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解題鑰匙】
一、考點梳理
近幾年高考傳記類閱讀加強了對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考查的內(nèi)容為:(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指的是善于結(jié)合文本中的人物描寫,包括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發(fā)現(xiàn)人物身上體現(xiàn)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對于傳記而言,多是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chǔ)上發(fā)掘傳主的精神追求,發(fā)掘這種追求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指的是探討以下具體內(nèi)容:(1)時代和社會背景。(2)作者的寫作動機。(3)文本的表達目的。(4)文本的表達方式。(5)文本提示的背景資料。(6)文本的對比資料和互視資料。(7)文本的隱含意義等等。對于傳記而言,既要知人論世,結(jié)合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解讀文本;又要關(guān)注歷史人物的當下意義,即對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應(yīng)從當下的價值觀念出發(fā),有所選擇,有所評判。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指的是探究中不能僅止于對文本的認同,不能因襲他人的成說,而要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并力求使自己提出的見解具有獨創(chuàng)性。此外,自己提出的見解,要能自圓其說,因此要進行有理有據(jù)的分析。
二、答題方法
對于傳記而言,探究時應(yīng)注意三點:其一,從文本內(nèi)容出發(fā),不可另起爐灶。其二,廣泛結(jié)合社會生活和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其三,確有自我見解。對文本特色的發(fā)掘要注意橫向比較,即拿同類文本的基本范式與此文本相比較,發(fā)現(xiàn)差異,品析高下。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吳大猷:
物理學界的“孔子”
□徐百柯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獲知自己得獎后,不約而同想到同一個人,并立刻提筆寫信給這個人——這項榮譽應(yīng)歸功于這個人。兩位獲獎?wù)呤谴竺ΧΦ睦钫篮蜅钫駥帯K麄兎窒砹?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們把榮譽獻給的那個人,是他們在西南聯(lián)大時的老師——吳大猷。盡管吳大猷在國際上聲名卓著,在國內(nèi)卻多少顯得有些落寞。
李政道在當天早上接到瑞典科學院的電話通知以后寫道:“大猷師尊鑒:科技界通知。楊振寧和我合得1957年物理學諾貝爾獎金……現(xiàn)在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時您的教導。假如在1946年您沒有給我這個機會,那就根本不可能有我今天的光榮。生政道?!睏钫駥幫瑯邮窃诮拥诫娫捴笾滦艆谴箝啵骸按箝鄮煟褐荡耸峙d奮,也是該深深自我反省的時候,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謝意,為了您在1942年曾引導我進入對稱原理與群論這個領(lǐng)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關(guān)于宇稱的工作,都直接或間接與15年前的那個春天,從您那里學到的概念有關(guān)。這是多年來我一直想要告訴您的情意,今天或許是最好的時刻。生振寧上。”
吳大猷的傳記作者丘宏義評價:“他在中國物理學界中的影響力之大,恐怕是獨一無二的?!?/p>
丘宏義把吳大猷比作述而不作的孔子,孔子的言論由弟子記錄而成《論語》,影響中國社會兩千余年,“吳大猷在這一點上和孔子一樣。通過他的學生們影響了中國的物理界”。吳大猷是第一位將現(xiàn)代物理學引入中國的人。楊振寧評價:“吳教授從美國得到博士學位后,自30年代中開始在北京大學教物理學,就是他把新的、革命性的‘量子力學帶到中國,要知當時中國學量子力學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吳教授在北平、后來在昆明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后來在中國物理學界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p>
除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吳大猷的學生還包括中國科學界的領(lǐng)導人物朱光亞、黃昆,以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的父親、臺灣中研院院士朱汝謹?shù)?。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獲得者、著名固體物理學家黃昆院士在西南聯(lián)大時是吳大猷的研究生。1994年,吳大猷通過楊振寧贈給他一本書,書的扉頁上,吳大猷親筆寫下一段話:“此袋內(nèi)乃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所授古典動力學課的講學筆記……該課中約有廿人,有研究生黃昆,四年級學生楊振寧、張守廉、李蔭遠、黃授書等人,對著這樣一群學生講古典物理中最完美的一部,是最愉快的一大事也?!?/p>
1941年的那個秋天,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吳大猷為了躲避空襲而遷居昆明市郊,為了維持生計而養(yǎng)豬,但他卻時常在課后,在西南聯(lián)大西北角的一扇小門外,在一條很長的輕便鐵路邊,和“這樣一群學生”討論物理學問題,一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安貧樂道,不改其志。黃昆說:“事隔整整半個世紀,他誨人不倦、樂于教書育人的欣喜心情仍溢于言表。在自傳中,吳大猷曾謙虛地說:“近年來,李、楊成就卓然,國人常提及二人為我學生,傳為美談。實則我不過適逢其會。在那時那地遇上他們而已。譬如兩粒鉆石,不管放在哪里,終還是鉆石。”
吳大猷生前一再強調(diào),知識分子最應(yīng)當具備的就是前人所說的“風骨”。他曾在九十壽誕時回憶,自己當年以一介書生勸諫蔣介石“總統(tǒng)”不要禁止留學政策,以及后來反對臺灣發(fā)展核武器。是他對臺灣最大的貢獻,“對得起這一代與下一代的年輕人”。
2000年,人們評價:“吳大猷的逝去,似乎象征一個全方位的知識分子時代的幽微。在追懷吳大猷之時,更寄望這一脈中國文人的香火不絕,后繼有人?!?005年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fā)表100周年,又是他逝世50周年,聯(lián)合國教料文組織宣布那年為國際物理年。在紀念愛因斯坦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的同時,國人似不應(yīng)忘記逝世5周年的另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和知識分子——吳大猷。
(選自《民國風度》,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
A.吳大猷雖是李政道和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時的老師,但他在國內(nèi)的聲名遠沒有這兩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學生響亮。
B.李政道和楊振寧給老師的信中寫道現(xiàn)在取得的成就大部分是源于在昆明時老師的教導,深情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C.吳大猷在國際上聲名卓著,在中國物理學界中的影響力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是第一位將現(xiàn)代物理學引入中國的人。
D.吳大猷培養(yǎng)的學生在中國物理學界都極具影響力,如李政道、楊振寧,中國科學界的領(lǐng)導人物朱光亞、黃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等。
E.“譬如兩粒鉆石,不管放在哪里,終還是鉆石”這句話充分表現(xiàn)了吳大猷對李政道和楊振寧的贊賞之情,同時也折射出了他身上謙虛的美德。
2.文章開頭為什么從李政道和楊振寧給老師吳大猷寫信寫起?請結(jié)合材料簡述原因。
答:
3.吳大猷具有怎樣的優(yōu)秀品質(zhì)?請結(jié)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
4.本文作者把吳大猷比作孔子,請結(jié)合材料,探究這樣比喻的理由。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