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水力坡度變化下的降雨—出流試驗研究

      2016-09-07 03:06:45岑鑫雨肖先煊蔡國軍楊術(shù)剛張家森黃宇彬
      水力發(fā)電 2016年5期
      關(guān)鍵詞:匯流坡度水力

      岑鑫雨,肖先煊,蔡國軍,楊術(shù)剛,張家森,王 欣,黃宇彬

      (1.成都理工大學(xué)環(huán)境與土木工程學(xué)院,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學(xué)國家級地質(zhì)工程實驗教學(xué)示范中心,四川成都610059)

      ?

      水力坡度變化下的降雨—出流試驗研究

      岑鑫雨1,2,肖先煊1,2,蔡國軍1,2,楊術(shù)剛1,2,張家森1,2,王欣1,2,黃宇彬1,2

      (1.成都理工大學(xué)環(huán)境與土木工程學(xué)院,四川成都610059;2.成都理工大學(xué)國家級地質(zhì)工程實驗教學(xué)示范中心,四川成都610059)

      為探討小流域出流對上游降雨的動態(tài)響應(yīng)特征,在室內(nèi)建立了潛水滲流地質(zhì)模型,并開展了一定降雨條件下,水力坡度逐漸增大及水力坡度逐漸減小的小流域降雨-出流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降雨條件不變,流域出流的峰值流量持續(xù)時間隨水力坡度增大而減小,流量變化段的持續(xù)時間隨水力坡度減小(增大)而增大(減小);流域出流流量峰值會在降雨結(jié)束之前出現(xiàn)。分析認為地下徑流的流域產(chǎn)、匯流模式對于降雨的響應(yīng)較地表徑流、壤中流與地下徑流綜合模式靈敏。研究為山前平原的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陸面水體與地下水的水文過程的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降雨;潛水;水力坡度;試驗

      0 引 言

      在山前沖積平原、洪積扇及盆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量充沛,便于人類居住和從事相關(guān)生產(chǎn)活動。隨著供水需求的增大、地表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現(xiàn)有的經(jīng)濟技術(shù)條件下,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越來越緊缺,故人們逐步將水源轉(zhuǎn)向儲量大、分布廣、污染相對較小的地下水。但在生產(chǎn)生活中對地下水運動、分布等規(guī)律不夠重視,導(dǎo)致因不合理開采利用地下水而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地質(zhì)問題層出不窮:地面沉降、地裂縫等時刻困擾著當?shù)鼐用竦纳a(chǎn)生活,所以充分認識地下水運動規(guī)律的任務(wù)更加緊迫。

      縱觀有關(guān)研究成果,張士鋒等[1]認為:在降雨歷時小于全面匯流時間和較小的降雨強度下,降雨歷時與滯時有強烈的非線性關(guān)系。葉守澤等[2]持有:在充分降雨條件下,洪峰流量、降雨強度呈線性關(guān)系,降雨強度與峰現(xiàn)時間成負線性關(guān)系的觀點。林三益等[3]指出:洪水過程受降雨過程和降雨量空間分布的影響靈敏,因此多呈現(xiàn)復(fù)峰過程,且漲落變化劇烈;即使是孤立單峰型洪水過程,其峰端也常在很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驟落又猛漲的雙峰或多峰,反映了與流域內(nèi)降雨特性的密切關(guān)系。沈冰等[4- 7]在水文學(xué)一書中指出:在地表徑流、壤中流與地下徑流混合的流域產(chǎn)匯流模式中,流量過程的起始時刻、洪峰、重心等出現(xiàn)的時間均滯后于降雨過程。謝永玉[8]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在控制地下水埋深的條件下,次降雨入滲補給系數(shù)隨地下水埋深的變化符合指數(shù)分布,在地下水位自由變動的條件下符合伽瑪分布。

      本試驗則重點探討潛水水力坡度變化下的降雨-出流效應(yīng)。以某山前沖洪積平原為地質(zhì)原型,在充分掌握該區(qū)域水文地質(zhì)資料的基礎(chǔ)上,在室內(nèi)建立地質(zhì)物理模型;并開展了一定降雨條件下,水力坡度逐漸增大及水力坡度逐漸減小的的小流域降雨-出流試驗研究;為山前平原的地下水資源評價及陸面水體與地下水的水文過程的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參考。

      1 試驗平臺

      1.1試驗?zāi)P?/p>

      以山前沖洪積平原為地質(zhì)原型,在充分認識沖洪積平原的基本地質(zhì)條件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相似原理,在室內(nèi)建立了潛水滲流地質(zhì)模型[9],以模擬不同水力坡度下降雨-出流的動態(tài)過程。模型尺寸為194 cm×44 cm×156 cm,主要由滲流模擬箱,給、排水溢流箱,供水箱,排水箱,測壓管組成。滲流模擬箱尺寸為151cm×30.5 cm×78 cm,箱內(nèi)裝有均質(zhì)石英砂,模型靠近給水溢流箱一側(cè)石英砂表面堆砌有卵石,面積約為600 cm2,厚度約為10 cm,以模擬沖洪積平原上游山區(qū)的地貌特征。

      1.2試驗參數(shù)及降雨條件

      石英砂0.1~1 mm,卵石20~50 mm;石英砂重度γ=27 kN/m3;石英砂毛細上升高度hc=14.6 cm;石英砂滲透系數(shù)K=0.0453[9]。測流方法及精度控制:排水箱外接水管出水口處配有500 mL量筒,連續(xù)測流,每30 s測定一次出流流量并記錄;若連續(xù)2次流量實測值相對誤差小于3%,即(|Qn-Qn-1|/Q)≤3%時,表明出流流量穩(wěn)定。本試驗主要研究潛水面水力坡度對降雨出流的影響,應(yīng)使模擬的降雨全部入滲,降雨強度的最大值等于降雨剛好能全部入滲而不致產(chǎn)生地表徑流的雨強值。在準備實驗時測得無降雨時流域中潛水的最小出流量為7.61 mL/s,故綜合降雨模擬裝置的參數(shù)及最大雨強值考慮,將降雨強度范圍控制在2.50~3.00 mL/s符合試驗的各項條件與要求;降雨模擬裝置:本試驗的降雨模擬裝置主要由均勻帶孔板(26 cm×24.5 cm)、給水溢流箱和水管組成,通過對給水溢流箱高度的調(diào)節(jié)控制均勻帶孔板中水位高程恒定,此時降雨強度恒定;降雨條件:在卵石上方20 cm處,以降雨模擬裝置模擬恒定雨強的大氣降雨,每次實驗總降雨量2 000 mL,降雨歷時700 s,平均雨強為2.86 mL/s。

      1.3試驗過程

      (1)水力坡度增大過程。第一次試驗,供水箱與排水箱中水位相對高程分別為57.5 cm與39 cm,此時潛水面的水力坡度為0.12。待測流穩(wěn)定后開始實驗,用量筒在排水箱外接水管處測流,實驗進行到10 min時,開始模擬降雨;45 min時,停止實驗。將排水溢流箱的高度降低3 cm,待其流量穩(wěn)定后重復(fù)第一次試驗過程。此后,排水溢流箱的高度依次降低3 cm,總計開展7次試驗,得到不同水力坡度下流量值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見圖1)。

      (2)水力坡度減小過程。上述試驗過程完成后,排水箱水位相對高程為24 cm,設(shè)定此高程為排水箱中水位上升的初始值。在此高程基礎(chǔ)上,以3 cm/次的高度依次提升排水箱中的水位,重復(fù)水力坡度增大時的試驗過程,直至排水箱水位高程提升至39 cm。試驗過程2結(jié)束后,得到7組不同水力坡度下流量值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2)。

      2 結(jié)果分析

      2.1流量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曲線

      水力坡度增大及減小過程的Q-t曲線見圖1~2。

      圖1 水力坡度增大過程Q-t曲線(圖中●表示起漲時刻,▲表示峰值時刻,■表示退漲時刻)

      圖2 水力坡度減小過程Q-t曲線(圖中●表示起漲時刻,▲表示峰值時刻,■表示退漲時刻)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下游出流量在上游產(chǎn)生降雨后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減小直至穩(wěn)定的整體趨勢,每一條Q-t曲線都能明顯的分為三個階段:降雨前與退漲點后的流量穩(wěn)定段、流量起漲段和流量退漲段,令流量起漲段時間為T1,流量退漲段時間為T2。由圖可知:流量值隨水力坡度i的增大而增大;水力坡度相等時,水力坡度增大過程中的流量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降雨前的穩(wěn)定流量與退漲后的流量相等;流量峰值點出現(xiàn)在降雨過程結(jié)束之前;在同一Q-t圖中,降雨后流量起漲的時間基本一致,T1與T2隨水力坡度i的增大而減??;對比圖1和圖2發(fā)現(xiàn),水力坡度減小(圖1)過程中的流量峰值點較水力坡度增大(圖2)過程中前移,在兩圖流量起漲點位置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可知當水力坡度相等時,水力坡度增大過程中的T1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

      2.2流量與水力坡度關(guān)系

      通過對水力坡度增大和減小兩個過程的對比分析,得出峰值流量、穩(wěn)定流量與水力坡度i的關(guān)系見表1。具體分析如下:

      表1流量與水力坡度的關(guān)系

      水力坡度減小水力坡度增大iQ1/mL·s-1Q2/mL·s-1Q2-Q1/mL·s-1iQ1/mL·s-1Q2/mL·s-1Q2-Q1/mL·s-10.127.618.000.390.128.058.670.520.148.749.270.530.149.179.800.630.169.8310.100.270.1610.2811.000.720.1810.9111.200.290.1811.2412.230.990.2011.8412.030.190.2012.2413.000.760.2212.7613.230.470.2213.0413.500.460.2413.7014.230.530.2413.9014.670.77

      (1) 流量隨水力坡度的變化分析。由表1可知:峰值流量與穩(wěn)定流量隨著水力坡度的增大(減小)而增大(減小);水力坡度相同時,水力坡度增大階段的流量以及峰值流量與穩(wěn)定流量的差值均明顯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階段。水力坡度每增大(減小)0.02,峰值流量增大(減小)0.67~1.27 mL/s,平均變化率為8.56%,穩(wěn)定流量增大(減小)0.80~1.13 mL/s,平均變化率為9.07%;水力坡度i增大過程中的穩(wěn)定流量較i減小過程增加0.21~0.45 mL/s,平均增加率為3.34%;水力坡度i增大過程中的峰值流量較i減小過程增加0.34~0.83 mL/s,平均增加率為5.72%;同一次試驗中,峰值流量較穩(wěn)定流量增大0.6~1.0 mL/s,平均增加率為5.67%;試驗時,通過調(diào)節(jié)穩(wěn)定流排水系統(tǒng)的高程來降低出流斷面的潛水位高程,在上游潛水位高程恒定的前提下,達到改變潛水水力坡度的目的。故在水力坡度增大的過程中,下游潛水位的高程是不斷下降的,當潛水位下降時,水壓力p減小,根據(jù)Terzaghi有效應(yīng)力公式[10]σ=σ′+p。式中,σ為多孔介質(zhì)總應(yīng)力;σ′為有效應(yīng)力;p為孔隙水壓力。當水壓力p減小時:地下水體積膨脹,從而釋放出一部分地下水;地下水對上覆巖土體浮力降低,為維持平衡,這部分力將轉(zhuǎn)嫁到多孔介質(zhì)固體骨架上,有效應(yīng)力σ′增大,壓縮多孔介質(zhì)(固體+空隙),結(jié)果使含水層空隙度n變小、介質(zhì)擠密、厚度變薄,擠壓孔隙釋放一部分地下水。釋放出的地下水垂向補給下部含水層,使得下部含水層在垂向水流的補給下,賦存更多的地下水,而這部分補給的水流同含水層中原始所含水量在水頭差與上游降雨入滲的地下徑流的驅(qū)動下,流出流域,導(dǎo)致流域出流量增加且流量值波動幅度較大。故當水力坡度相同時,水力坡度增大過程中的出流量以及峰值流量與穩(wěn)定流量的差值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

      (2)流量峰值點的動態(tài)分析。由圖1、2可知,流量峰值點都出現(xiàn)在降雨過程完成前。已知當降雨形成河川徑流時,流量過程的起始時刻、洪峰、重心等出現(xiàn)的時間均滯后于降雨過程[4- 7],在本試驗中,降雨全部入滲形成地下徑流,流量過程的峰值出現(xiàn)時間提前于降雨過程。將本試驗的流量過程與河川徑流的形成過程對比(見圖3),兩者都有明顯的產(chǎn)流與匯流過程。本試驗中產(chǎn)流過程就是模擬的大氣降雨在垂直方向上的入滲過程,而河川徑流的產(chǎn)流過程是大氣降雨到達地面后,經(jīng)過植物截留、填洼及地面蓄水、土壤蓄水、地下水蓄存和深層地下水的儲存,從而形成地面徑流、壤中流和地下徑流的過程[4]。本試驗的匯流過程是入滲至石英砂的降雨,在潛水水力坡度的作用下,橫向運移至儀器出流斷面的過程,由于本試驗的介質(zhì)是均質(zhì)石英砂,在試驗儀器中只存在著潛水含水層,故在地下水的匯流過程中只存在著地下徑流這一種匯流模式;在河川匯流中,匯流過程分為坡地匯流和河網(wǎng)匯流,其中在河網(wǎng)匯流過程中,形成了地表徑流、壤中流、淺層地下徑流與深層地下徑流,匯流模式較本試驗復(fù)雜。此外,由于本試驗中降雨全部入滲形成淺層地下徑流,且只有單一的地下徑流匯流模式,流量過程曲線中的流量峰值點都出現(xiàn)在降雨過程完成前,說明在降雨結(jié)束前,流域下游出口流量已達到峰值;在河川徑流降雨—出流示意圖中,流量過程的起始時刻、洪峰、重心等出現(xiàn)的時間均滯后于降雨過程,這是由于坡面漫流、壤中流和地下徑流匯集到出口斷面所需時間不同,因而在圖3中,各類徑流終止時間不同,且直接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所形成的徑流最先終止,然后依次是地表徑流、壤中流、淺層地下徑流,最后是深層地下徑流[4]。

      圖3 河川徑流一次降雨徑流過程示意 [4]

      2.3流量漲、退時間與水力坡度關(guān)系

      通過對圖1、圖2流量變化過程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降雨開始到峰值出現(xiàn)的時間段T1、達到峰值流量至流量穩(wěn)定的時間段T2與水力坡度i的關(guān)系(見表2)。

      表2T1、T2與水力坡度i的關(guān)系

      i增大i減小iT1/minT2/miniT1/minT2/min0.1210.012.50.127.511.50.149.012.00.146.511.50.168.511.00.165.511.50.188.010.50.185.010.50.208.08.50.205.09.50.227.57.50.225.09.00.247.07.50.244.58.0

      (1)T流量非穩(wěn)定段時間隨水力坡度變化規(guī)律。T=T1+T2,T均隨水力坡度i的增大而減小。根據(jù)達西定律Q=KA(H1-H2)/L=KAi。式中,Q為滲透流量;A為過水斷面面積;H1、H2分別為上、下游過水斷面的水頭;L為上下游過水斷面間距離;K為滲透系數(shù)。本試驗中,滲透系數(shù)K恒定,過水斷面面積變化很小故視為不變,可知水力坡度i增大時,根據(jù)達西定律計算所得的滲透流量Q也增大。由于本試驗降水量恒定,故當出流流量增大時,總降水量出流所需時間減短,故在水力坡度增大與減小兩個過程中,都呈現(xiàn)出T隨水力坡度i的增大而減小的規(guī)律。

      (2)水力坡度相同時T1與T2分析。由表2所示,當水力坡度相同時,T2大于T1,流量退漲段用時較流量增加段長。在流域產(chǎn)流中,地下徑流的形成有4個前提條件:要有界面,即包氣帶的下界面,實際上就是潛水面;要有供水fc,且fc強度大于下層下滲強度fB;界面上產(chǎn)生積水,形成臨時飽和帶(相對起始潛水面而言);具備一定的坡度[11]??芍斀邓聺B至潛水面時,形成了一個高于原始潛水面的臨時飽和帶,降雨結(jié)束(即入滲水量減少)后,臨時飽和帶中的水釋放,飽和帶隨之消失。故在流量增加的過程中,臨時飽和帶起到了給出水量的作用,而在流量減少的過程中,飽和帶由于降雨入滲結(jié)束而消失,造成水力坡度相同時,T2大于T1(見圖4)。

      圖4

      由圖4可知,水力坡度增大T1-i曲線整體位于水力坡度減小階段之上,說明在水力坡度增大過程中T1整體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造成此現(xiàn)象的原因也可用上述Terzaghi有效應(yīng)力公式解釋。即,由于水壓力p的減小,含水層中釋放出了更多的水量,故當水力坡度(圖4中橫坐標)相同時,水力坡度增大過程的T1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同時也可從圖4中得出,無論水力坡度處在增大或減小的過程,曲線的斜率基本一致,則T1隨i變化時的變化率是大致相同的。

      由圖4可知,T2-i兩條曲線的相交點為(0.18,10.5),當水力坡度小于0.18時,水力坡度增大過程的T2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反之,當水力坡度大于0.18時,水力坡度增大過程的T2小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水力坡度增大過程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說明在水力坡度增大過程中,T2隨i變化時的變化率大于水力坡度減小過程。即水力坡度的增大對地下徑流流量退漲時間的影響大于水力坡度的減小對其的影響。當降雨在季節(jié)上分配不均,存在著明顯的豐水期與枯水期時,豐水期時降雨豐沛,地下潛水位抬升;枯水期時降雨量少,地下潛水位下降,分別對應(yīng)了本試驗中的水力坡度減小過程與水力坡度增大過程。因此,在實際的生產(chǎn)生活中預(yù)測一次降水形成的河川徑流流量退漲過程對地下徑流進行分析時,應(yīng)考慮該區(qū)域當時地下潛水面所處的變化階段對流量出流的影響。

      3 結(jié) 論

      (1)根據(jù)Terzaghi有效應(yīng)力原理,水壓力的減小導(dǎo)致含水層水量的釋放,i相同時:增加過程的穩(wěn)定流量與峰值流量均大于i減小過程,增加率分別為3.34%與5.72%;且i增大過程的T1大于i減小過程,將T1理解為地下徑流峰值流量與降雨的滯時,則可得當降雨完全入滲時,除流域面積、介質(zhì)類型等影響因素外,潛水的初始水力坡度也是影響降雨出流滯時的因素之一。

      (2)降雨全部入滲時,流量過程的峰值出現(xiàn)時間提前于降雨過程??赏浦?,只有地下徑流的流域產(chǎn)、匯流模式對于降雨的響應(yīng)較地表徑流、壤中流與地下徑流綜合模式更加靈敏。

      (3)根據(jù)達西定律,滲透系數(shù)K與過水斷面面積A恒定時,流量Q隨水力坡度i的增大而線性增大,而流域降水量一定,則流量非穩(wěn)定段時間T隨水力坡度i的增大而減小。

      (4)由于降雨入滲形成高于潛水面的臨時飽和帶,當i相同時,T2大于T1,流量退漲段用時較流量增加段長。

      (5)i的增大對地下徑流流量退漲時間T2的影響大于i的減小對其的影響,故預(yù)測一次降水形成的河川徑流流量退漲過程,對地下徑流進行分析時應(yīng)考慮該區(qū)域當時地下潛水面所處的變化階段對流量出流的影響。

      [1]張士鋒, 劉昌明, 夏軍, 等. 降雨徑流過程驅(qū)動因子的室內(nèi)模擬實驗研究[J]. 中國科學(xué): D輯地球科學(xué), 2004, 34(3): 280- 289.

      [2]葉守澤, 陳繩甲. 由暴雨推求洪水的非線性處理方法[J]. 武漢水利電力學(xué)院學(xué)報, 1978(1): 25- 40.

      [3]林三益, 易立群. 四川省山區(qū)河流降雨洪水特性及防治對策[J]. 四川水利發(fā)電, 1998, 17(2): 8- 15.

      [4]沈冰, 黃紅虎, 薛焱森. 水文學(xué)原理[M].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8.

      [5]WOOLHISER D A, LIGGETT I A, Unsteady one-dimensional flow over a plane-the rising hydrograph[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67, 3(3): 753- 771.

      [6]EAGLESON P S. Dynamic hydrology[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0.

      [7]PINDER G F, GRAY W 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hydrology[M]. New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77.

      [8]謝永玉. 淮北平原降雨入滲補給系數(shù)隨地下水埋深變化特征[J]. 地下水, 2012, 34(1): 10- 11.

      [9]肖先煊, 許模, 蔡國軍, 等. 基于潛水滲流模型的地下水實際流速[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3, 32(4): 11- 14.

      [10]薛禹群, 吳吉春. 地下水動力學(xué)[M]. 北京: 地質(zhì)出版社, 2010.

      [11]于維忠. 論流域產(chǎn)流[J]. 水利學(xué)報, 1985, 2(2): 1- 11.

      (責(zé)任編輯陳萍)

      Experimental Study on Rainfall and Discharge under the Change of Hydraulic Gradient

      CEN Xinyu1,2, XIAO Xianxuan1,2, CAI Guojun1,2, YANG Shugang1,2, ZHANG Jiasen1,2, WANG Xin1,2, HUANG Yubin1,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Sichuan, China;2. National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Sichuan,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to the rainfall in upper reaches of small watershed, a indoor geological model of water flow is established, an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f rainfall-flow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gradual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of hydraulic gradient and the condition of certain rainfall are conducted respectivel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a) when the rainfall condition is constant, the duration of peak flow of drainage basin will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hydraulic gradient, and the duration of flow rate variation will correspondingly decrease or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hydraulic gradient; and (b) the peak discharge of basin will appear before the end of rain. The analyses believe the flow pattern of underground runoff of river basin responses more sensitive to the rainfall than the patterns of surface runoff and integrated interflow and underground runof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data reference for ground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hydrological process research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of piedmont plain.

      rainfall; phreatic water; hydraulic gradient; experiment

      2015- 06- 16

      國家重點實驗室人才培養(yǎng)項目(SKLGP2014Z014);四川省教育廳基金項目(11ZB038)以及成都理工大學(xué)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yǎng)計劃

      岑鑫雨(1994—),女,四川樂山人,從事地下水科學(xué)與工程專業(yè)學(xué)習(xí)研究.

      TV121.1

      A

      0559- 9342(2016)05- 0007- 05

      猜你喜歡
      匯流坡度水力
      水力全開
      關(guān)于公路超高漸變段合成坡度解析與應(yīng)用
      流域匯流計算方法在風(fēng)峪沙河段的應(yīng)用探討
      球墨鑄鐵管的水力計算
      基于圖像處理的定位器坡度計算
      電氣化鐵道(2016年4期)2016-04-16 05:59:46
      基于ARM CortexM0的智能光伏匯流采集裝置設(shè)計及應(yīng)用
      一種球載雷達匯流環(huán)設(shè)計
      雷達與對抗(2015年3期)2015-12-09 02:39:00
      水力噴射壓裂中環(huán)空水力封隔全尺寸實驗
      坡度在巖石風(fēng)化層解譯中的應(yīng)用
      河北遙感(2015年2期)2015-07-18 11:11:14
      CT和MR對人上脛腓關(guān)節(jié)面坡度的比較研究
      绿春县| 福贡县| 武陟县| 崇左市| 昆山市| 青冈县| 常宁市| 凤阳县| 田阳县| 宝鸡市| 玉龙| 岫岩| 伊宁市| 南涧| 临安市| 夹江县| 南昌市| 鸡东县| 五台县| 清远市| 砚山县| 晋宁县| 杨浦区| 富锦市| 黄浦区| 托里县| 弋阳县| 梨树县| 黑龙江省| 农安县| 察隅县| 隆回县| 商水县| 浮山县| 安庆市| 玛纳斯县| 虎林市| 陆河县| 德化县| 永靖县|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