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海洋史的人,對于海洋秩序形成過程中許多是非顛倒的往事,大概都很有感慨。
在15世紀后進入海權(quán)擴張的時代,最先行的國家是葡萄牙及西班牙。后來西班牙壟斷了對美洲的商業(yè)利益,葡萄牙壟斷了東南亞利益,其他歐洲強權(quán)看了眼紅,那么怎么辦?它們就用搶。
17世紀這兩大貿(mào)易在線,英國、法國及荷蘭政府支持、贊助的海盜盛行,這就是海洋史上所謂的“私掠海盜船”(Bullaneer),它們專搶西葡兩國商船。前幾年有部電影《割喉島》,就是在講美洲大海盜摩根家族的故事,那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國家恐怖主義”。
而和最近時事有關(guān)的,則是發(fā)生在南海的海盜行為。1603年,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海盜船在今天的新加坡附近炮擊、掠奪了葡萄牙商船“勝塔卡塔利納號”,并將整條船拖回荷蘭,該船的貨物總計賣得350萬基爾德,等于荷屬東印度公司總資產(chǎn)的一半。
華人在海牙仲裁法院前示威,抗議南海仲裁結(jié)果
但荷蘭隨后可能也知道理虧,遂找了荷蘭法學(xué)家格勞秀斯來找理由。他提出所謂的海洋自由論,認為海洋是自由的,不能被任何國家占有,別國有“無害通過”的權(quán)利,不得阻攔設(shè)限。格勞秀斯的論點替海洋帝國主義建造了歪理。
而就在同時,荷蘭船只在蘇格蘭與英格蘭沿海航行,攔捕鯡魚。當時英國要禁止外國船只在英國沿海捕魚,為了替自己找理由,遂由律師薛爾登出主意,提出封閉海洋論,主張國家有權(quán)限制海洋的使用,反駁海洋自由論。但在海權(quán)帝國興起的那個時代,卻是海洋自由論占了上風(fēng)。
隨著大英帝國崛起,海洋自由論更成為帝國主義不言而明的價值與教條;大英帝國沒落,美國取而代之后,由于這個新帝國武力更強,它視海洋為其內(nèi)湖,海洋成了它的航空母艦縱橫全世界的準戰(zhàn)場。
近代西方列強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的野心,英國企圖透過掌握緬甸而北上向中國擴張;法國則希望占領(lǐng)印支半島而進入中國;到了近代,美國一度想要取代法國的角色,但美國在越戰(zhàn)中失敗,形同被逐出亞洲,于是亞洲有了將近30年的太平。但隨著中國逐漸崛起,美國為了維系霸權(quán),遂日益擴大它對中國的敵意。
而一個超級強國要挑起某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動蕩是很容易的,所以近年來美國鼓動日本在東海鬧事,鼓動菲越在南海惹事,美國則躲在暗處操盤。
南海仲裁案顯然就是美國暗中發(fā)揮了影響力所形成的鬧劇,美國不斷以航行自由為名,在南海大舉出動軍艦戰(zhàn)機航母,并多次舉行大型軍事演習(xí),這已和“航行自由”完全無關(guān),而是在替美國的“戰(zhàn)爭自由”做準備。
荷蘭的仲裁法院在7月12日對南海問題做出仲裁,否定中國基于歷史事實所提出的“九段線”主權(quán)主張,并宣稱太平島是礁不是島,這是仲裁法院明顯的越權(quán)和違背歷史,開了一種最壞的先例,替帝國主義的法律化開了先河。
將來美國在仲裁法院的背書下,更可能在南海及亞洲為所欲為。
美國在往后必然會以南海和東海為理由,刻意制造和中國“有理由的沖突或戰(zhàn)爭”。南海問題在美國的挑唆和影響下,已一步步在快速升高,仲裁法院已將亞洲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徹底破壞,南海及亞洲從此必將更不太平。
(摘自《亞洲周刊》)(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