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仁國 張銀柱
《十七歲的單車》:影視作品中對農村與城市差異的符號化表達
熊仁國 張銀柱
《十七歲的單車》描寫了農村的男孩小貴到北京打工的故事。小貴的第一份工作是快遞公司的送貨員,公司發(fā)給他一輛單車。等他掙夠了600元,單車就屬于他了,小貴成為了新時代的駱駝祥子。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城市快遞公司對于農村打工者的面試。鏡頭中不斷出現一個個質樸單純的臉龐,觀眾無法看見面試者的臉,但是可以通過的他們的聲音,感覺到他們的冷漠和嫌棄。這些來城市打工的農村人對于城市是好奇的也是迷惑的,他們基本不了解什么是快遞,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只是單純的認為,城市比農村好,城里人比農村人好。他們帶著由心而生的難以抑制的熱情對上的卻是城市人的冷屁股。
影片中沒有直接地表現城市和農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其中出現了多種意象來暗指城市的生活以及城鄉(xiāng)之間的矛盾。最重要的,單車。電影的名字叫《十七歲的單車》,整個故事也圍繞城市展開,在影片中,單車絕非物理意義上的單車。
首先,它指代了一種生活方式。影片開頭,快遞公司給每一個農村來的打工者都發(fā)了一輛單車,從此他們從農村人變成了城市里的快遞員。對于打工者來說,單車是進入城市的標志和人生的轉折。在具體到小貴身上,小貴對于單車的愛惜程度高于其他人,他每天將車擦得發(fā)亮還在車上做記號。為了單車和會計爭吵,為了單車打架,因為丟了單車而失魂落魄。這里體現出,小貴想要融入城市的渴望尤為強烈。對于小貴來說,擁有單車就以為擁有在城市中生活的本錢。在單車丟失后,小貴想的不是去尋找一份別的工作,而是一定要留在快遞公司,甚至不惜跑遍北京城把自己的單車找回來。這也體現出小貴對于城市生活認知的偏差,其他的工作不能代表城市生活只有他的單車可以。后來,雜貨店的老板借給小貴一個破舊的單車,對于這個單車,小貴很不滿意。他已經適應了自己的單車,無法再駕馭這個單車。曾經的單車他精心對待,但是現在的單車它卻丟在路旁,寧愿自己跑著去送快遞。這里導演用小貴的單車來代表現在的城市的生活,用破舊的單車代表過去的農村的生活,小貴適應的不僅是單車還有城市中的生活。他想要學習城里人生活的習慣,例如刷牙、抽煙,他已經失去了重新作為一個農村人的能力,但可悲的是城市卻還沒有適應他。
其次,對于單車的態(tài)度反映出了社會的差異。與單車關系最緊密的兩個人是小貴和小堅。兩人都很喜歡單車,對于小貴來說單車是生活的依靠,但是對于小堅來說,單車是一個愛好也是一個面子。單車在小堅的生活圈中,暗示了一種能力一種氣概。擁有單車時,小堅自信地去追瀟瀟,瀟瀟也成了他的女朋友。可是單車沒有了,他仿佛沒有了資本,瀟瀟也被另一個車技很好的男孩追去了。小堅去找小貴要車,帶上兄弟把小貴一頓暴打,小貴死死抱著車,瘋狂的哀嚎。最后兩人商定,共用一輛車,一人騎一天。導演將兩人換車的這一部分鏡頭拍的十分唯美,整個畫面呈現出平靜友善的氣氛,與之前兩人的針鋒相對大有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勾勒了一幅城市人和農村人和諧相處的畫面,仿佛小貴已經和城里人交上朋友了,但是這幅畫面被其他男孩的暴行打破。小堅打了瀟瀟現任的男朋友,偏偏小堅在這時來交接車,男孩誤以為小貴是小堅的同伙,對他一頓暴打,之后還砸爛小堅的單車,任憑小堅苦苦哀求,男孩始終在對單車釋放著他的戾氣。單車一點點被砸碎,小堅的希望也一點點被砸碎,小堅在城里的生活也一點點被砸碎。在之前,小貴對于任何自己身體上的暴行都沒有反抗過,但是這一次他攻擊了男孩。他只是想救下單車,救下最后一絲生存的希望。小堅意識到自己再也追不回瀟瀟的時候,他放棄了單車。這也體現出兩人對于單車看法本質上的不同,雖然兩人都很喜歡車但是小堅重視的只是單車帶給生活的快感,但是小貴把單車當成生活的全部。導演通過兩人對單車這一意象的不同態(tài)度,折射出城里人和農村人生活的差異,哪怕是和最底層的城里人的差異。
17歲是一個符號,它指代的是所有青春、懵懂、心懷憧憬的年輕人。17歲的少年還無法準確認識城市和農村的差異,17歲的少年相信僅憑一輛單車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出身。17歲的夢想最單純、最強烈。導演著眼于17歲的少年符合農村人初次進城打工的年齡,也用17歲夢想的破碎反襯農村人融入城市的困難以及城市和農村之間差異的巨大。通過意象的符號設置來寄托情感比直接用語言表達情感更加生動具體。將抽象的東西具象化,使情感的表達更為深入,觀眾理解起來也更加容易。
電影《十七歲的單車》海報
《十七歲的單車》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說是傳神的,無論是農村來的小貴、偷穿衣服的保姆紅琴甚至雜貨店的老板,每一個人物都有自身的情感線索。人物之間的交集并不多,看似平行的線索實則反映了同一個關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矛盾的主題。
來城市打工的農村人對于城市中一切有骨子里的謙卑和羨慕。小貴這一形象將剛進城的17歲少年所擁有的愣頭愣腦、勤奮肯干、驚喜而又迷茫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影片中最具黑色幽默特征的情節(jié)在于,小貴去洗浴中心送快遞,莫名其妙地“被洗澡”。第一次過旋轉門的小貴,不知道怎么出來在門里轉了好幾圈。他只知道要找張先生,之后發(fā)生的一切完全超出他的認知。張先生是洗浴中心的經理,服務員卻誤以為是其中的男賓,所以小貴莫名其妙地“被服務”“被洗澡”。在被服務人員要錢的時候,他解釋不清這個誤會也付不起洗澡的費用,只能用最簡單的逃跑來解決問題。這一情節(jié)將農村人的木訥和無助準確地刻畫出來,他們完全按照城里人的指示做事情,以為服從命令就可以在城里生活,但是這毫無意義的服從只能引來城里人的嘲諷和嫌棄。雖然雜貨店老板羨慕小貴送快遞總是出入高檔場所,但實際上小貴從來沒有真正融入過。
影片中的一個俯視鏡頭頗有意味,小貴站在洗浴中心的大廳東張西望,他完全不知道張先生是誰,該去哪里找,周圍的一切都是新奇的。通過俯視鏡頭,感受出了小貴的渺小和大廳的氣勢磅礴,周圍形色匆匆的人們和小貴孤獨的佇立,這兩個地方的對比都凸顯了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異。
小貴的單車被偷了,他跑遍整個北京城也要找回來,這就是城里所說的“軸”?!拜S”是一種倔強和堅持的表現。小貴要找回的不僅是單車更重要的是他在城市生活的憑證。在這一部分,影片運用了長鏡頭,首先鏡頭面對的是北京寬闊的馬路上無數騎單車的人們,車輪快速的滾動,暗示小貴尋找單車的困難。其次,鏡頭中出現了許多騎單車拉貨的工人,他們瘦小的身軀拉著重重的貨,賣力地騎著。之后的畫面很有寓意,導演將鏡頭集中著其中一個拉貨人的身上,他推著車后邊拉著一個高高的柜子,后面還有兩人扶??墒侨齻€人都無法扶穩(wěn)柜子,柜子最終還是倒在地上。這一情節(jié)也暗示了,單車并不是生活在城市中的標準,又高又重的柜子代表的是農村人進城要承擔的壓力已經超過了他們的負荷。最后,鏡頭集中到了小貴身上,背景依然是穿梭的人們和車輛,小貴就在這巨大忙碌的城市中尋找著。整個鏡頭連貫順暢,一氣呵成,這一部分小貴的鏡頭都是中景全景,表現他個人在城市中的渺小和迷失。影片中多次運用這種手法,騎單車的時候也是將小貴放在茫茫的人群中,這種畫面呈現出一種壓抑感,縱然小貴騎得很努力速度很快,但是依然無法擺脫來自城市對于農村人的壓力。
雜貨店的老板和小貴一樣來自農村,他每天最大的愛好就是從墻上的小縫偷看城市里的女孩。他的偷看沒有窺私的意味,而是滿滿的羨慕。他向往城里人的生活,不明白城里人為什么成天都沒個笑臉??上涣私鈨H僅一墻之隔的城里的生活,他所想象的城里人的生活就是喝糖水、吃排骨面。雜貨店老板是一個中年男子,他和17歲的小貴不同,已經在城市里生活了很久,可是卻依然沒有真正了解城里人的生活。他每天期待著高跟鞋的聲音,因為那就是城里人來買東西了。雜貨店老板是長期寄居在城市的農村人的代表,他的生活體現出無論在城市中居住多少年,還是不能融入城市的生活。而他教育小貴的那一句“關鍵你不能讓人看出你是外地人”更體現出,農村人只能在城市中努力維持著自己虛偽的自尊。
紅琴是電影中戲份很少但是轉型最大的角色。紅琴就是被雜貨店老板天天窺探的“城里人”,但實際上她只是給城里人打工的小保姆。趁主人不在的時候,她常常偷偷換上主人的衣服和高跟鞋,偽裝成城里人。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她會1個小時就換一套衣服,因為對于她對于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只能在有限時間內貪婪地享有。紅琴的角色告訴觀眾,城里人和農村人在外表上其實沒有差別,穿上城里人的衣服和高跟鞋,她就是城里人。這樣的事實更顯得,農村與城市之間差異的悲哀。紅琴最后被主人發(fā)現了,她“城里人”的生活也瞬間結束了。
小貴、紅琴、雜貨店老板這三個形象的塑造,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農村人對于城里人的艷羨。他們努力工作,費盡心思偽裝都輸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城里人。在城里人面前,農村人仿佛天生就是自卑的,這不僅來自于來自城里人的歧視更來自于農村人自己心里。
《十七歲的單車》雖然是一部青春電影,但是整個電影卻彌漫著一股未老先衰的味道。在小貴的臉上很少能看到少年的青春和活力,更多的是為生活所迫的堅強和無奈。影片的人物選取十分有代表性,通過幾個人物的塑造表現了農民工的眾生相。進城幾乎是農村人與生俱來的渴望,從建國初期就有農民進城打工的熱潮,現在農民工也是中國最大數量的流動人口。這些農民工做著最臟最苦最累的工作,只是希望能在城市奮斗出一塊屬于自己的家。影片將農村人對城市的憧憬對城里人的羨慕表現得淋漓盡致。單車是影片中最重要的符號,它代表了城市生活,代表了城里人的身份認同,代表了農村人的夢想。影片圍繞單車展開,通過小貴獲得單車、丟失單車、找尋單車的過程,展現了農村人對于城市的向往、敬畏以及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巨大差異。
熊仁國,男,江西武寧人,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新媒體傳播方向研究;
張銀柱,男,內蒙古包頭人,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yè)碩士生,主要從事新媒體傳播方向研究。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農村環(huán)保維權集體行動中的社會化媒體使用研究》(2016SJB84000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指導項目《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 中對農傳播體系升級研究》(2014SJD111)以及2014年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省級指導項目項目《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大眾媒介對農信息傳播狀態(tài)調查研究》 (201410298079X)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