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茶禪何以一味

      2016-08-09 01:50:41蘇葉嘉
      茶博覽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佛法茶湯禪宗

      蘇葉嘉

      茶禪何以一味

      蘇葉嘉

      佛教尤其是禪宗與茶和茶文化自古水乳交融,淵源根深蒂固,素有“茶禪一味”之說。近年來茶事熾盛,茶界說茶論禪眾說紛紜。茶味、禪味究竟何味?茶禪何以一味?檢索以往論者多從茶禪歷史因緣、文化關(guān)聯(lián)、相互影響等角度說起,諸如僧史茶事、茶道禪意之類,論之者不可謂少1。這里試從茶之德性、茶之至味和禪人法性、禪之真味關(guān)系為之一說,請方家大德賜正。

      “茶禪一味”的由來及其思想淵源

      在日本茶道界盛傳著這樣一樁公案:一日,被后世尊為日本茶道開創(chuàng)者的村田珠光(1423—1502)用自己喜愛的茶碗點好茶,捧起來正準備喝的一剎那,他的老師一休宗純(1394—1481)突然舉起鐵如意棒大喝一聲,將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但珠光絲毫不動聲色地說:“柳綠桃紅”。對珠光這種深邃高遠、堅忍不拔的茶境,一休給予高度贊賞。其后,作為參禪了悟的印可證書,一休將自己珍藏的圓悟克勤禪師的墨跡傳給了珠光。珠光將其掛在茶室的壁龕上,終日仰懷禪意,專心點茶,終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湯”的道理,即佛法并非什么特殊別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對茶人來說,佛法就存在于茶湯之中,別無他求,這就是“茶禪一味”的境界。村田珠光從一休處得到了圓悟的墨寶以后,把它作為茶道的最高寶物,人們走進茶室時,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表示敬意。由此珠光被尊為日本茶道的開山,茶道與禪宗之間成立了正式的法嗣關(guān)系。

      這則公案旨在借用中國禪門機鋒棒喝一類的公案,喻示村田珠光獲得一休宗純的認可,從而確立其茶道開山之地位。村田珠光30歲時到京都大德寺師事一休宗純,學(xué)習(xí)臨濟宗楊岐派禪法。文明六年(1474),一休奉敕任大德寺住持,復(fù)興大德寺。村田珠光從一休那里得到楊岐派祖師圓悟克勤的墨跡,現(xiàn)在成為日本茶道界的寶物。珠光在大德寺接觸到了由南浦紹明從宋朝傳來的茶禮和茶道具,并將悟禪導(dǎo)入飲茶,從而創(chuàng)立了日本茶道的最初形式“草庵茶”,并做了室町時代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的茶道教師,改革和綜合當(dāng)時流行的書院茶會、云腳茶會、淋汗茶會、斗茶會等,結(jié)合禪宗的寺院茶禮,創(chuàng)立了“日本茶道”。

      中日禪茶界一致公認日本茶道源自中國禪院茶禮,但在其源流、人物、內(nèi)容和形式等方面,卻存在不同的說法,甚至有以訛傳訛的版本。如關(guān)于禪茶起源,主張?zhí)瞥鹪凑摰挠汹w州和尚從諗(778-897)說、夾山和尚善會(805-881)說、徑山國一禪師法欽(714-792)說;“茶禪一味”的思想淵源是圓悟克勤(1063-1135)及其《碧巖錄》,還是源自禪宗臨濟宗眾多大德高僧和《禪苑清規(guī)》;尤其是,在制定、實施、推廣、傳播禪院修持法事活動、僧堂生活與茶事禮儀相結(jié)合的實踐過程和東傳日本中,到底是哪位高僧大德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皆迄無定論。圓悟克勤的禪門領(lǐng)袖地位和禪學(xué)成就無可置疑,他的《印可狀》在日本茶道界的至高地位也值得肯定,他的法系子孫成為南宋和元朝興盛江南的臨濟宗各大禪院的骨干中堅力量,也舉世公認。但從禪院茶會的實踐樣式、流播時間和對日茶道的直接后續(xù)影響看,顯然不是他本人,而是繼承他法統(tǒng)的徑山弟子大慧宗 (1089—1163)、密庵咸杰(1118—1186)、無準師范(1179—1249)等南宋臨安徑山禪寺的禪門宗匠,以及元代天目山獅子院“江南古佛”中峰明本(1263—1323)等。

      進一步說,從《禪苑清規(guī)》關(guān)于僧堂茶湯會的詳盡規(guī)定看,宋元時期的江南禪院都在流行以茶參禪的修習(xí)方法,許多高僧大德都是精于茶事、主持茶會的茶人。但是從現(xiàn)存的禪門公案、語錄等看,卻絕少提到茶事的。有人為了找到“茶禪一味”的出處,證明村田珠光從一休宗純那里得到的究竟是不是圓悟克勤墨跡“茶禪一味”,查閱了各個版本的《大藏經(jīng)》、禪宗語錄,都沒有“禪茶”或“茶禪”的記錄,更沒有“茶禪一味”或“禪茶一味”這種特別的提法。導(dǎo)致這種情況的原因,頗為符合人類認知存在的所謂“燈下黑”現(xiàn)象。因為茶湯會在當(dāng)時的禪院的法事活動和僧堂生活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習(xí)以為常,司空見慣,以致誰都不覺得這有什么要特別提及的,就像趙州和尚一句“吃茶去”,其實不過是當(dāng)時用來機鋒棒喝的“方便法門”而已。同時,造成有所謂的“茶禪一味”四字真訣墨寶,也是對日本茶道界“茶禪一味”的說法妄信和誤解所致,日本茶道界本來就沒說有圓悟克勤書寫的四字墨寶,他們崇敬備至的,只是一幅圓悟克勤寫給弟子虎丘紹?。?077—1136)的《印可狀》而已。

      茶之德性與禪人法性的契合

      茶源自自然,是大自然的精華,是自然對人類的恩賜。陸羽說茶乃“南方之嘉木”2,是大自然孕育的“珍木靈芽”。

      茶性清凈高潔,具有天賦君子美德。茶生于山野,餐風(fēng)飲露,汲日月之精華,得天地之靈氣,本乃清凈高潔之物。儒家認為茶有君子之性,具有天賦美德。唐韋應(yīng)物(737—792)稱贊茶“性潔不可污,為飲滌塵煩”3,北宋蘇東坡用擬人化的筆法所作的《葉嘉傳》,把茶譽為“清白之士”4。宋徽宗也稱茶“清和淡潔,韻高致靜”5。到現(xiàn)代,已故著名茶學(xué)家莊晚芳先生把“茶德”歸納為“廉美和靜”6,而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周國富會長積極倡導(dǎo)“清敬和美”的茶文化核心理念7。更有人集大成地提出了茶有“康、樂、甘、香、和、清、敬、美”八德之說8。茶德既是茶自身所具備的天賦美德,也是對茶人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自古迄今,儒釋道都賦予茶清正高潔、淡泊守素、安寧清靜、和諧和美的品德,寄寓了深厚的人文品格,蘊含了高尚的人格精神。

      陸羽《茶經(jīng)·一之源》云:“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惫P者認為,“精行儉德”其實源是佛家常用語,是“精進修行”、“儉以養(yǎng)德”的簡稱或縮略。所謂“精行”,就是勇猛精進、勤勉修行;所謂“儉德”,就是儉以養(yǎng)德、守素崇德;其本義就是勤勉奮發(fā)以修行、清苦儉樸以養(yǎng)德9。所謂“精行儉德之人”,實際上就是亦儒亦僧的陸羽自己那樣的“節(jié)士”“行者”,是蘇東坡《葉嘉傳》所稱道的秉性高潔的“清白之士”和楊維楨所作的《清苦先生傳》所稱賞的勵志力行的“清苦先生”10,換言之,就是為了信仰和理想舍身忘軀、精進修行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修道者”,就是禪門里那些簡衣素食、歷盡磨難、孜孜以求、追求宇宙真諦和生命覺悟的“苦行僧”。

      《禪苑清規(guī)》中對僧人參加茶會的言行舉止所作的近乎苛刻嚴厲的詳細規(guī)定,就可看出禪僧修行生活之艱辛。通常一個僧人參加在寺院禪堂舉行的茶湯會,入內(nèi)“安詳就座”時,“棄鞋不得參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聲。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儼然叉手,朝揖主人。常以偏衫覆衣袖,及不得露腕。熱即叉手在外,寒即叉手在內(nèi),仍以右大指壓左衫袖,左第二指壓右衫袖?!背圆钑r“安祥取盞橐,兩手當(dāng)胸執(zhí)之,不得放手近下,亦不得太高。若上下相看一樣齊等,則為大妙……不得吹茶,不得掉盞,不得呼呻作聲。取放盞橐不得敲磕,如先放盞者,盤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錯亂。右手請茶藥擎之,候行遍相揖罷方吃。不得張口擲入,亦不得咬令作聲?!背粤T謝茶退堂時,要“安詳下足。問訊訖,隨大眾出。特為之人須當(dāng)略進前一兩步問訊主人,以表謝茶之禮,行須威儀庠序,不得急行大步及拖鞋踏地作聲?!?1如此詳細的規(guī)定,與軍訓(xùn)相比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

      于禪門而言,以茶參禪問道,養(yǎng)性修行,正是對茶的妙用,可從茶的清趣中去除習(xí)氣,滌除積垢,返璞歸真,還我本來面目,達到參悟禪理,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己用,于一壺裊裊茶香中抵彼岸,明心見性,徹悟大道??梢姡栊耘c禪僧的法性高度契合,茶道與佛法的大道相互交融,臻于茶禪一味、禪茶一體的至高境界。

      茶之至味和禪之真味的和合

      茶入佛法,可通禪機,禪僧以茶參禪,妙于點茶,藉此可通禪中三昧。禪宗之頓悟重在“當(dāng)下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恰恰就在這一點上,禪與茶“神合”。

      北宋元祐四年(1089)底,蘇東坡第二次到杭州出任知州,公務(wù)余暇曾到西湖北山葛嶺壽星寺游參,南山凈慈寺的南屏謙師聞訊趕去拜會,并親自為蘇東坡點茶。蘇東坡品飲之后,欣然賦詩相贈,詩序云:“南屏謙師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xué)到者。十二月二十七日,聞軾游落星,遠來設(shè)茶。作此詩贈之: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風(fēng)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xù)茶經(jīng),會使老謙名不朽。”12這里的“三昧”一詞,來源于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lǐng)、真諦。詩中稱贊南屏謙師是點茶“三昧手”,意即是掌握點茶要領(lǐng)、理解茶道真諦的高人,足見當(dāng)時杭州高僧精于茶事。在蘇東坡看來,點茶與參法問道一樣,達到化境自然悟得個中“三昧”。

      茶的滋味很難描述出來,況且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百人恐有百念甚至千念萬念,此味正合禪理。當(dāng)一杯在手,品味著集苦澀香甜諸多味道于一身的茶湯時,正所謂當(dāng)下一念,茶禪一味。禪宗僧史有則著名的公案,說的是有僧問天柱山崇慧禪師:“達摩未來此土?xí)r,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么生?”僧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睅熢唬骸叭f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3隱指佛法與天地同存,不依達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yīng)該著眼自身,著眼現(xiàn)實,而不管他達摩來否。就像佛法禪理無時不在,猶如“萬古長空”,而“一朝風(fēng)月”只是當(dāng)下一念而已。同樣,村田珠光感悟到的“佛法存于茶湯”,意思是佛法源自生活,平日生活處處有禪,就如一杯茶湯,茶在水里,水里含茶,茶水交融,渾然一體,只有您端起茶杯吃上一口時,才會體會到茶的存在;茶之于水,猶如念之與禪,當(dāng)下一念之與佛法禪理,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而念只是一瞬之間、倏忽而過,茶湯是甘是香還是苦是澀,全在于喝茶人的當(dāng)下一念,禪者是否得道開悟、明心見性,也就看他能否于平常處見異常,在機鋒棒喝之下靈根一動,慧光電馳。

      “禪”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靜坐斂心、正思審慮,以達定慧均等之狀態(tài)。早在釋迦牟尼之前,印度就有以升天為坐禪目的之思想。到世尊時代,開始出現(xiàn)遠離苦樂兩邊、以達中道涅槃為目的之禪。眾所周知,茶界公認茶道思想的核心價值是“和”,源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中正”、“中和”思想14,這與“禪”起源時期的“中道”思想完全契合。茶之至味與禪之真味的有機交融,從根本上來說是兩者在思想根源和文化價值上的契合和一致。

      禪宗大義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爸毙摹奔醇儩嵡屐o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存無雜念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勰苷J為佛法就是世間法,認為現(xiàn)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xiàn)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xiàn)實中去實現(xiàn)。

      佛家言:無人無我觀自在,不空不色見如來。禪宗的“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xué)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dāng)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15。弘忍認為“慧能了悟了”。于是當(dāng)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衣缽傳給了慧能,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倍U宗主張“平常心是道”16,這個所謂的“平常心”是指保持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自然本真之心,就是自然而然、無我無為而無不為之心。由臺灣茶人蔡榮章先生首創(chuàng)的“無我茶會”,無尊卑之分,無地域流派之分,無報償之心,無好惡之心,無有一切分別心,從“無我”開始,排除私心雜念,心無掛礙,達成“忘心”、“忘機”的至高境界,邁向通達智慧的門徑。

      清人陸次云在《湖壖雜記》中稱贊龍井茶時說:“龍井茶,真者甘香而不 ,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則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瀹于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7這是對龍井茶品飲的最高感悟。此處所謂“太和”,其實就是中醫(yī)藥中的“太和湯”18,也就是白開水,所謂“太和之氣”,正是無論什么好茶飲過幾遍都歸于淡而無味、味同白開水的真實寫照。而禪宗要達到的悟道境界,就是歸于平淡,無味之味方為禪茶真味。在這一點上,茶的“至味”與禪的“真味”,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和合一體,和而不同。

      禪是一首無字無聲的詩,禪是一幅無形無色的畫,禪是一杯甘苦自知、醇香清涼的茶,茶中有高妙的禪家智慧。禪得茶而興,茶因禪而盛,禪與茶有機交融,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相映生輝,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共同臻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19的東方禪茶文化的至高至尊、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的獨特貢獻,是值得珍惜和弘揚的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

      文章注釋

      1. 董慧:《禪茶文化研究綜述》,《農(nóng)業(yè)考古》2012年第5期。

      2. 陸羽:《茶經(jīng)·一之源》,于良子注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 韋應(yīng)物:《喜園中茶生》,劉楓主編《歷代茶詩選注》,第1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參見溫長路:《潔性不可污》,《家庭中醫(yī)藥》2016年第1期。

      4. 蘇軾:《葉嘉傳》,《蘇軾文集》第2冊429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然《四庫全書》《提要》云:“觀《捫蚤新話》稱:‘《葉嘉傳》乃其邑人陳元規(guī)作’”之說,待考。參閱王建:《讀蘇軾〈葉嘉傳〉》,《農(nóng)業(yè)考古》,1993年第2期;丁以壽:《蘇軾〈葉嘉傳〉中的茶文化解析(續(xù))》,《茶業(yè)通報》,2003年第4期。

      5. 趙佶:《大觀茶論序》,中華書局2013年版。

      6. 莊晚芳:《中國茶德——廉美和敬》,《茶葉》,1991年第3期。

      7. 陳紅波:《周國富全面系統(tǒng)闡述“清敬和美”當(dāng)代茶文化核心理念》,以及《從大文化視角理解茶文化的核心理念》,《茶博覽》2013年第11期。

      8. 《茶味八德》,刊《中國楹聯(lián)報》2005年12 月30日第2版。

      9. 鮑志成:《“精行儉德”探賾》,《茶博覽》,2016年第4期。

      10. 粘振和:《元末楊維楨〈清苦先生傳〉的茶文化意蘊》,《成大歷史學(xué)報》第三十七號,2009 年12月,第61-88頁。

      11. 宗頤:《禪苑清規(guī)》卷一《赴茶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2. 蘇軾:《送南屏謙師》,《蘇軾集》第二十六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

      13. 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天柱崇慧章》,中華書局1984年版。

      14. 陳香白:《中國茶文化》,第43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 慧能:《慧能詩偈集第一首》,郭朋校釋《壇經(jīng)校釋》,中華書局1997年版。

      16. 普濟:《五燈會元》卷四《趙州章》,中華書局1984年版。

      17. 陸次云:《湖堧雜記》,大學(xué)士英廉家藏本,收入來新夏主編《清人筆記隨錄》,中華書局2005年版。

      18. 李時珍:《本草綱目·水二·熱湯》,稱其“助陽氣,行經(jīng)絡(luò),促發(fā)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年版。宋人邵雍曾用以指酒,如《無名公傳》:“生喜飲酒,嘗命之曰‘太和湯’?!薄读窒挛逡鳌吩娭辉疲骸鞍矘犯C深初起后,太和湯釅半醺時。”

      19. 1990年12月東京“東亞社會研究國際研討會”上,費孝通先生在《人的研究在中國》主題演講時,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思想。

      猜你喜歡
      佛法茶湯禪宗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最上乘的藝術(shù),皆來自佛法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從一杯茶湯啟程(組詩)
      北極光(2018年12期)2018-03-07 01:01:52
      一字蝕骨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旅游縱覽(2017年7期)2017-07-12 18:27:09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xué)“禪宗”
      張九齡與禪宗
      愛你(2015年19期)2015-11-17 11:18:08
      茶湯與金屬離子絡(luò)合反應(yīng)的研究
      隆林| 大同县| 靖州| 靖江市| 婺源县| 鹤庆县| 商城县| 成武县| 东兰县| 城固县| 昌乐县| 平湖市| 武山县| 博乐市| 基隆市| 白银市| 保靖县| 泸溪县| 甘南县| 嘉黎县| 资阳市| 鄢陵县| 社会| 比如县| 渑池县| 温州市| 左贡县| 额敏县| 井陉县| 长兴县| 黄梅县| 麦盖提县| 衡水市| 黑山县| 浪卡子县| 阿巴嘎旗| 繁昌县| 灵寿县| 宿迁市| 商城县| 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