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飛+肖化選+鐘素雯+姚潤偉
【摘要】 目的 探究持續(xù)顱內壓(ICP)監(jiān)測聯(lián)合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 5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A組(17例)、B組(16例)和C組(21例), 三組均給予相同的基礎治療, A組不予ICP檢測和 NHISS 量表評分;B組予以ICP監(jiān)測;C組采用ICP聯(lián)合 NIHSS 量表進行監(jiān)測。記錄各組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甘露醇用量、減量時間及手術介入時間。結果 三組GOS評分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甘露醇用量、甘露醇減量時間及手術介入時間[(750±125)g、(87.2±18.9)h、(17.3±4.1)h]均顯著低于A組[(1375±150)g、(132.1±23.7)h、(29.3±6.3)h]和B組[(1000±125)g、(113.1±20.4)h、(23.1±4.9)h](P<0.05)。結論 聯(lián)合顱內壓監(jiān)測技術和 NIHSS 量表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進行評估、診斷和治療有重要臨床指導作用。
【關鍵詞】 顱內壓;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高血壓腦出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68
研究顯示, 腦出血占所有卒中患者的五分之一。腦出血中最常見的病因是高血壓病, 為高血壓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 且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常因發(fā)病速度快、病情惡化快等導致其不能迅速得到有效的治療[1-3]。目前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方案是根據意識昏迷狀態(tài)、瞳孔變化及影像學改變等指標綜合指導確定, 因此臨床醫(yī)生的主觀性較強, 需要更好的客觀可量化明確指標, 對中小醫(yī)院提高治療效果有推動作用。病理診斷發(fā)現(xiàn), 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病理過程是ICP升高, 引起腦血流量減少[4-6]。因此, 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治療剛開始即進行ICP監(jiān)測, 動態(tài)觀察ICP變化, 可及時作出相應的治療手段[7-9]。NIHSS包含主要腦動脈病變出現(xiàn)的神經系統(tǒng)檢查項目, 同時該表簡單易用, 護士能夠很快掌握, 完全適用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療效的研究以及對預后的預測[10-12]。本研究將聯(lián)合ICP和 NIHSS 量表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病情進行個性化評估并通過評估研究具體的個性化治療, 包括患者術前、術后的病情判斷、手術術式的選擇以及術后指導治療的用藥用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5年4月本院住院的5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 其中男29例, 女25例, 年齡31~78歲, 平均年齡59.9歲?;颊咝酗B腦 CT 及臨床觀察進行確診, 血腫體積>20 ml, 入院時意識狀態(tài)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3~10分, 同時患者高血壓病史均>5年。排除標準:外傷引起的硬膜外或膜下血腫、腦血管畸形、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腫瘤卒中及腦干或小腦出血、凝血機制障礙以及心臟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分為A組(17例)、B組(16例)和C組(21例)。三組性別、年齡體重、GCS評分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1. 2 方法
1. 2. 1 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均給予相同的基礎治療: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給予以下相關措施, 包括止血或預防感染藥物運用、鈣離子拮抗劑治療、糾正水電解質酸堿紊亂以及酸堿的平衡、足夠能量攝入和營養(yǎng)神經治療、預防腎功能損害并發(fā)癥發(fā)作。
1. 2. 2 手術方法 主要包括小骨窗開顱腦內血腫清除、血腫腔細孔穿刺外引流術和側腦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手術。手術過程中, 嚴格按照神經外科手術學及無菌操作規(guī)范進行, 及時注意止血, 動作輕柔。
1. 2. 3 各組實施方案 A 組患者主要采用基礎治療, 同時密切注意患者出血量、血腫位置、瞳孔改變、動態(tài)顱腦 CT 監(jiān)測顱內病情的變化、以及監(jiān)測患者水電解質、腎功能的改變。根據GCS評分, >9分的患者, 給予甘露醇125 ml/次, 2~3次/d;GCS 6~9分患者, 給予甘露醇125 ml/次, 3~4次/d和呋塞米20~40 mg/次, 2~3次/d;GCS 3~6分, 給予甘露醇125 ml/次,
4次/d和呋塞米40 mg/次, 2~3次/d, 同時給予甘油果糖或鹽水等輔助脫水。血腫量>30 ml的患者應及時給予手術。一般治療過程中將患者收縮壓和平均動脈壓控制在<180 mm Hg
(1 mm Hg=0.133 kPa)及130 mm Hg。若血壓過低, 可采用多巴胺等藥物提升血壓。B、C組患者給予相同基礎治療, 經手術置入ICP監(jiān)測導管。術后監(jiān)測1周, 其中C組患者在入院時予以 NIHSS 量表評分, 術后每3天進行1次評分。持續(xù)監(jiān)測ICP變化, 根據顱內監(jiān)測數(shù)值變化, 判斷病情發(fā)展狀況, 適時調整治療方案(C 組同時要參考 NIHSS量表的評分)。ICP標準分為四級:正常(5~15 mm Hg);輕度增高(16~20 mm Hg);中度增高(21~40 mm Hg);重度增高(>40 mm Hg)?;颊唢B內壓>20 mm Hg時, 給予甘露醇125 ml/次, 3次/d, 若ICP仍>20 mm Hg, 給予患者呋塞米 20~40 mg 靜脈推注。同時復查頭顱CT, 根據CT提示血腫大小、中線移位程度和ICP變化趨勢決定是否手術。
1. 2. 4 隨訪 出院6個月后, 門診復診或電話隨訪。GOS評分同時結合實際生活, 對所有患者進行預后評價, GOS 評分:5分為良好, 4分為一般, 1~3分的患者歸納為很差(重殘、植物狀態(tài)及死亡)。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及one-way ANOVA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及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