,長17厘米;胡人俑高18厘米。1958年長沙市赤崗沖三號墓出土。

      胡人俑作牽駱駝狀。面部深目高鼻,絡(luò)腮胡濃密,嘴巴微張,表情豐富;右肩坦露,上身穿翻領(lǐng)中長衣,兩臂伸張,其中的左手將袖子挽起,動感十足;中部腰間系革帶,帶上掛著扁壺與腰刀,刻畫細膩;下足蹬長靴,兩腿扒開,身體前傾,塑造生動。而駱駝俑則像未識世事的小孩,不情愿地跟隨著牽它的主人。

      此胡人牽駱駝俑,生動地反映了胡人急切完成自身使命、歸心似箭地返回故土的形象。而胡人與駱駝組合的雕塑,則影射了我國與西亞各國各地區(qū)之間,十分頻繁的貿(mào)易往來及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可謂活靈活現(xiàn),妙不可言。

      縱觀以上湖南省博物館藏十二尊長沙市出土古代人物陶俑,可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具有極強的歷史、藝術(shù)和收藏價值。它們雖沒有充分反映古代湖南制瓷的全貌,僅是展現(xiàn)了古代湖南陶瓷的冰山一角,但它們卻窺斑見豹,滴水見海。不但表現(xiàn)了湘窯之創(chuàng)意,更彰顯了湘瓷之神韻,為中國古代陶瓷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不僅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和研究,更值得我們?nèi)ダ^承和發(fā)揚。(責(zé)編:辛友)

      猜你喜歡
      箜篌胡人陶俑
      破山劍
      箜篌城
      丹陽市十墓山西漢墓出土器物
      關(guān)于漢陽陵著衣式陶俑制作工藝的探討
      西漢彩繪守門陶俑
      談?wù)勌仆醭适抑械暮孙L(fēng)俗
      《琵琶行》與《李憑箜篌引》比較分析
      儒釋道思想的融合體 胡人騎羊青瓷插座
      豎琴與箜篌之關(guān)系
      晉陽開化陶俑 來自地下的北齊人裝束
      沁阳市| 含山县| 莒南县| 类乌齐县| 云阳县| 和平县| 龙里县| 贵港市| 大渡口区| 仪陇县| 定日县| 云林县| 称多县| 五指山市| 晋中市| 承德市| 富宁县| 鄂伦春自治旗| 寿阳县| 政和县| 镇巴县| 镇赉县| 通城县| 白城市| 库尔勒市| 屏南县| 岳池县| 怀柔区| 连云港市| 鄢陵县| 高雄市| 卢氏县| 酉阳| 铁力市| 曲麻莱县| 黄骅市| 巴林右旗| 柘荣县| 中西区| 满城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