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遠
聊天交流,是需要很高的技巧的。
清代筆記小說《不下帶編》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朝嘉靖皇帝召太醫(yī)令徐偉診脈,徐偉進殿后匍匐膝行,見皇帝坐在小床上,龍衣拖到地上,便不敢繼續(xù)向前爬,奏道:“皇上龍衣在地上,臣不敢前。”嘉靖皇帝馬上拉了拉衣服,伸出手腕讓徐偉診脈。診脈畢,徐偉回到值班室?;实巯略t內閣重賞徐偉。徐偉見到詔書,惶懼失色,慶幸自己撿了一條命!
因為詔書是這么寫的:“偉適診脈,稱衣在地上,足見忠愛。地上人也,地下鬼也?!币簿褪钦f,如果徐偉剛才不是說“衣在地上”而是說“衣在地下”,那就等于罵嘉靖皇帝是“鬼”了。嘉靖皇帝可不是什么好侍候的主,多疑,嚴苛,又迷信,所以徐偉嚇出一身冷汗。
恰到好處地說話,難度太高,所以很多人選擇少說為妙。清朝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元老曹振鏞,用六個字概括了他畢生奉行的信條及官運亨通的訣竅:“多磕頭,少說話”,并以此教導其門生、后輩。他做官做得穩(wěn)若泰山,皇帝也滿意。他死時,道光帝還難過得哭了,說少了一個最懂自己的人。
但曹振鏞作為如此重臣,在《清史稿》中只有不到千字之傳——他確實沒啥可寫的事跡。“多磕頭,少說話”,以這種心態(tài)身居高位,個人確實沒啥風險,但國家的風險就大了。
與“多磕頭,少說話”的奴性與惰性相比,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千古流芳的范仲淹,則讓人肅然起敬。
范仲淹文武雙全,是大宋的棟梁之材。他“以天下為己任”,幾乎不考慮個人榮辱,每逢國家大事,總是慷慨直言,堅持講真話,得罪了不少人。他被時人視為不會說話的人,以至于很多人感覺沒法跟他聊天。他的仕途三起三落,都是因為愛說話、敢說話:先是因諫言太后還政,被貶;接著又在廢郭皇后上二次被貶;此后,上《百官圖》第三次被貶。后人筆記小說記載:范仲淹三次被貶,每貶一次,時人稱“光”一次,第一次稱為“極光”,第二次稱為“愈光”,第三次稱為“尤光”。
他固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別人不理解,朋友也擔心。有一次被貶后,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老范,你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你這樣下去,大伙兒還怎么能愉快地聊天呢?希望你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尋自己的逍遙去吧。范仲淹立即回了一首《靈烏賦》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會不會聊天,的確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