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衣食住行是我們生理需求的一部分,是維持生命的需要;喜怒哀樂是我們心理功能的一部分,是維持情緒的需要。這些功能中任何一個功能過度、失調或異常,都會對我們的健康帶來不利和危險。我們有幸邀請到了主任醫(yī)師施慎遜教授為您解答情緒與健康的密切關系。
《科學生活》: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情緒,在遇到不同事情時,我們的情緒表現也大不相同;同時,不同的人對情緒的駕馭程度也不同,遇到一件同樣的事,不同的人表現出的情緒也大相徑庭。那么什么是情緒呢?它為何如此讓人捉摸不透?
施主任:根據心理學的定義,情緒又叫情感,是人(有機體)的內心體驗;相對來說,情感更高級一些,情緒表現得更為外在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情緒和情感兩詞往往混合使用。情緒,廣義上包括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及體驗,也就是內心體驗;狹義上是指人(有機體)在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刺激時,生物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暫時性的、較劇烈的態(tài)度及其體驗。
情緒有很多表現形態(tài),如愉快、悲哀、忿怒、恐懼、憂愁、贊嘆等不同形態(tài)。情緒和人的需要密切相關,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需要被滿足時,人的情緒就比較快樂;反之,就不快樂。舉個例子,就像小寶寶在肚子餓的時候,看到奶瓶就會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又如,現在大家都很喜歡看電視選秀節(jié)目,選手表演結束在等待評委老師的評判時,心情非常忐忑,當評委老師按響綠燈表示通過后,這時舞臺上的選手會表現得欣喜若狂;當評委老師讓他下次再來時,選手會頓時淚崩,這就表現出了情緒暫時性、較激烈的特點。
《科學生活》: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有的人特別容易激動,很難駕馭好自己的情緒,故人際關系比較緊張。那么情緒為什么會表現得如此激烈呢?
施主任:情緒是人及動物所固有的一種心理活動。當然,情緒對人來說更為重要,情緒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著主要部分,但是情緒是非常主觀性的,不太科學,不太客觀,也正因為如此,情緒的反應才會那么強烈。情緒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形式,它是由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人的主觀愿望)之間的關系所引起的喜、怒、悲、恐等感受,它是客觀與我們的需要之間所引申出來的心理活動。
我們男同胞喜歡看足球,看見自己喜愛的球隊沒踢進球就會感到十分懊喪,看見球進了,就會異常激動,欣喜若狂,這種霎時間的主觀體驗非常強烈。人的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大腦,大腦發(fā)育的是否完整,大腦工作狀態(tài)是否良好,將直接與我們的心理活動相關。為什么老年人的記憶會慢慢減退?就是其物質基礎——大腦——的神經元開始萎縮了,雖然大腦不同部位萎縮的進程不完全一致,有些區(qū)域萎縮得快一些,有些區(qū)域萎縮得慢一些,但大腦整體的功能活動減退了,所以,慢慢地,老年人的記憶、反應功能就下降了。
《科學生活》:外在情緒背后的生理基礎是什么?
施主任:情緒是心理活動,它一定有其生理基礎;情緒活動又通過生理活動表現,兩者互相影響。情緒活動體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如內臟機能的變化(消化、呼吸、循環(huán)、內分泌等器官的活動),腦電和皮膚電活動的變化。外部表情(如面部表情、聲色表情和身段表情等)的變化,比如,我們高興的時候有高興的眼神、高興的動作、高興的感受。我們知道,一個運動員跑步,能否跑得快除了肌肉、腿的長短外,有一個健康的心臟是跑步快的生理基礎,如果心臟有問題,就不可能跑得快。
情緒變化引起生理狀態(tài)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五臟六腑。情緒的變化會影響我們的肺臟——呼吸,當你激動、興奮的時候,呼吸會變得急促。當你不開心的時候會吃不下飯,沒有胃口。情緒還會影響到心血管系統(tǒng),當人總是處于很壓抑的時候,血壓就會升高。情緒還會影響到泌尿器官和內分泌變化,如發(fā)生尿
頻等。
《科學生活》:您前面提到情緒與需求的關系密切,人們總是希望有積極的情緒,不希望負面情緒影響自己,那么哪些情況可能帶來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存在的價值何在?
施主任:情緒主要受大腦的影響,大腦功能完整,情緒活動才能調節(jié)好,情緒活動就比較豐富。情緒活動的生理基礎是大腦。我們說,積極的情緒有利于健康,那么什么事情能帶給我們積極的情緒?
情緒與機體的需要密切聯系,那種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對象,會引起肯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如滿意、愉快、喜悅等),那種干擾與妨礙需要得到滿足的對象,會引起否定的、負面的情緒體驗(如不滿意、痛苦、憂愁、恐懼、忿怒等)。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些情緒。我們的生活中需要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情緒,缺一不可,這也是人類的本能。如果我們沒有恐懼,就不會逃跑、不會躲避危險,那么,安全性就沒有保障。情緒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必備的心理活動,并隨著人類生物進化不斷發(fā)展的,所以情緒的體驗、情緒的發(fā)生也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就像人的鼻子的進化一樣,長期生活在南方的人,高鼻子就慢慢變成矮鼻子了,鼻孔由小變大,因為南方的空氣需要鼻子加強循環(huán)以便呼吸到更多的氧氣;而到北方長期生活,鼻子就會慢慢變高,鼻孔要慢慢變小,因為北方很寒冷,冷空氣進入鼻孔以后需要呼吸道慢慢加溫,這樣才可以控制溫度,對身體更有益處,可見,生物的進化改變著我們的容貌。
《科學生活》: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每個人都繞不開人際關系,而情緒把控得不好的人往往其人際關系也不會好。那么,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該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施主任:情緒體驗與人的活動行為具有密切的聯系,它是有機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具有很強的社會特性。好的情緒可以協調人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有的人情緒控制得很好,社交場合左右逢源;有的人情緒控制得不好,社交場合總不順利,所以,現在有了社交焦慮癥、社交恐懼癥。
在人際交往中,情緒隨著人們的社會活動,而產生了很強的社會特性。比如一個部門開小組會,那么小組中每個人的情緒都要圍繞小組討論的專題,如果你不夠專注,分心了,就會無意中被大家淘汰了。臨床上有的患者來咨詢,說小組會議中,總是看著其他人在交流而他卻總跟不上節(jié)奏,插不上話,也找不出要說的話,無法加入到人家的話題中。這就是社會性沒有掌握好,所以和人家溝通的共性就沒有,和別人沒有共同語言。可見,情緒掌握得好可以協調人際關系,有利于社會交往,特別是在人與人交往日益密切的當今社會,很多事情都需要團隊合作,互相幫助,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同時,我們也需要別人和我們一起分享痛苦和快樂,這也是一種幸福。而情緒調整得好,可以促進社會交往和人際關系,這些又反過來對你的生活有幫助。
情緒在種族發(fā)生上具有明顯的生物學適應價值。我們有與生物需要想聯系的情緒體驗,我們有維持生命必需的條件,比如吃飯、睡覺,吃好睡好才能心情好。有些人對美食情有獨鐘,被稱之為吃貨,因為美食可以帶給他們好的感受,好的心情。吃飯、睡覺都是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而又與我們的情緒密切相關。
人既有與生物學需要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又有與社會文化相聯系的高級情感和社會情操。在體驗高級情感時也產生情緒,情緒影響著人的心理生活的各個方面,且貫穿整個人生。因此,我們人還有精神需要,有文化、社會的需要。所以才有高雅的書法、美術等藝術,這些社會、文化的需要使我們的情感、情緒得到一個更高的提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對精神的需求會有所改變,所以國家也在加強社會文化方面的建設,博物館、圖書館等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場所也越來越多了,這也反映出現在大家對社會、文化這方面的追求加強了,是為了得到情緒更進一步的滿足。
《科學生活》:人們常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情緒的養(yǎng)成也需要從小抓起,您覺得是這樣嗎?
施主任:在集體活動中,更會直接體驗到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要對他進行關注,看孩子是否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在參與了集體活動以后是不是在情緒上面得到一個好的培養(yǎng)、培訓。當孩子碰到不愉快,回到家中后家人是否對他進行關注。如果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不受家長、家人的關注,等到養(yǎng)成了不良的情緒習慣以后,等長大成人了再去糾正就比較慢、也比較難,這就是慢慢形成了一個性格特征,等到性格特征養(yǎng)成了,再改變就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