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2年8月3日(農(nóng)歷六月22日),陳忠實出生在西安灞橋毛西鄉(xiāng)西蔣村的一個農(nóng)民家里。沉睡了千萬年的白鹿原,此刻并不知道原上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直到它的后生,扛著厚重的《白鹿原》在這個世界上走了一圈,白鹿原上才瘋傳著一句話:哦,陳忠實是這個原上千年一遇的人物。他活得值了,白鹿原也值了。
“那的確是一個耐得咀嚼的故事。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無骨,歡蹦亂跳,舞之蹈之,從南山飄逸而出,在開闊的原野上肆意嬉戲。所過之處,萬木繁榮,禾苗茁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疫癘廓清,毒蟲滅絕,萬家康樂,那是怎樣美妙的太平盛世!這樣的白鹿一旦在人剛能解知人言的時候進入心間,便永遠也無法忘記。”
這是《白鹿原》里關于白鹿的傳說。二十三年后,原上的人們再次閱讀著這樣的章節(jié),不由恍然大悟:哦,那只白鹿,不就是陳忠實么?那老漢,是只會揣摩人心的神鹿哩。
北京時間2016年4月29日晨7:45分,活過了73歲,已經(jīng)成為灞橋老漢的陳忠實“走了”,從此,白鹿原上再無故事。
一位詩人朋友聞知世上忽然“沒了”先生,寫下一首《白鹿飛天》詩:
“白鹿/帶著亙古的靈秀/驀然/騰躍星斗/夜空/流星化雨/燦如白晝/成就/九天高路/疾行悄然無聲/玉宇瓊樓/”
陳忠實“走了”,白鹿原上的那只白鹿,也騰躍而上玉宇瓊樓。
灞橋的一個老漢。這是我無數(shù)次向戶縣的百姓們介紹陳忠實時的一個稱謂。在百姓面前,先生很喜歡這樣的叫法,而不喜歡稱他為主席或者別的什么。
陳忠實與戶縣的來往,在未見先生之前,我多少知道些。他認識戶縣作家石秋涼較早,在石秋涼家里吃過一頓米湯面。1991年,段景禮的中篇小說集《風雪娘子關》出版時,請陳忠實寫序。當時,陳忠實已經(jīng)在全國頗有影響,但他卻謙虛地說,“不說序吧,權當作與這本書未來的讀者交流閱讀感想。”于是,他寫了一篇閱讀筆記,被段景禮作為序放在這部集子的最前面。
這篇文章,后來發(fā)表在馮驥才主編的《文學自由談》1992年第2期。
文中說,“今年秋末,段景禮把一摞即將付梓的中篇小說集的校樣送給我,要我寫序。我不勝惴惴,以為自己的學識尚不足以為人作序的自信,又不好堅辭拒絕,于是便先讀作品。頭一部中篇小說《柵欄門》讀完,情緒很激動,而這種激動的情緒,許久以來在閱讀諸多的文學雜志時已不曾發(fā)生過;及至五部中篇全部看完,我陷于一種渴望與人談說的情緒中;于是便把閱讀中的一些隨時感受的筆記整理出來。不說序吧,權當作與這本書未來的讀者交流閱讀感想,也許不無裨益?!?/p>
由此可見,先生的謙遜以及扶掖無名作者的熱情。
我和陳忠實先生的初識,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某個夏天??傊窍奶欤驗楝F(xiàn)在我依然保存著一張和他的合影,合影的地點在戶縣招待所南樓的某個房間。記不清他是為何而來,總之是個陽光燦爛、晴空萬里的日子,景禮兄告訴我:陳忠實來了,在縣招待所。于是,我們又約了仝德甫去看先生,與先生有過一席短暫的交談。當然,談話所有的內(nèi)容與文學有關。直到現(xiàn)在,我還記著他當時說的一句話:“搞文學的人,總得犧牲點什么。”
依稀記得,說那句話時,陳忠實往沙發(fā)背上重重地一靠,似一堵墻靠在另一堵墻上。那時,我三十歲剛出頭,血氣方剛,對文學只是熱愛,哪里懂得先生這句話沉甸甸的份量。
在沙發(fā)上倚靠良久,陳忠實拿出一只雪茄點燃了說,“不但要有犧牲精神,大氣的作家還要在生活的缸中苦苦地泡著,千萬別急著出缸,像黃酒一樣,釀的時間越長,才越有味道?!贝蠹s,他在縣招待所的餐桌上喝了戶縣的黃酒,所以才把黃酒和文學聯(lián)系到了一起。
“發(fā)表作品容易,但耍在文學大廈中立一塊刻著你名字的里程碑,那就不容易了。那里程碑也可以理解為一堵墻,你覺得困了時,閉上眼靠在那堵墻上,心才覺得瓷實?!标愔覍嵢缡钦f。
那時的先生,和我后來多次見到的一樣消瘦,臉上有著幾道刀刻出來一般的皺褶。我坐在房間床邊,用敬仰的目光看著靠在沙發(fā)上的他,很少說話,只是傾聽。
之后很長時間,我沒有見到過先生,但既然在心中已豎起一堵墻,心就瓷實得多了。我終生迷戀于文學,是與那個夏天有關的。如果沒有那次與陳忠實先生的短暫相見,我也許會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在庸碌和世俗中荒度一生。在歲月漸深的日子里,我把先生所說的那道墻永恒的豎立在了心中,而我又時時刻刻倚著那堵墻,沒有在文學的路上倒下。
1993年,陳忠實果然砌起了一道墻。那墻赫然刻著三個字:白鹿原。我是先在北京出版的《當代》雜志讀到它的。一個下午,再加上一個通宵,我一口氣讀完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經(jīng)典之作。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白靈這些書中的人物,每當我合上眼,他們就操著地道的關中方言向我走來。于是,一骨碌爬起來,翻開書頁和他們進行著心靈的對話。
讀過《白鹿原》,我才真正理解了陳忠實先生曾在戶縣招待所說過的那番話。之后,人民文學出版社把《白鹿原》印成書,我又買了一本。先生曾說過要寫一部可以用作枕頭的一部書。而讓我說,那不是一個枕頭而是一堵墻,一堵難以逾越的墻,像他所說過的那樣:可以“瓷實”地靠在上面歇歇了。
《白鹿原》我閱讀了不下十遍,每次進書店,都會看看書柜上有沒有新版本的《白鹿原》,只要有,我會毫不猶豫地買下,甚至連街頭地攤上非法出版的版本也不放過。夜深人靜,每當寫作困倦之時,我就走向書柜,凝視著那面由《白鹿原》組成的厚墻,由此獲取精神和力量,激勵自己繼續(xù)寫下去。像陳忠實一樣,寫出厚厚的一部書,也用來做生命的枕頭。
我是自童年起就閱讀了古今中外數(shù)百部長篇小說的。毫不夸張地說,除了《紅樓夢》,我認可的長篇小說就是《白鹿原》,無愧于中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迄今為止,《白鹿原》通過正規(guī)渠道發(fā)行的數(shù)量已超過200萬冊,在文學界享有極高的評價。著名學者范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
“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并不遜色?!蔽鞣綄W者如此評價。
1990年12月,我加入了陜西省作協(xié),多次在會議的間隙碰到陳忠實。我主動上前稱呼一聲:陳老師你好?我是趙豐。趙豐?起初幾次,他總是愣著,迅速在腦海里搜索著,然后遲疑著問,是藍田縣的?不知怎么他總把我當成藍田人。我忙糾正道,戶縣,戶縣。他握住我的手說:哦,戶縣戶縣,咱們好像見過的。后來幾次,我再碰到他時,就強調(diào)了戶縣這個地名:我是戶縣的趙豐。他抓住我的手說,好好,認識認識。正說著,又來了和他握手的人,我就讓開了。
1999年的冬至日,仝德普兄打來電話,說陳忠實在縣城西郊的澇河旁,正在了解楊偉名的事情。
楊偉名是戶縣老河岸邊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做過村子的文書,20世紀六十年代初以《當前形勢懷感》(又名《一葉知秋》)上書省市以至中央,引起了強烈反響。
“文化大革命”期間,楊偉名被作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受到造反派的批斗與凌辱。1968年5月6日凌晨,他與妻子雙雙喝農(nóng)藥自盡。
《當前形勢懷感》對當時國民經(jīng)濟形勢,特別是農(nóng)村經(jīng)濟形勢進行了剖析,對中國大勢作了異常清晰的判斷。
二十世紀末,國內(nèi)報刊上關于楊偉名的悼念文章鋪天蓋地,諸多有識之士一致認為:楊偉名是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先驅者。
然而,一年之后,媒體對楊偉名的評價戛然而止。在這樣的境況下,陳忠實先生來到戶縣了解楊偉名,令我分外驚喜。對楊偉名,我是十二分的敬仰,聞此消息,我急奔澇河邊,見到了臉色凝重的陳忠實先生。他正在和仝德普以及楊偉名的兒子楊新民在楊偉名的墓地前上香焚紙。仝德普先生是第一個為楊偉名奔走呼吁宣傳并寫文章的戶縣作家,多方收集楊偉名的事跡,1995年7月在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散文集《鄉(xiāng)村哲人》。楊偉名的墓地,多年前就被一個工廠圈了進去,連墳頭都找不到了,他們只能在工廠墻外的農(nóng)田里祭奠。我到的那一刻,陳忠實正在燃燒的香火前垂首鞠躬。等他鞠完躬,我自報家門,說到十幾年前在戶縣招待所的初次相見。他眉峰綻開,拉著我的手說,想起來了,那時你還是個娃娃,正在戶縣一中教書是吧?我點點頭說,陳老師好記性啊。說完,我話題一轉,說到楊偉名的事情。他揮揮手說,情況我都知道了,我來就是祭奠一下這位偉大的先哲。
午餐,我們在澇河橋頭一家簡易的飯館吃著戶縣的軟面。陳忠實詳細詢問著楊偉名的家事,楊偉名的兒子回憶著父親的往事,先生低頭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飯還沒有吃完,縣委辦的電話響了。電話不知怎么打到了我的手機上,說縣上的領導要見陳忠實主席。我還沒有回答,陳忠實就擺擺手說,不要麻煩縣領導了,我這次來純屬一個灞橋老漢的個人行為,你就說我已經(jīng)回西安了??h領導一來,光應酬就得費上半天功夫,還是抓緊說正事。吃過飯,先生去了縣城北街七一村楊偉名的舊宅,看過了楊偉名的遺物,與楊偉名的鄰居、曾任戶縣文化館館長的謝志安老先生進行了長談,拜訪了村子許多與楊偉名一起生活過的老人。天色已晚,先生要回西安,對我們說,我后半生的一個愿望,就是為楊偉名寫一本書,讓歷史記住這位農(nóng)民思想家。
上車前,陳忠實好像想起什么似的問我:“有一本書叫作《龜城》,我給題寫的書名,這本書還獲得了西安市的一個什么獎,作者是你吧?”我點點頭。他說,“你的那部書我沒有讀過,但腦子里有你這個人,在《陜西日報》上我讀過你的《迷人的灃河》,很大氣,所以來的人讓我為你的書寫個名字,我就沒有推辭?!蔽艺f我寫得不好,怕老師笑話,就沒敢給老師送。他哈哈笑了,你這娃子,還謙虛的不行。與陳忠實先生相見的數(shù)十次,這是我唯一見到他開懷大笑的一次。是源自心靈深處的笑聲,充滿親切和溫暖。
《龜城》是我的第一個長篇小說,1998年6月由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光陰飛逝,往事依稀,記不清了是誰找陳老師題寫的書名。
先生上車的那一刻,我說陳老師你一定要為楊偉名寫一部書呀,我們等著看呢。他遲疑了片刻回答道,看形勢吧。那一刻,我并沒有悟出陳老師那句話的深邃含義?,F(xiàn)在想起,他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世事的人,內(nèi)心里自然會有著不盡的擔憂和苦悶。
《白鹿原》之后,陳忠實轉入鄉(xiāng)土散文和隨筆的寫作。他的每本散文集,我都要細細閱讀。他的散文不但形成了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同時也找到了敞開心扉袒露靈魂的最佳角度。先生一直沒有離開鄉(xiāng)土,在精神上保持著中國農(nóng)民最為可貴和可敬的一面,因而他的散文也就消弭了離鄉(xiāng)知識分子與鄉(xiāng)土的隔膜疏遠以及矯情造作的弊病,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由“鄉(xiāng)土人”書寫的“鄉(xiāng)土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早年躺在打麥場上,看著農(nóng)民豐收的喜悅,“我已經(jīng)忘記或者說不再糾纏自己是干部,是作家,還是一個農(nóng)民的角色了?!彼軐㈥P中方言圓潤地融入自己的敘述當中,并以此來承載自己與鄉(xiāng)土合為一體的生命狀態(tài),從而自鑄一體,獨具風格。他豐富了“鄉(xiāng)土散文”的內(nèi)涵,成為“鄉(xiāng)土人”寫“鄉(xiāng)土”的典范。
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散文藝術是又一個里程碑。
2004年以后,我辭去繁忙的政務,在縣文聯(lián)做了主席。當時文聯(lián)既沒有編制和經(jīng)費,也沒有辦公地址,無法開展工作,我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散文隨筆的寫作,在國內(nèi)報刊上發(fā)表了大量的作品。2007年9月,在省作協(xié)舉行的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趁著午間休息,我去止園飯店他住的房間去看望他。在這次會議上,先生卸任了省作協(xié)主席。我去看他,只是想問問他關于楊偉名的的文章或者書寫得怎么樣了。一見面,怕先生忘記了我,照例做著自我介紹,我剛說了半句,我是戶縣的……名字還沒有說出,他就揮手打斷了我,說知道知道,趙豐趙豐。在戶縣見過你兩次,你在《散文》的頭條發(fā)表的《背景》我看過,寫得不錯。我給先生的茶杯里續(xù)了茶,他招手讓我坐下,說你不要拘束,那次在你們戶縣的澇河邊,我就記住你的名字了。
我急不可耐地把話題轉到楊偉名的身上,他沉思良久,大口大口地吸著煙。他說,“寫楊偉名,談何容易啊。從你們戶縣回來后,我一直在想,中國幾千年的農(nóng)民里頭怎么就出了一個楊偉名!那么深邃的思想,那么高深的理論,怎么會進入到了一個只念過幾天私塾的農(nóng)民的腦子里。這是個謎啊。不可思議,簡直不可思議!”他搖著頭,又掏出一支雪茄,卻沒有急著點火,圓睜著眼睛說,“寫這樣的人,比我寫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難得多了。如果不在戶縣的北街住上幾年,不在澇河的水里光屁股扎上幾個猛子,怎么可以寫出來楊偉名那樣偉大的人物?”
關于楊偉名的話題到此打住了,我不敢再問下去,又怕影響了他的休息,站起來想和他告別。他擺擺手說,“你急啥?你不是圈子里的人,又在戶縣,天高皇帝遠,我說些出格的話也不怕。圈子里的人都知道我不輕易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沒人和我說說心里話。都是恭維、奉承,這樣的嘴臉我看得多了,躲都躲不及呢?!?/p>
接下來,他的話頭扯到文學上面,先生說,千萬不要急功急利,那對作家不好。要低調(diào),做人要低調(diào),搞創(chuàng)作也要低調(diào)。那些被媒體、記者追著屁股報道的作家未必就是好作家。媒體永遠發(fā)現(xiàn)不了真正的好作家。生前的曹雪芹,世上有幾個人知道?真正的大家都是死后才被人記住的。因此,千萬不要計較媒體對你的冷淡。一旦被媒體抓住不放,你這輩子就完了,就很難寫出傳世的東西了。他說,有人說我江郎才盡了才寫散文。我寫散文,其實是想表達我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白鹿原》是為中國農(nóng)民立傳,散文是為我自己立傳。生活不是小說、戲劇,而是散文,生活里呈現(xiàn)的東西是最適宜人們閱讀的一種文體。把靈魂撕破了讓讀者看,這是我寫散文的由衷。他提醒我,散文是要有人物、細節(jié)的,要有詩的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散文必須有思想,站在頂峰的散文作品必須有深邃的思想來支撐……
先生對散文的理解,令我耳目一新。我后來的哲學散文,是受了先生的啟示的。
大約有半個多小時,都是他在說,我在聽,偶爾起身為他的茶杯里添點水。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感覺到先生有點累了,就站起身和他告辭。打開房門,他說,“你們戶縣出了個楊偉名,真了不起啊?;厝ヌ嫖蚁驐顐ッ泥l(xiāng)親們,還有他的家人問問好?!?/p>
2005年12月6日,中共戶縣縣委在縣委常委會議室舉行楊偉名精神研討會,請來了陳忠實。先生在會議上做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發(fā)言,以略顯嗓啞但卻擲地有聲的語調(diào)對楊偉名的精神作了精辟的分析??上l(fā)言的全文沒有錄音,我只記得大意。他用炯炯有神的目光說道,在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楊偉名用他的思考和生命,在探索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理論指導和路徑選擇如此嚴肅的歷史命題上,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價。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nóng)民本不該付出的沉重代價……楊偉名對當時中國農(nóng)村問題的沉重思考與敏銳的先覺,那種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他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準確把握,包容著他深邃的哲學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楊偉名是一個哲學家。他在最后一句話上加重了語氣,一只手卸下眼鏡,用炯炯的目光掃視了一眼會場,繼續(xù)說道,而他敢于挺身而出,大聲疾呼,以萬言書上書上級黨委乃至中央的勇氣和膽識,則是承擔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歷史責任感。他拿起那本《一葉知秋》激情說道,同志們啊,楊偉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但他思想的光輝卻照亮了一個民族。他的《一葉知秋》是醫(yī)生手里的手術刀,在挽救一個病入膏肓的人的生命哩……先生最后說,你們戶縣出了一個楊偉名,了不起呢。你們要好好珍惜這個偉人,宣傳這個偉人。這是你們戶縣的精神財富呢,比戶縣農(nóng)民畫珍貴得多呢……會后,他欣然接受了縣電視臺記者馬淑敏的采訪。
“楊偉名是中國農(nóng)民的驕傲,是史詩性的人物!”陳忠實睜開晶亮的眼睛,毫不含糊地說。
那天的研討會,縣委副書記張軼、劉博分別主持和講話,參加會議的還有縣內(nèi)部分文化界人士、楊偉名的家人和鄉(xiāng)親。
會后,陳忠實應劉高明先生的請求,欣然在《楊偉名文存》上為楊偉名題詞:有思想,且先覺,無私無畏,大寫的人。
那次研討會后,兩年多的時間里,陳忠實為楊偉名的事情來過戶縣十幾次。起初的兩次,是我和仝德普先生一起陪著。他要來了仝先生的《鄉(xiāng)村哲人》仔細閱讀著,不時發(fā)出沉重的嘆息聲或者驚喜的贊揚聲。仝德普先生因患肝病去世后,就是我單獨陪他了。每次來,先生先打個電話,告知他到戶縣的時間,并再三叮囑千萬不要驚動任何人。來之后,不是在澇河西岸楊偉名的墳地周圍走幾圈,就是到楊偉名的老宅里問問楊偉名的兒子一些父親的往事,之后在謝志安老先生家里坐坐,登門到七一村的老人家里聊聊。去村子的老人家里,先生叮嚀我:不要說我的名字,就說是灞橋的一個老漢。
灞橋的一個老漢。這是先生最喜歡用的一個稱謂。形象、貼切、低調(diào)。由此可以見出先生對灞橋、對白鹿原那塊土地的深切眷戀。唯此,才有了《白鹿原》那般蕩氣回腸的巨著。
在澇河岸走著,陳忠實忽就發(fā)起感慨來,說你們戶縣怎么就出了一個楊偉名?這澇河到底有什么靈氣呢?白鹿原上出了一個朱先生,他是白鹿原上的神,白鹿原的精神領袖啊,但他是中過舉人的,這楊偉名沒念過幾天書,可怎么也就成了神?朱先生我能寫出來,楊偉名我可是寫不出來啊。這樣的人,身上肯定有著不同凡響的東西,我挖掘不出來啊。沉默了會,他又說,“寫楊偉名不能摘生瓜,必須把他的根根節(jié)節(jié)都知道了才能動筆。瓜熟透了才能下手?。 ?/p>
說這些話時,先生滿是溝壑的臉上顯出了某種迷惘。“為楊偉名寫不出一部書,是我后半生的遺憾啊?!彼麌@息著。認識先生以來,我是第一次在他的臉上看到了迷惘。而這迷惘,完全是因為澇河岸邊的一個農(nóng)民。
先生來戶縣從來不帶水杯,我以為他忘了帶,就買了個玻璃水杯給他。他推開水杯,驚疑著問,“要這弄啥?到老鄉(xiāng)家里,你一拿出這玩意,就拉開了和他們的距離。人家端上來一碗水,你能再倒進水杯子里?”每到一家,無論主人用什么盛水,他總是接過喝一口,然后認真傾聽主人的講述。在傾聽時,他從不掏出筆記本,而是憑著記憶回頭整理。
秋高氣爽的一天,先生又來了戶縣,說今天想沿著澇河岸走到渭河,看澇河一路上的風景。半路上,他忽然說停一下,我想出了好句子,讓我記一下。記完了他說,“你們戶縣這地方燎(好)得很,澇河邊的空氣好,跟白鹿原一樣,讓我有靈感呢,在這地方寫不出好作品才怪呢。寫楊偉名,只有這地方才能寫好。”
距離澇店鎮(zhèn)還有三里遠,電動車沒電了,先生就下了車。我推著電動車走了沒多遠,他說你坐上,叫我把你拉一截。我說那怎么可以。他說我想體驗一下當車夫的感覺,再說總是你拉我,你總得讓我還人情啊,說著就把我給電動車的后座上推。我上了車,他推了幾步,車頭總是歪來歪去。他停下來,呵呵笑著說,“我弄不了這家伙,活生生一頭犟驢,還是你來吧。”
到了澇店鎮(zhèn),我給電動車充電,他一個人在街上轉悠,和一個賣菜的老漢諞了半天。電充好了,他過來說多虧這車子沒電了,要不然就碰不到賣菜的那老漢了。我想知道他得到了什么收獲,他說吃飯吃飯,肚子叫喚呢。我和他便進了一家面館。面剛端上來,他問店主要大蒜,還問是不是馬營的蒜。“姚村的辣子,馬營的蒜,渭曲坊的紅芋擔百擔?!边@是戶縣的特產(chǎn),不用說,先生是從《戶縣志》上看到的。
那個下午,我們就沿著河岸一直騎到渭河。秋天里,澇河是不缺水的,偶爾有水鳥貼著水面滑翔。先生說,“白鹿原上有只神鹿,這澇水里有只神鳥,說不定這鳥就是楊偉名的替身呢?!?/p>
一個冬日的上午,先生和我走進澇河北岸的北河頭村,村子的一條街上有人家在辦喜事。先生看著人們將臊子面從盆里高高挑出來的樣子,很是羨慕。他說能不能嘗一碗?我為難地說,那家人我不認識。先生徑直走到桌前,對正在撈面的人說,我是灞橋來的老漢,沒吃過你們戶縣的臊子面,能不能給一碗?那人說,灞橋來的?好遠呢。喜事嗎,高興人湊熱鬧。你坐著,我給你撈一碗。先生坐下,接過臊子面碗,操起筷子,把面條扯得很高,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正吃著,先生忽然想起了我,于是喊道,“給我的這個兄弟也來一碗!”吃了一碗,有人過來要給他盛第二碗,先生說我自己來,他就學著人家的樣子把面條挑得老高盛進碗里。
上午,來賀喜的人不多,但是臊子面的鍋還得支應著。幫忙的“執(zhí)事”們都是些上歲數(shù)的老人,他們圍在賬桌前聊閑話。聽說是灞橋的人,一個老人說,灞橋好地方,灞柳風雪啊。
陳忠實還在吃著第二碗臊子面,回答道,那是過去的風景了,現(xiàn)在也不咋的。另一位戴眼鏡的光頭老漢問,寫《白鹿原》的陳忠實好像是灞橋人?你認識不?陳忠實說,認識認識。老漢又問,那人咋樣?先生回答沃(那個)人不咋向,嗇皮得很,整天白吃人家的。說著,看著我笑了。老漢說,不過人家那書寫得美得很,我女子看過的。陳忠實吃完了第二碗,掏出雪茄讓給幾個老人。幾個老漢說,你那煙我們抽不慣,只有一個接過了,把他正在吸的旱煙鍋遞給陳忠實,問咂(抽)得動。陳忠實接過了老漢的旱煙鍋,在老人們那一桌坐下,美美地抽了幾口。那老漢說,今年你們那兒莊稼咋個向?陳忠實說,雨水好,旺勢得很。老漢瞧了瞧陳忠實,說我看你不像農(nóng)村的老漢,是個做大事的人呢。陳忠實做出一副驚訝的樣子說,我能做大事?我能做什么大事?你笑話我呢。老漢搖搖頭,認真地說,你甭哄我,你不像平地臥的人。
我看著先生抽煙鍋的樣子很想發(fā)笑,他瞪了我一眼,問老漢們當?shù)匾恍┙Y婚的鄉(xiāng)俗,又問他們聽說過楊偉名么?戴眼鏡的光頭老漢說,知道,咋的不知道?活著的話應該八十多了,比我大三歲。那時我也在村子當文書,我們是一個公社,在一起經(jīng)常開會呢。那年掃盲,他還來我們村教村子人識字呢。后來“文化大革命”來了,造反派批斗他,想不通就喝藥死了。陳忠實嘆息了聲說,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楊偉名就不會死得那么早了。旁邊另一位老人說,這手擋不住風,世上的事都有定數(shù)呢。
陳忠實歪過頭悄聲問我,那老人說的“手擋不住風”是啥意思?我說大概是說一個人的力量太小,抵御不了上天。先生說,有意思,有意思,這是哲學家的話啊。
十點多,辦喜事的主人拿來了一沓紅紙和毛筆墨汁,問寫對聯(lián)的人來了沒有?戴眼鏡的光頭那個老漢大概是籌辦喜事的大總管,說還沒來。陳忠實說我寫一幅看咋樣?主人有點懷疑地看著陳忠實,讓陳忠實抽他的旱煙鍋的老漢說,這個灞橋的老漢寫字絕對沒麻達。主人便將毛筆遞給了陳忠實。陳忠實拿起毛筆蘸了墨,問寫啥內(nèi)容?戴眼鏡、光頭的老漢說,就是喜事么,你隨便寫。陳忠實想了想,便裁了紅紙,揮筆寫下一副對聯(lián):
良緣一世同地久,
佳偶百年共天長。
剛寫出上聯(lián),周圍的人就都嘖嘖稱贊,說字好內(nèi)容也好。主人說這是婚房的對聯(lián),喜棚也得一副,上下聯(lián)分別十個字。對聯(lián)的內(nèi)容我只記得有“澇河之畔”“賓客棚座”,其他的想不起了,猶記得周圍的人一片喝彩聲。
寫完放下毛筆,陳忠實坐下來,要來了老漢的旱煙鍋,裝上旱煙葉抽起來。
午時過后,主人請來助興的“自樂班”一幫人到了,調(diào)好了音弦,一個人唱了段《三娘教子》,問在座的誰來一段?我知道陳忠實喜歡秦腔,便看了眼他。他說你娃子想看我的洋相呢。話是那樣說,卻下意識地咳了咳嗓子,有點想唱的意思,我便問他唱什么?他想了會兒說,《鍘美案》里包拯最后的唱段,只是他記不住唱詞,看有沒有本子?我去問了“自樂班”的領班,他在一個包里翻了翻,說有。我就說讓灞橋的那個老漢來一段包拯咋樣?領班說好得很,于是讓幾個人調(diào)好弦索。我把《鍘美案》的劇本給了陳忠實,鼓掌道,“歡迎灞橋的老漢唱段包拯!”陳忠實站起來清了清嗓子,對著本子唱了起來:
“王朝馬漢一聲報,國太護鍘難下刀,龍國太值得她的龍鳳爪,難道我舍不得這黑頭腦,在頭上卸去烏紗帽,身上再脫蟒龍袍,走進鍘口將身倒……”
腔調(diào)不那么準,但卻鏗鏘有力。
唱完,先生大吼一聲:“包文拯,你這個青天大老爺啊!”
此后的許多日子,先生那擲地有聲的吼聲不斷地在我腦子里縈回。先生是有著濃厚的親民情懷的一個作家。他那一刻的吼聲,自然是對那個敢于為民做主的“包公”懷著萬分的敬意。
一陣掌聲過后,自樂班的人被主人領著到另一桌坐下,喝酒吃涼菜,吃臊子面。
這天,陳忠實在北河頭村呆了多半天。下午兩點左右,我忽然想起省作協(xié)會員、農(nóng)民詩人章立是這個村子人,便給他打了個電話。很快,他就騎著自行車到了。我說你和他聊聊當?shù)氐囊恍┟耧L民俗,并叮嚀他不要暴露陳忠實的身份。我向陳忠實介紹了他,陳忠實熱情地握了握章立的手,坐到了另一桌。
和章立聊了大約一個多小時,陳忠實過來到賬桌前,掏出二百塊錢,交給登記禮錢那個戴眼鏡的光頭老漢。老漢不收,說你不沾親帶故的,隨的啥禮?那老漢叫來了主人,主人說你這禮錢堅決不能收,你給我們寫了對聯(lián),感謝還來不及呢。章立也勸了先生幾句。陳忠實說,出門碰到喜慶事,也就沾了喜了,你不收我就可能要倒霉呢。聽他這么說,主人也就不好再堅持,戴眼鏡的光頭老漢問寫什么名字?陳忠實說,你就寫灞橋老漢吧。主人搓著手,看看章立,又看看我,說這這這……
章立說,這是灞橋老漢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了吧。
和主人、章立以及幾個老漢一一握手之后,我讓先生上了電動車,拉他出了村子。
路上,先生高興地說,今天的收獲大得很。這就是誕生一個農(nóng)民思想家的沃土啊?!栋茁乖肺覍懥艘粋€民族的秘史,寫楊偉名,則是寫一個民族的智慧呢。以文學的形式來寫楊偉名,將一個歷史人物轉化為一個文學形象,這對我來說,肯定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啊。
在戶縣,先生還收集了許多類似于民間語錄的大實話,譬如“人是人,鱉是鱉,喇叭是銅鍋是鐵”“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為王的坐椅子,脊背朝后,沒料想把肚子放在了前頭?!薄袄咸鞝敯言哿軡?,還得把咱曬干”。他把這些話記在了本子上,常常面對著某句話沉思。有一次,他感慨道,“你們戶縣民間的話語很有哲學智慧呢,這就是楊偉名生活的環(huán)境嘛。一個哲人的問世,與他生存的這塊土壤有很大關系啊。”
2012年9月19日,我?guī)е约簞倓傇谧骷页霭嫔绯霭娴拈L篇小說《小城文化人》和我主編的《畫鄉(xiāng)文化》2012年4期,去了陳忠實在西安石油大學的工作室。那期刊物的頭條,我用了先生的散文《關于一條河的記憶和想象》,是他對家鄉(xiāng)灞河的人文記憶。見到我,他溝壑縱橫的臉上現(xiàn)出了笑容,熱情地招呼我在凌亂的工作室的沙發(fā)上坐下。接過我的《小城文化人》,他說,不寫散文了,改寫長篇了?我說,這個題材醞釀了好多年,算是對自己有個交代,這也許是我的最后一部小說了。
翻開那期《畫鄉(xiāng)文化》,先生看到自己文章里的配圖,問道,你在哪兒找的這張照片?我這個灞橋的老漢,很少如此笑容燦爛啊。
我說,這也是我的心愿,愿老師永遠心花怒放啊。先生哈哈笑了,好,好,我何嘗不想如此呢,只是人生多苦難,難啊。
我問先生怎么好久不到戶縣去了,先生嘆口氣說,咋不想去啊?一是身子懶了,精力差了,二是七事八事纏身,好幾個出版社催著要書稿,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呢。他掏出四棱見角的雪茄說,《白鹿原》之后,我確實動過再寫個長篇的念頭,像蒲城的那個晚清軍機大臣王鼎,搜集了些素材,但總是欠火候。關于楊偉名,我想搞個紀實性的長篇,也許無法超越《白鹿原》,但我會用心去寫。但這件事難啊,資料有限得很,再說我怎么也進入不了楊偉名的內(nèi)心世界。他從身上摸出打火機,點燃了雪茄說,寫不出楊偉名,是我的心病。這輩子,怕是要帶著這遺憾入土了。我說,憑老師的本事,我相信一定能成。先生擺擺手,眉宇的皺褶間呈現(xiàn)出憂郁來,楊偉名太神奇了,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靈魂啊。這樣的人不但我寫不出來,恐怕再過二十年,也沒有人能寫出來!
留待后人吧!先生沉思著說。
到了2015年的春夏之交,我聽說先生患病了,傳來的消息先是輕微腦梗,后來又是口腔潰瘍,都不確切,急著打電話問先生,他說沒事沒事,七十歲都過了,身體還能沒個碎毛病。我說去看先生,他說不來了,我一會這兒一會那兒,省得你白跑。你放心,我再活個七年八年的沒問題。我心想,茅盾活了85歲,冰心活了99歲,巴金活了101歲。依先生的堅強和豁達,活到90歲以上絕對沒問題。
先生的話題又扯到我,嗓子有點嘶啞,語音很低沉。他說你遠離圈子,遠離鬧市,肯定很寂寞,不過這不是啥壞事,水泥堆堆里能長出什么好莊稼?一棵苗苗,在野地里才能歡實生長呢。把我關在西安的城墻里頭,再給我陳忠實五百年,也寫不出《白鹿原》來!終南山、澇河邊都有靈氣呢,不然怎么會出了個楊偉名?能出楊偉名的地方肯定是風水寶地,你娃子在那兒待一輩子不吃虧!記住,千萬不要害怕寂寞。一個人只有把寂寞留在心底,才能盛得下整個世界。如果戰(zhàn)勝不了寂寞,那就不要當作家了。放下電話前,先生提到了楊偉名,說你們戶縣要趕緊把楊偉名的墓地重新修了,工廠搬不走,可以在廠墻外修個墓地嘛,免得祭奠時連個墳頭都沒有。再有,把楊偉名的舊居保護下來,條件成熟的話,也可以建個紀念館,起碼對這位偉大的農(nóng)民思想家有個交代嘛。電話那頭突然無聲了,我喂喂了幾聲,先生的聲音才傳過來,為楊偉名立傳,這件事我還沒死心呢。等身體好些,我還要去戶縣,你給我在縣城北街尋一間房,里面有個炕,有一張桌子,有一把椅子就行了。我要好好住一段時間,把楊偉名生前的事情吃透。為楊偉名寫傳,就是為中國的農(nóng)民立傳,哪怕豁出這條老命!語氣之堅定,完全不像一個身患絕癥之人。
電話里先生最后的語氣,令我寬慰許多。心里存放著一個強烈念頭的人,怎么會輕易死去呢?雖然如此想著,但總是不放心,好多次都有再去看望先生、當面聆聽他教誨的念頭,但都未能成行。西安那地方喧嘩嘈雜,本就不愿進去,加之很少主動與西安的文友聯(lián)系,先生患舌癌的消息,我竟一無所知。
2016年4月29日8時34分,我正在工作室寫作,突然接到一位在省政府工作的戶縣籍朋友的短信:
今晨7:45分左右,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忠實,因病在西京醫(yī)院去世,享年73歲。
陳忠實,一個用《白鹿原》震撼了世界文壇的灞橋老漢,一個活了73歲的文學信徒,在陜西西京醫(yī)院乘云西去!
晴天霹靂,天昏地暗!
好半天,我坐在椅子上起不了身,兩條腿灌了鉛似的沉重,內(nèi)心一片空白。灞橋的那個老漢“走”了,我再也不能陪著他在戶縣的鄉(xiāng)村小道上轉圈圈了,再也聽不到洞穿人生的教誨了,再也看不見那張滄桑、沉思、憂郁的臉了!
先生之于我,既是親切、寬厚的兄長,又是引領我成長的恩師。
灞橋的那個老漢“走”了。他帶走了一個無比精彩的世界。
那一刻,我在為自己未能去看望患病的先生深深內(nèi)疚和痛悔的同時,也為這個世界上失去了一位文學巨匠,為自己失去了一位無比敬仰的兄長和恩師而淚流滿面。
我把先生逝世消息第一時間通過手機信息轉告了省內(nèi)外一百多位文友,之后,我在微信里寫下這樣一段話:
陳忠實先生是一座里程碑,一面厚重的墻,上下數(shù)百年,無人能夠超越!先生之去,如星隕落!
信息剛一發(fā)出,我的手機的短信提醒就響個不停,數(shù)十位文友回短信以示哀悼,也有悼聯(lián)傳來:
白鹿哀鳴,故土渾然埋史筆;
玉皇邀請,天堂難道少文章。
戶縣張明馳撰眾多悼聯(lián)中,這是唯一讓我欣賞的一幅。上聯(lián)有哀鳴的白鹿,下聯(lián)有邀請先生的玉皇大帝?!疤焯秒y道少文章”,更是獨出心裁的神來之筆!
《白鹿原》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秘史,是穿透中華民族靈魂的文學利刃。
《白鹿原》真正稱得上“千古絕唱”!在當代作家中,恐怕再也無人創(chuàng)作出這樣偉大、不朽的作品!
先生絕不是媒體常說的陜西作家,他是屬于中國的,屬于世界的。每每看到陜西作家陳忠實這樣的字樣,我的心里總有說不出的郁悶。
先生以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旺盛而又強大的藝術力量,以開闊宏大的視野,以一個平民作家的情懷,為這個民族譜寫了一曲亙古傳唱的史詩,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學殿堂里豎起了“輝煌”二字。
閱讀了不少評價和悼念先生的文章,都難令我滿意。也許,百年之后,才會有配得上陳忠實以及《白鹿原》的歷史性定論。
先生無愧于白鹿原,無愧于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
白鹿原是一座豐碑,上面鐫刻著三個大字:陳忠實。
世界文壇的巔峰。如此的評價,《白鹿原》稱得上。
當代現(xiàn)實主義文學大師。這樣的評價,陳忠實稱得上。
先生之后,文學史上無疑將會留下巨大的現(xiàn)實主義真空。這不是我的希望,但卻是沉重的現(xiàn)實。
悲哀、嘆息、敬仰,唯有永遠留存心底。
5月3日中午一時許,我與戶縣文聯(lián)的幾位同志趕到西安建國路的省作協(xié)駐地,為先生送去了花圈,在他的靈堂前深深三鞠躬,送先生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