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無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評介
文/ 沙無垢
DOl編碼:10.3969/J.lSSN.1674-4187.2016.03.017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
朱蓉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一版
ISBN:9787509780282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15年11月第一版),是凝結著作者自2010年成功申報澳門文化局學術獎勵基金以來五年間心血的專著,其中結合其本人學習、工作經歷,從研究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宏觀層面切入,以英國愛丁堡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經典案例作為參照,對2005年7月15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qū),在后申遺時代的保護管理工作中作出了理論上的有益探索,并從方法論角度,對其保護管理實踐提出合理化建議。尤其是針對典型地段的個案研究,更是作者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具體體現,也是該專著亮點之所在。正是以這點出發(fā),該專著所建立的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框架,不僅具有基礎扎實、特色鮮明的個案典型意義,而且也對我國各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具有舉一反三的普遍價值。
國學大師季羨林指出:“在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上,文化交流有過幾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傳入,這一次傳入的起點在時間上是明末清初,在地域上就是澳門?!奔鞠壬@段簡述,言簡意賅地說明了澳門歷史城區(qū)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最主要的理由。該“澳門歷史城區(qū)(The Historic Center Macao)位于澳門半島中南部的舊城區(qū),是以歷史建筑為點、傳統(tǒng)街道為線、城市公共廣場為核心連接而成的一個歷史街區(qū),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輝映的歷史街區(qū),充分展現出4000多年來東西文化的共生與交融。其范圍包括: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圣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墻遺址、大炮臺、圣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包括東望洋燈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幢歷史建筑,以及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8處廣場空間?!保ㄒ浴栋拈T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第116-117頁)。而該專著作者著重選擇的研究區(qū)域是:亞婆井前地;反映澳門本土居民傳統(tǒng)生活狀況與市井文化的連接著新馬路、康公廟、康公廟夜市、十六浦、白鴿巢前地以及大三巴這一環(huán)線的未來旅游區(qū)域的十月初五日街。在分析研究了這兩個區(qū)域主要存在交通污染、步行困難、公共空間與街道景觀缺乏特色、設施缺乏及缺乏場所性等問題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環(huán)境優(yōu)化、歷史保護、城市交通、商業(yè)活力、文化旅游等因素。
據此,本書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地制定了以構建城市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為中心的歷史城區(qū)公共空間改善與更新的分步實施與規(guī)劃設計方案。雖然從量的方面講,該研究所涉范圍在整個歷史街區(qū)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誠如澳門特區(qū)文化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該專著《出版說明》中所說:“能積跬步而至千里,描繪出澳門文化的無限風光”。
同時,著者所在的設計科研團隊又把澳門歷史城區(qū)以外的氹仔益隆爆竹廠和路環(huán)舊城區(qū)荔枝碗船廠等工業(yè)遺產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它們作出的“解剖麻雀”式的典型案例分析,與澳門有關政府部門和高校進行合作,對澳門工業(yè)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對策,以期引發(fā)各界對于該研究領域的更多關注。其實,這種對于歷史城區(qū)內外的歷史建筑或工業(yè)遺產進行一體性保護或有機更新的做法,是十分值得提倡的。盡管它們誕生的時代背景、建筑形態(tài)、當時的使用功能等,可能有所不同或不盡相同,但它們處在同一城市或地域、文脈同根,經絡相通,都代表著各自歷史的記憶、鄉(xiāng)愁的年輪。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又是《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為我們提供的另一個具有普遍價值的新樣本。
對于我國多地多處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現狀,著者在《澳門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研究》第5頁有一段比較客觀的論述:“中國的申遺熱潮為世界遺產地發(fā)展帶來了許多新的經濟機遇與社會效益,但是我國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尚處于不斷的摸索中,面對轉型期市場經濟的沖擊和高度商業(yè)化的開發(fā),一些遺產地保護管理的負面影響和新問題也不斷出現,其中在保護、管理、研究方面產生的潛在危機更值得人們反思”。針對這種情況,著者不僅僅提出問題,還在解決之道上,為我們提供了諸如英國愛丁堡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實踐經驗等可供借鑒的經典范例;而著者對于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作出的研究,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內而外、由小及大,對我國一個地區(qū)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實踐具有普遍意義的樣本。這不僅僅是我個人對該專著的認識,相信這也可能是其它閱讀該專著的讀者所達成的一個共識。
無錫,是該專著作者的故鄉(xiāng),又是她現在工作的地方。該專著在第167頁提到:“2006年4月18日在無錫舉辦的首屆‘中國遺產保護論壇’通過了我國首部針對工業(yè)遺產保護的官方性文件《無錫建議》。同年,國家文物局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工業(yè)遺產保護的通知》”。無錫自1895年步入近代工業(yè)化社會的一個多世紀以來,留下了“百年工商城”十分豐富的工業(yè)遺產及其衍生的其他文化遺產,例如公花園、梅園、黿頭渚、蠡園和漁莊等著名近代園林。2014年,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無錫境內的“江南運河無錫城區(qū)段(含黃埠墩、西水墩)”和“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大運河的遺產段、點之一,所以對于《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的著者而言,也可以成為其以后在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的新課題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吾土吾鄉(xiāng)更具歷史文化之厚重,城市文脈更加有血有肉,這應該并不僅僅是我個人的一種期待吧。
S --Tthoen Reesvi efwro omf A ORetsheearrc hH oilnl sC oSneserrvviantiogn taon dP Moalnisaghe mthenet oJfa Mdaeca oo fW Tohrldis C uOltnureal Heritage
(責任編輯:姥海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