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軍
鄭勇是個血氣方剛的小伙子。三個月前的一天,他騎著電動車下班回家,過一個路口時,忽聽身后有一女子大喊:“抓住前面穿紅衣服的!”鄭勇往前看,果然前面有個穿紅衣服的男子騎著電動車飛快地逃竄。前幾天晚報曾報道過,本市出現(xiàn)駕車搶包賊。鄭勇心想,好啊,今天讓我碰上了!他一扭車把就追了過去。
穿過一條路,又拐過一個彎,眼看快追上紅衣男子了,鄭勇大聲喊道:“停下,停下!”男子置若罔聞繼續(xù)逃竄。鄭勇急了,抬腳朝那男子的電動車尾部踹了一腳。紅衣男子的電動車失控撞在了馬路牙子上,男子摔倒在地。
不久,女子追了上來,她一把扯住男子,說:“你跑不了了?!倍悄凶宇櫜坏锰弁矗蛄?10報警電話。
警察來了,鄭勇這才弄明白,原來女子姓李,男子姓于,他們在下班路上,發(fā)生了兩車碰擦的事故。之后,于先生認為李女士的車受損程度不大,愿意出一百元作為賠償。但李女士不同意,說要賠五百元。于先生一氣之下,賭氣騎車離去,李女士在后面邊追邊喊。路經此處的鄭勇以為是抓搶包賊,便追上去踹倒了于先生的車。
由于于先生逃跑在先,所以警方判定的結果是,于先生應負全部責任。
隨后,于先生被120救護車送到了醫(yī)院,經檢查,于先生身體多處骨折,住院89天,共花去醫(yī)療費16萬元。
于先生出院后思前想后,覺得自己這16萬出得冤,于是將李女士和鄭勇起訴到法院,認為李女士教唆不明真相的群眾追截,而鄭勇追上后,用腳踹其車尾,致使他從電動車上摔下受傷。他要求兩人賠償醫(yī)療費16萬元。
一審法院經審理后認為:于先生在事故未協(xié)商好就逃離現(xiàn)場,本身存在過錯。李女士作為受害人向路人求助,要求路人幫忙追趕的行為并無不當。而鄭勇作為過路群眾,在聽到呼救聲后,駕車追趕,其行為值得贊揚。鄭勇在追趕過程中抬腿踹于先生的電動車,是為了阻止于先生繼續(xù)逃跑,但采取的方法存在一定過錯。本案于先生存在較大過錯,應承擔主要責任;鄭勇有過錯,承擔次要賠償責任;李女士在該事故中無過錯,不承擔賠償責任。
最終,法院一審判鄭勇承擔30%的賠償責任,賠償于先生4.8萬元。
鄭勇很是委屈,找到了表兄丁律師。丁律師問清原由,認為表弟的行為是見義勇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存在錯誤,于是提出上訴,請求法院依法改判或發(fā)回重審。
中院二審后判決: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但實體處理不當,判決鄭勇承擔賠償責任不當。經研究決定,撤銷一審判決,鄭勇不承擔賠償責任。
律師點評:《撞車糾紛》故事涉及的一個法律問題是:見義勇為造成的損失應由誰來埋單。
根據(jù)我國法律,見義勇為是指非因法定職責或者約定義務,為保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的行為。因見義勇為是社會擔保的正義行為,故要求行為人承擔過錯責任,顯然違背情理和法理,一般情況下,只有在行為人借見義勇為之名而行損害之實時,才能追究行為人的主觀過錯。
故事中的于先生與李女士因交通事故發(fā)生糾紛,于先生逃離現(xiàn)場,李女士向路人求助,不明真相的鄭勇誤以為是竊賊逃跑而奮力追趕,最終造成于先生受傷?;谇榧敝校瑢︵嵱碌男袨榉绞胶土Χ炔灰诉^于苛求。從弘揚正氣、鼓勵見義勇為的角度分析,原判鄭勇承擔賠償責任確有不當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