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認為,像蝴蝶一樣在山間“無恃”飛舞是自由;陶淵明認為,“無案牘之勞形”,“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是自由;蔣勛認為,能隨時躺在草坪上讀詩是自由。古往今來,人們渴望自由,對自由的定義不盡相同。那么,自由到底是什么?
莊子向往自由,為何還著書立說,做一個漆園小吏養(yǎng)家糊口?陶淵明向往自由,為何還多次被人推薦出仕?蔣勛向往自由,為何還育人教書,不斷學習?所以說,自由不等于身體上的徹底放松,它只是一種“無所恃”的精神狀態(tài)?;蛘哒f,真正的自由并非要求人一定得脫離世俗,獨立于世外,自由的真諦體現(xiàn)在人的精神層面。它是莊子的“扶搖直上九萬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它是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它是蔣勛的更適合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的選擇,它是基于物質而又超于物質的精神追求。
責任決定自由。古人云:大隱隱于朝。就是說,真正的自由者是居于廟堂之上的,是身系百姓,肩負時代使命,卻又潔身自好,不為利祿所動。王安石主張變法,革新吏治,強國復興,他是自由的,因為他把個人意義與歷史使命交融在一起,終其一生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海瑞鐵面無私,嚴以律己,不畏強權,一心為民。他是自由的,因為他牢記為官的責任,救百姓于水火,助人民擺脫壓迫。反觀那些推脫責任,不愿擔、不敢擔責任,假意寄情山水的人,是真正得到了自由還是在自欺欺人,無病呻吟,迷失自我?
心態(tài)決定自由。人的自由,不外于形而內于心。只要有一個好心態(tài),就能從物質中超脫出來,不同于常人,使自我得到升華,從而獲得自由。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心態(tài)能影響我們幸福的指數(shù)和自由的程度。讀一本好書,放慢奔跑的腳步;泡一杯清茶,平靜浮躁的內心;看看窗外的風景,讓心靈在開闊的原野上自由馳騁;邀一兩個好友,談古論今,縱橫天下大勢、家國興亡。惟其如此,才能張弛有度,在責任的基礎上享受自由。
肩負責任,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它是美好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人向往的理想彼岸。讓我們領略自由的真諦,享受自由帶來的暢快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