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媛媛
1935年12月,學校遷往陜西省延安市,更名為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1948年5月,學校遷往河北省獲鹿鎮(zhèn),更名為華北軍區(qū)電訊工程??茖W校;1949年5月,學校遷往河北省張家口市,更名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1958年學校遷址陜西省西安市,經(jīng)過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北電訊工程學院的更名后,1988年定名為現(xiàn)在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半部電臺
在第一次“反圍剿”之前,紅軍是沒有無線電裝備的,所有的通訊僅能依仗通信員的兩條腿和幾部有線電話,因此常常因為消息的延遲而影響戰(zhàn)斗。1930年12月,紅軍在龍崗戰(zhàn)役中取得勝利,不僅繳獲了一部電臺,還說服了一批無線電報務(wù)和機務(wù)人員參加紅軍,其中就有央視紀錄片《走近王諍》的主角、西電首任校長王諍中校。
打開這部電臺時才發(fā)現(xiàn),它由于電子管出現(xiàn)故障,成了只能收不能發(fā)的半部電臺,但是王諍等人并不甘心,他們夜以繼日地維修電臺。1931年1月6日早上,桌上擺上收信機,窗外架起了天線,當耳機觸到耳邊的一刻,大家聽到了信號通過的聲音,紅軍有了自己的第一部電臺!
在被敵軍封鎖的蘇區(qū),紅軍幾乎是看不到報紙的,正是這部電臺,為紅軍傳遞著全國各地的革命情況,毛主席稱贊為“沒有紙的報紙”。朱德幾乎每天都在晚飯后過來詢問有什么新消息。
這部電臺還幫助我軍破解了敵軍的戰(zhàn)術(shù)。王諍熟悉敵軍電臺發(fā)報特點及密碼,在第二次“反圍剿”中,他不分晝夜地監(jiān)聽、捕捉敵電臺信息,截獲并破譯了“剿匪”總司令何應欽的兩份急電,電文分別為:“第五路軍水土不服,官兵生病的達千余人,且不時有士兵開小差,已就地正法三人?!薄盀槊庠饧t軍突襲,請示向富川公秉藩部靠攏,成犄角之勢,請急調(diào)工兵部隊修橋鋪路,以利于軍隊移動。”得到情報后,我軍立即改變作戰(zhàn)戰(zhàn)術(shù),避敵主力,打敵之虛,最終大獲全勝。
在這半部電臺及紅軍在東韶痛擊敵譚道源師時繳獲的另一部電臺的基礎(chǔ)上,紅軍總部成立了無線電隊,黨派馮文彬同志來當政治委員。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在1931年1月底2月初開始,共12個學員,都是從各軍選調(diào)的有文化、政治堅定的青年,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四五歲。后來,無線電訓練班又發(fā)展成為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也就是西電的前身。在創(chuàng)建過程中,訓練班的條件是極其艱苦的,沒有固定的教室,借用老百姓的堂屋或在大樹底下上課,把門板、床板用石頭一支就是課桌。器材就更困難了,只有一兩個電碼練習器和兩個電鍵。由于電鍵不夠用,學員們左手大拇指就成了練習用的“電鍵”。鉛筆、紙張也非常少。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僅用了4個多月,就訓練出紅軍的第一批報務(wù)人員。從那時起自己培訓無線電通信技術(shù)人員成為紅軍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隨軍辦訓練班、辦學校,有的電臺還自己帶“徒弟”,即使在長征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也從未中斷過。
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電臺,現(xiàn)在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長征路上的訓練班
1934年,長征開始,訓練班的師生跟隨紅軍跋山涉水。戰(zhàn)爭間隙,訓練班依舊培養(yǎng)著人才。長征兩年,學員們在屋里學習的時間不過20天,更多的時候以天為被,行軍時,前面的人背著黑板,后邊的人就盯著前面黑板上的電碼。大休息時,學員就聚集在一起,把黑板掛在大樹上,在教員的指導下學習,用木棍在地上劃拉英語和相關(guān)電路。只要夜晚有月光,學員就坐在一起交流學習。用的電池是前線的舊品,學員在鋅皮上弄幾個孔,用鹽水泡上繼續(xù)使用。所用的紙張都是有限的,只有在考試時才能用到新紙,平時用的都是前線繳獲的敵方的文件,學員們在空白處寫寫畫畫。鉛筆是限量的,為了節(jié)約,老師專門教給學員削鉛筆的方法,快用完了就綁上小木條繼續(xù)用。
周恩來說:“長征路上辦學校,這是新鮮事。你們要告訴后代,說紅軍在幾十萬敵人圍堵下,在敵機轟炸的間隙,仍然堅持學習電臺技術(shù),這可是相當寶貴的教材啊!”后來成為紅四軍軍部無線電臺臺長的秦華禮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學習通訊知識的,他回憶說,在長征路上,所謂的學校并沒有教室和教材,行軍歇息時,樹下的陰涼處便是一座學校。即使手上僅有幾個前線繳獲敵方的收音機拆下來的零件,即使對英語并不了解,這一批通信大隊的學生依舊堅持不懈地努力,點名時只用英語回答,在行軍的間隙認真聆聽老師的教誨。后來有學員回憶,在沒有紙的時候,他們就地找些細沙鋪在“課桌”上,在沙子上練習寫字母。從來沒有學習過英文的他們從認英文字母到讀音,從讀音到記單詞,從英譯中到中譯英,克服了一個個難關(guān)。
老師在黑板上寫“English”說:“同志們,這個詞的詞義就是英文,讀英格里識?!睂W員們看到這些不方不正、不圓不扁、曲里拐彎的字母,感到稀奇。課間一位學員說:“好家伙,地雷、手榴彈、刺刀都擺出來了。”大家問哪些是地雷手榴彈?他指著黑板上的q說,這家伙像地雷,指著b說,這家伙像手榴彈,f像刺刀,同學們都捧腹大笑。
長征走了三年,他們?nèi)绱藢W習了三年,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成為了后來紅軍通訊的中堅力量。訓練班由王諍擔任校長,第一期的教員是被俘的國民黨機務(wù)人員,后來陸續(xù)增加了一些優(yōu)秀的機務(wù)人員,其中有些就是從訓練班畢業(yè)的,學員們除了要學習發(fā)報收報的專業(yè)知識外,還要學習英語和政治。學員們畢業(yè)后,有的上前線,有的留后方,有的到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陜北,這年春天陜北無線電訓練班、紅25軍的無線電訓練班與中央紅軍的通校合并,恢復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的名稱。長征開始時,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有400多人,大部分學生在長征途中提前畢業(yè),分配工作,最后到達延安的只有20余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華北軍區(qū)電訊工程??茖W校遷往張家口,更名為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大躍進時,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遷往西安,軍用的大卡車拉著儀器和學員,進入了那時還是一片麥地的西電老校區(qū),主樓用今日的眼光來看,可以用“格外低矮”來形容,學校周圍沒有路,當年的學生回憶,去往離學校最近的西工大的路都是大家走出來的。今日的老校區(qū)依舊保留著舊時的風貌,校園里處處可見植了幾十年的老樹。
TIPS:西電第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chuàng)造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shù)領(lǐng)域等多項第一,包括:
第一臺氣象雷達
第一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tǒng)
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
第一臺ATM交換機
第一臺毫米波通訊機
第一個相控陣雷達系統(tǒng)
第一臺雷達干擾機
第一套電磁孤立子實驗系統(tǒng)
第一爐單晶鍺
我軍通信裝備史上第一部“塞繩電報互換機”
第一臺“塔型管空腔振蕩器”
第一套“三坐標相控陣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