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研團隊日前發(fā)現,南極臭氧層首次出現修復跡象。2015年9月時,臭氧空洞已比2000年時縮小了400萬平方公里。研究認為,臭氧層的修復與空氣中氯氣的持續(xù)下降有很大關系。氯主要來自氯氟烴,干洗過程、舊冰箱、發(fā)膠等氣溶膠都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隨著大氣中氯含量的持續(xù)下降,研究團隊負責人、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家蘇珊·所羅門相信,除非未來火山噴發(fā),臭氧層空洞將進一步縮小,直到本世紀中葉完全閉合。
世界首款千核CPU問世
日前,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科學家研制出一款包含1000個核心的中央處理器(CPU)。該處理器包含6.21億個晶體管,每秒可完成1.78萬億次運算,被認為是迄今核心數量最多的CPU。負責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電子和計算機學工程教授貝文·巴斯稱,這款CPU取名KiloCore,是世界上首個千核處理器芯片,也是目前由大學研制的時鐘頻率最高的處理器。除了用于科研外,還能用于無線編碼、視頻處理、加密以及在數據中心記錄和處理數據。
DNA存儲獲重大進展
微軟近日宣布,利用DNA存儲技術完成了約200MB數據的保存,其中包括《戰(zhàn)爭與和平》以及99部經典文學作品。華盛頓大學也參與了這一研究項目。微軟該項目首席研究員卡林·施特勞斯表示,DNA是一種優(yōu)良的存儲介質,被認為是磁帶的替代選擇,后者是目前用于長期存儲的標準介質。相對于傳統(tǒng)存儲技術,DNA存儲能帶來更高的存儲密度。目前,這項技術成本昂貴,操作復雜。不過,微軟表示借力生物科技行業(yè)的研究成果和生物技術的進步,近期DNA讀寫工具的成本正在下降。
現實版“三體世界”被發(fā)現
科幻小說《三體》讓很多人對三恒星系統(tǒng)及其行星上的生存環(huán)境著迷。歐洲南方天文臺7月7日稱,天文學家在半人馬座發(fā)現一顆擁有三個“太陽”的行星,好像一個現實版的“三體世界”。這顆行星名為HD 131399Ab,形成僅1600萬年,距離地球約320光年,溫度約580℃,質量相當于4個木星。這是目前利用直接成像技術發(fā)現的溫度最低、質量最小的系外行星之一。
新材料可通過手機檢測有毒氣體
一個日美聯合研究小組最近開發(fā)出一種可以高靈敏度檢測有毒氣體的感應材料,利用這種材料及近場通信(NFC)技術,可以讓手機在幾秒內讀出空氣中是否存在有毒氣體。將這種感應材料植入使用近場通信技術的電路中,就能成為可檢測有毒氣體的傳感器。操作時,只需用具有近場通信功能的手機“刷”一下傳感器,5秒內就可在手機上讀出是否存在有毒氣體。
新加坡“機器天鵝”檢測地下水質
在新加坡的一些水庫,偶爾能看到幾只天鵝,它們可能不是真天鵝,而是偽裝成天鵝的水質監(jiān)測機器人。7月10日至14日是新加坡一年一度的“水周”,新加坡公用事業(yè)局借機展示“機器天鵝”。新加坡新聞與時事節(jié)目頻道近日報道說,公用事業(yè)局正在測試“機器天鵝”,利用它監(jiān)測蓄水池水質,包括pH值、溶解氧、濁度和葉綠素等水質條件,以獲取更準確和及時的信息。
中國空軍列裝運-20飛機
7月6日,我國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運輸機運-20正式列裝空軍航空兵部隊。自此,我國真正擁有了自己的大飛機,成功躋身于世界上少數幾個能自主研制200噸級大型機的國家之列。運-20是我國首款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運輸機,可在復雜地域和氣象條件下執(zhí)行各種裝備、物資和人員長距離、快速航空運輸任務。運-20列裝空軍標志著國家大型飛機重大科技專項和我國遠程投送力量發(fā)展取得里程碑意義的進展,是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整體工業(yè)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標志,對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帶動國家科技進步和產業(yè)轉型升級都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天宮二號”擬于9月中旬發(fā)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日前宣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按流程完成了出廠前所有研制工作,已于7月9日安全運抵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載人航天發(fā)射場,開展發(fā)射場區(qū)總裝和測試工作。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于今年9月中旬發(fā)射,之后開展在軌測試并建立自主運行模式,做好迎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訪問的準備。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接受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訪問,考核驗證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補加等空間站工程相關關鍵技術,并開展航天醫(yī)學、空間科學實驗、空間應用技術試驗、在軌維修試驗和空間站技術驗證試驗。
中科曙光啟動E級超算預研項目
中科曙光7月4日在北京舉辦“2016中科曙光技術創(chuàng)新大會”,由其牽頭的百億億次E級高性能計算機原型系統(tǒng)研制項目正式啟動。E級超算是指每秒可進行百億億次數學運算的超級計算機,被公認為“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曙光預研項目的任務目標是:完成E級原型機系統(tǒng),驗證E級機研制的關鍵技術和路線圖,形成E級機的完整方案,為國產E級超算的研制奠定技術基礎。按照這一目標,曙光將憑借深耕高性能計算20余年的豐富經驗,在體系結構、計算、存儲、網絡、系統(tǒng)軟件、系統(tǒng)冷卻和可靠性等方面對未來E級超算的建設進行有益探索。
新一代遠洋航天測量船正式入列
我國新一代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7號船在完成60余天的海上綜合校飛后,7月12日正式入列中國衛(wèi)星海上測控部。遠望7號船由船舶通用平臺和航天測控通信裝備兩大部分組成,集當今船舶建造、航天測控、航海氣象、船舶動力等領域的最新技術于一身,是由我國自主設計研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航天遠洋測量船。它的入列標志著我國航天遠洋測控事業(yè)發(fā)展迎來新機遇、新跨越,航天遠洋測控能力將實現新提高、新突破,對我國航天測控網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今年下半年,這艘船將出航執(zhí)行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行等航天發(fā)射的海上測控任務。
國產首架噴氣式支線客機投入運營
6月28日,中國的天空首次迎來自己研發(fā)的噴氣客機。成都航空公司航班號為EU6679的ARJ21-700飛機搭載70名乘客從成都雙流機場起飛,抵達上海稍作休整后,再次搭載乘客從上海返回成都。ARJ21-700飛機是我國民用航空第一個投入營運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也將成為中國商飛公司進入民航機市場的第一個主打產品。據了解,ARJ21新支線飛機是我國首次按照國際民航規(guī)章自行研制的中短程新型渦扇支線飛機,包括基本型、貨運型和公務機型等系列型號,座級78座~90座,航程2225公里~3700公里,主要用于滿足從中心城市向周邊中小城市輻射型航線的使用要求,適應以中國西部高原高溫機場起降和復雜航路越障為目標的營運要求。
我國第七次北極科考啟航
我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7月11日搭乘“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從上海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啟航,前往北極執(zhí)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科考是國務院批準的“南北極環(huán)境綜合考察和評估”專項期間的第三個航次,也是“十三五”期間的第一次極地科考。除白令海、白令海峽、楚科奇海、楚科奇海臺、加拿大海盆等我國傳統(tǒng)考察區(qū)域,本次科考還首次將俄羅斯北部的門捷列夫海脊列入考察范圍。本次考察隊共128人,總航程預計為10000多海里。考察共78天,計劃于9月26日返回上海港。
我國最大真空太陽模擬器研制成功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7月11日透露,該集團二院207所自主研發(fā)的我國最大的真空太陽模擬器已順利完成驗收試驗,多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將可在衛(wèi)星太陽能電池的檢測、太空植物發(fā)育和良種培育、材料的耐輻射老化試驗、空間飛行器的熱平衡試驗等領域發(fā)揮作用,提高我國地面模擬太空環(huán)境的能力。該真空太陽模擬器具有大尺寸光斑、均勻性和穩(wěn)定性良好、可長時間持續(xù)工作等特點,是我國該類設備中光照直徑和輻照度最大的,有效光照直徑達到5米,最大輻照度可達到1.3個太陽常數,相當于每平方米的面積上接受1760瓦的輻射能量。
國產核電站“神經中樞”獲國際通行證
由中廣核旗下北京廣利核開發(fā)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級數字化儀控系統(tǒng)(DCS)——和睦系統(tǒng),已于日前收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發(fā)的獨立工程審評報告,中國造核電站“神經中樞”就此獲得國際頂級認證,拿到國際市場通行證。至此,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日本之后第四個掌握核級DCS技術的國家。目前,全球只有中廣核和日本三菱兩家企業(yè)具備從研發(fā)、制造、鑒定到運維服務全鏈條的核電DCS配套能力。
萬米級載人深潛器
科考母船首航
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7月12日從上海臨港蘆潮港碼頭啟航,開始第一次遠航,奔赴“海上絲綢之路”南線,前往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其附近海域。整個航程將歷時63天,共8600海里?!皬堝馈碧柺菍iT為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彩虹魚”設計的科考母船,也是我國第一艘完全由民營企業(yè)出資建造的遠洋科考船。設計排水量4800噸,續(xù)航力15000海里,載員60人?!皬堝馈碧柺缀綐酥局覈f米級深淵科學流動實驗室“彩虹魚挑戰(zhàn)深淵極限”項目邁出了重要一步。
首款互聯網汽車杭州問世
7月6日,阿里巴巴集團和上汽集團在杭州云棲小鎮(zhèn)聯合宣布:搭載YunOS智能操作系統(tǒng)的全球首款可量產互聯網汽車——榮威RX5問世并在天貓上汽榮威官方旗艦店同步首發(fā)銷售。這款被稱為“跑在互聯網上的汽車”以汽車為移動智能終端、以地圖和大數據為核心。汽車接入了物聯網生態(tài),不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而是改變了新的空間、新的生活方式,互聯網汽車成為互聯網服務平臺,將更多的服務接入進來。同時,互聯網汽車還是智能硬件平臺,將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湖南擬增設科學技術青年英才獎
對于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年輕人而言,《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修訂稿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意味著更多的獎勵機會。根據該辦法,湖南計劃新增科學技術青年英才獎和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獎,獎金分別為20萬元和30萬元。此外,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獎金達100萬元。
7月13日,湖南省科技廳透露,在獎勵對象上,《辦法》將“公民”修改為“居民”;在獎種上,新增省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獎和省科學技術青年英才獎,同時將省國際科技合作獎修改為瀟湘國際科技合作獎。(據瀟湘晨報)
中部首個智能機器人研究院
落戶雨花經開區(qū)
近日,中部地區(qū)首個智能機器人產學研合作機構——長沙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落戶雨花經開區(qū)。該研究院立足長株潭產業(yè)基礎,輻射中部六省經濟圈,以機器人和智能裝備技術的研發(fā)和產業(yè)化為重點,培養(yǎng)、引進、孵化技術人才和優(yōu)良創(chuàng)業(yè)團隊項目,推廣機器人和智能裝備技術的集成與應用,引領長沙乃至整個中部地區(qū)的智能制造和創(chuàng)新科技產業(yè)提檔升級。(據長沙晚報)
湖南首家異地城市候機廳年內投用
你知道什么叫異地城市候機廳嗎?很快,湖南首家異地城市候機廳就有望在瀏陽投入使用。這意味著瀏陽市民可以在家門口享受購買機票、換登機牌、行李托運等“一站式”登機服務,當然安檢還得在黃花機場的特別通道進行。近日,瀏陽市城鄉(xiāng)客運管理局對外透露,這個命名為“黃花機場瀏陽湘贛邊城市候機廳”的異地城市候機廳預計年內開通運營。(據長沙晚報)
國內最深地下立體車庫在湘開建
地面上將建設詹王宮、城隍廟,而地下是一個深達40米、可停放160輛小汽車的智能化立體車庫。7月12日,國內最深的地下車庫在長沙市都正街開始挖掘基坑,預計10月底可完成建設。據悉,地下一層為進出停車場,下面是4組深達40米的垂直升降塔庫,每個塔庫20層,每層并排停放兩臺車。工作人員通過操作電腦程序,沿垂直升降塔庫上的電梯,用載車板將車輛送到不同層的車位上。(據湖南日報)
湖南大學研發(fā)生物3D打印機
利用3D打印制作人體關節(jié)、骨骼等已不鮮見,但利用3D打印制作細微的血管組織并不多見。這項能夠定制個性化人體組織和器官的新技術正在成為醫(yī)療手術的新期待。
湖南大學生物學院教師譚志凱帶領學生研制的生物三維打印機以聚乳酸/聚己內酯為代表的生物高分子為原材料,并實現快速成型三維實體。該儀器可以快速制備以小口徑人工血管為代表的生物組織,也可以通過與患者CT和MRI掃描獲得的影像學數據融合,為臨床制備醫(yī)學分析模型。(據新華社)
湖南首個海外人士
外貿產業(yè)孵化基地入駐高橋商圈
君山銀針、醴陵瓷器、沙坪湘繡,這些原汁原味的湖南特產,將有望通過高橋大市場這個窗口,在“一帶一路”國家引起追捧熱購。近日,湖南首個海外人士外貿產業(yè)孵化平臺基地在高橋商圈成立,來自非洲、東歐、東南亞的13個國家客商代表通過該孵化平臺,在專業(yè)導購帶領下來到高橋大市場集中采購湖南特色商品的樣品,帶回所在國家拓展湖湘名品的海外市場。(據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