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
人物簡介:
王晉康 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世界華人科幻協(xié)會副會長。迄今已發(fā)表短篇小說87篇,代表作有:《生命之歌》《天火》《西奈噩夢》《七重外殼》《拉格朗日墳墓》《三色世界》《義犬》《豹》《解讀生命》《生死平衡》《養(yǎng)蜂人》《水星播種》《最后的愛情》《少年閃電俠》等。截至2014年,共獲得18次全國科幻銀河獎。2013年獲“大白鯨世界杯幻想兒童文學獎”的特等獎。此外還獲得過世界華人科幻大會星云獎2010、2012年的長篇小說獎,2011年度的最佳作家獎、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終身成就獎”等。
記者:“他用500萬字構筑中國科幻的新里程碑,他的一系列經(jīng)典作品既有史詩品格,又有現(xiàn)實擔當,更有超越時代的前瞻?!边@是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終身成就獎”當時給您的頒獎詞。那么您是否小時就喜歡看科幻小說?您認為對您影響最大的科幻作家或者科幻小說有哪些?未來,科學和自然怎樣才能夠更好地和諧共處呢?
王晉康:我在很多場合說過,不是從小就喜歡看什么科幻小說,只是到西安交大上大學后,看了很多科幻小說,因為看了太多太多,你要說現(xiàn)在哪個對我影響最深,真的不好說。
在我們那個時代,就是每個孩子都有非科學的觀點和信仰,比如說我也曾相信世界上有靈魂,也相信世界上有人擁有騰云駕霧的能力。這些糊涂觀點后來接觸科學以后很快就煙消云散了。
首先,科學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已經(jīng)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學可以讓我們坐飛船上到太空,讓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到七八十歲,讓我們有“千里眼順風耳”。記得我對科學第一次感到震撼,就是得知我們眼中七彩的顏色,原來只是因為電子波頻率不同,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想知道紅光,知道它的頻率是多少就行了,藍光、紫光也就這樣,當時心目中那種美好的信仰被裂解了,但實際上我們又了解到大自然深奧的、簡潔優(yōu)美的機理,這些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它足以能夠震撼一個少年的心靈。
其次,正像一枚硬幣永遠有正反兩面,科學也有局限,不要幻想隨著科學越來越先進,人類就可以對自然為所欲為。科學給人類帶來太多太多的恩惠,汽車、飛機、空調(diào)、抗生素、手機等等,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梢哉f每一個現(xiàn)代人,每一個毛孔都浸透著科學。但是科學也帶來了核彈、電腦病毒、生化武器等等。有人經(jīng)常說,科學是無罪的,就像拿刀子殺人,不能說是刀子的罪。但是科學往往會放大災難的程度,一架飛機的失事常常伴隨著幾百個冤魂。不妨看一看“911”事件,那是一件令人發(fā)指的獸行。但從戰(zhàn)略策劃的角度來看,它實在是一件“杰作”,因為恐怖分子都是處在文明的低層次,但是他們會利用高科技社會的教育系統(tǒng)去學習駕駛,然后駕駛高科技的飛機,去撞高科技的摩天大樓。當時一個報道說他們在美國學習駕駛技術的時候,甚至不學怎樣降落、怎樣起飛,只學怎樣駕駛。
最后,科學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普通人的直覺和理解能力。比如說時間會隨速度而變慢,空無一物的空間會因為質(zhì)量而扭曲,11維的世界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蜷曲的弦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什么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在人們觀察之后就會塌縮?另外對于宇宙的終極思考有時候也會悄悄地腐蝕我們的科學信仰。比如說科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解釋了大自然固有的,那種非常簡潔、優(yōu)美的機理,但是這個機理是怎么來的?是上帝規(guī)定的嗎?這些東西科學還沒有辦法回答。
記者:2016年春天,阿爾法狗以4:1大勝圍棋圣手李世石,也開啟了人工智能的春天。請您從科幻作家的視角來談談人機大戰(zhàn)。
王晉康:我今年已經(jīng)69歲了,在我20年前的作品《生命之歌》就描述過,機器圍棋選手戰(zhàn)勝人類選手,這個算不上預言,它只是一個敘述。因為在大多數(shù)科幻作家眼里,在圍棋領域,機器智能戰(zhàn)勝人類是早晚的事。阿爾法狗應用的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法,叫增強學習算法,也叫做無監(jiān)督深度學習方式。就是說,它從任意初始狀態(tài)開始可以與外部環(huán)境持續(xù)交互,不需要人類的監(jiān)督,通過不斷試錯和累積回報的途徑來學習,這一過程類似于生物進化。所以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現(xiàn)在計算機智能已經(jīng)開始走向生物進化了。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說過,一旦計算機智能發(fā)展到了可以自我復制、進化,那它就到了一個節(jié)點,那現(xiàn)在是不是到了這個節(jié)點呢?
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全面超越人類智能?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牽扯到更深層的問題,就是說你相信不相信上帝?相不相信所謂超自然力?超自然力就是超出人類理解能力的、不符合任何物理規(guī)律的、人類永遠不可能具有的,如果你相信這個的話,那你就相信去吧。但是如果你不相信上帝的超自然力,那么你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人工智能從哪里來的?歸根到底,它就是從最簡單的海水里面的一個原子團的自我復制逐漸發(fā)展來的,它就是屬于不同物質(zhì)復雜的進化,但最終進化超過那個程度以后,它一定能夠產(chǎn)生一個飛躍。既然如此,那么機器智能當然能夠達到人類智能的高度。
記者:我們這代人基本是看《十萬個為什么》長大的,我們是非常相信科學的。像牛頓、愛因斯坦這一類的科學巨匠,他們剛開始都是盡心研究科學,但到了晚年,他們都是投入到宗教當中。一個美國朋友曾跟我說過,無神論者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會更艱辛一些,您怎么看?
王晉康:我認為科學在某種程度上復活了宿命論??茖W最重要的就是對自我的懷疑,即使最經(jīng)典最偉大的定律,只要在理論上出現(xiàn)一個原來的理論解釋不了的事實,那就有上千個科學家爭先恐后地撲上去,力爭把原來的理論推下去。比如說2012年,歐洲科學家發(fā)現(xiàn)中微子超光速的現(xiàn)象,但是隨后否認了這個事實,非常典型的說明了科學本身擁有自我校正的力量。相比而言,哪種宗教允許這樣的懷疑,宗教就是你的信仰,它不允許懷疑,你不能追問。既然上帝是大能、仁慈的,為什么他剛開始就沒有創(chuàng)造美好的世界?當然,西方的宗教也在與時俱進,有一個開明的神學家,他說我們要承認《圣經(jīng)》的語言性,實際上就是說《圣經(jīng)》的東西只能當語言看,不要把它當成真的,這種態(tài)度我就很敬佩。很多科學家到最后信仰宗教主要基于兩方面:一方面就是確實信仰的宗教,人格化的神,相信有上帝,上帝有魔力,這是一種信仰;另外一種就是相信科學有很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必須靠宗教來滿足我們的精神需要,這是兩個概念,我覺得更多的應該是第二種,而不是第一種。
真的,無神論者活得是要困難一些。我在《生命之歌》中描寫過主人翁少年時代的感觸,那個感觸實際上是真真實實發(fā)生在我身上的,有天晚上突然意識到我是會死的,長大后會死的,等我死了以后,這個世界上還會存在,還有藍天白云還有綠樹紅花,但是這些東西我都看不到了,這些東西我沒法避免。我再努力都避免不了,所以那時候非常糾結,當然隨著年齡再大些,我現(xiàn)在都把它看開了,明知道每走一步,都向火葬場的煙囪走近一步,但是我們照舊快快樂樂地過好每一天,迎接每一天的太陽。
記者:我讀過您很多書,中學階段就開始一本接一本地讀,然后我比較好奇的是世界上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假如有的話,他們是否像人類一樣進行有性繁殖,想聽一下您的看法?
王晉康:可以說,宇宙中存在外星人這是一個大概率問題,我曾在一本小說中說,如果你在沙漠中沒有看到一根草,你可能相信這個沙漠里根本就沒有草;但是你只要看到一根草,就可以斷定這個沙漠里絕對會有草。既然說地球上有人類的話,宇宙那么大,為什么就不能有外星人呢?但外星人很可能跟咱們目前認為的完全不一樣,不要說形體不一樣,甚至形態(tài)都可能完全不同。他們可能是氣態(tài)的,也有可能是某種能量的集合。哪怕他們進化成了智慧生命,由于種種原因,外星人到達地球應該是小概率事件,我不敢說他們沒有到過地球,只能說現(xiàn)在從目前的種種跡象來說,現(xiàn)階段發(fā)現(xiàn)外星人的概率不是太大。
我個人認為在外星如果有生命的話也是有性繁殖,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有性繁殖容易產(chǎn)生遺傳變異。人類出現(xiàn)和發(fā)展實際上就是基于一種基因的遺傳變異,基于一種遺傳錯誤,因為有了遺傳錯誤,人類才能不斷變化,便于適應。如果環(huán)境永遠穩(wěn)定,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環(huán)境永遠穩(wěn)定,那么無性繁殖也是存在的。再就是,如果人類真正能夠有和諧的方法,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人為地選擇基因,那么生物多樣性就沒有用了,將來人類發(fā)展肯定就變成單性生物,但這也是非??膳碌氖?,很可怕。
記者:您對最近2017年在哈醫(yī)大要搞的換頭術怎么看?
王晉康:我得給自己做個廣告,看看我的《轉生的巨人》,恰好講的就是這個事情。話說日本有個首富,他為了不交遺產(chǎn)稅,他就把自己的大腦裝到一個兒童的身體里,這時候因為大腦是整個信息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說這個新人還具有原來的財產(chǎn)權,不用交遺產(chǎn)稅。我覺得目前醫(yī)學的發(fā)展應該是快到可以換頭的階段了,其實我也寫過一些換大腦的科幻文章。相比換大腦來說,換頭術就簡單多了,只要血管、神經(jīng)接對了,手術相對就容易多了,我相信換頭術的醫(yī)學應該是快到成功的時候了。
記者:你認為科幻作家是否需要承擔科學普及這一工作?科幻和科學二者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
王晉康:科幻界現(xiàn)在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科幻不承擔科普,也不承擔科學預言的功能??苹米骷移鋵嵕褪俏膶W作家,你讓科幻作家做這些事就是讓公雞下蛋,但是在作品中間稍微普及一些科學常識,做一點科學預言,這是可以做到的。我認為科學與科幻的關系最重要的就是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孩子對科學不生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種下對科學的愛,這種愛是一顆很小的種子,但是到某一天它們會長大。我在大學作報告,確實有學生跟我說過,就是因為他們看了我的科幻小說才去報生物、物理專業(yè),我說你千萬不要因為對科幻的喜愛影響自身未來的發(fā)展。但是如果真的在他心中種下對科學的愛的種子,總有一天會長成大樹。這就是科幻和科學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