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洋
發(fā)表新歌“心電感應(yīng)808”、參加上海迪士尼開幕表演、往返中美錄制英文新專輯……張靚穎最近很忙。就在7月底接受《環(huán)球時報》專訪前,她剛參加完比利時電子音樂節(jié)(如圖),在北京停留兩日便赴上海參加活動。從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到創(chuàng)立音樂廠牌,張靚穎如今有了更多身份,但她的最愛依然是音樂——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最有耐性就是在錄音棚的時候,我很享受”。
環(huán)球時報:在比利時參加電子音樂節(jié)有什么感受?
張靚穎: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歐洲的)觀眾不一樣。他們有做電子音樂節(jié)的傳統(tǒng),觀眾知道怎么玩,也嗨得起來。我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面孔,但現(xiàn)場的氣氛依然特別好,這令我很意外。
環(huán)球時報:在電子音樂方面,中國與歐美的差距在哪?
張靚穎:我個人認為差距沒大家想得那么夸張。當然中國的流行音樂起步比歐美晚了很多年,但我們已經(jīng)用很短的時間達到現(xiàn)在這種程度。從我個人感受來講,應(yīng)該更放松地享受音樂,從(音樂)不同的方向上多用點心——不僅是歌手、音樂人,更應(yīng)是整個音樂行業(yè)共同努力。
環(huán)球時報:作為一名華語歌手,如何在國際上提高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力?
張靚穎:我不是帶著“達到什么目標”、“奔著音樂獎項而去”,甚至是“中國文化輸出”這樣的想法在做音樂。國際化不是一種風格,而是一種狀態(tài)——“國際航班飛到哪都有人聽過你的歌”這種狀態(tài)。如果一開始就抱著自己的中文歌推銷說“這個好”,很難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就如同中國有很多人喜歡英文歌,也不是一開始都接受的,都需要一個過程。當我們(的音樂)真的到達一定水準被歐美接受認可后,那時再慢慢表達自身所具備與音樂相關(guān)的文化,才更自然。
環(huán)球時報:2009年少城時代成立,2016年燃音樂廠牌誕生,如今又開始把控影視音樂制作,如何適應(yīng)這種身份轉(zhuǎn)變?
張靚穎:角色的轉(zhuǎn)變只是對于公眾而言。其實10年前我就開始自己寫歌了,有時我都用筆名(發(fā)表)。不管是做音樂還是做人,我都堅持要“體會”——我不想因為自己的藝人身份受限制,想多給自己些“感受”,這樣在做音樂上也會有更多想表達的東西。
環(huán)球時報:音樂之外你也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擔任形象大使、當評委、基金創(chuàng)始人等。
張靚穎:有一部分義務(wù),更多的是責任。作為藝人,我們能得到大家的關(guān)愛,也很幸運。有時候不能只想做自己的音樂,而是跟大家一起努力。我也會在這些角色與音樂之間尋找平衡,盡量不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
環(huán)球時報:入行11年,音樂上還有什么夢想?
張靚穎:我的夢想永遠是下一張專輯、下一次嘗試。一個歌手站在舞臺上,有些東西不需要用語言溝通,你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都會被捕捉到,你的投入度也會被觀眾感受到。對我而言,“想”去做比“該”去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