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景平 劉彩云(甘肅省養(yǎng)蜂研究所,天水 741022)
晶態(tài)蜂蜜的成因分析與快速結晶加工技術的研究
席景平 劉彩云
(甘肅省養(yǎng)蜂研究所,天水 741022)
本文通過對蜂蜜快速結晶因素的分析,總結出蜂蜜結晶與所含的葡萄糖結晶核的數量、環(huán)境溫度的高低、含水量多少、蜜源花種的不同有著某種密切對應的關系。通過試驗研究證實:液相蜂蜜通過改變蜂蜜加工工藝、利用人工干預蜂蜜物理變化的方法,加入一定量和一定比例大小顆粒的研磨結晶蜂蜜,通過工藝改進、控制存貯環(huán)境的方式,使其結晶形態(tài)呈現一致性,達到快速結晶的目的。
主題詞:蜂蜜;結晶;分析;加工;研究
在自然結晶的蜂蜜中分成兩個相:晶相和液相。晶相蜜含水量低于12%,液相蜜含水量超過19%,液相蜜中容易繁殖酵母而使蜂蜜發(fā)酵變質。用人工的方法使蜂蜜完全結晶,可使蜂蜜中水分均勻分布,有利于貯存、運輸,并保持蜜的天然香味。其加工工藝大致分三個步驟:①將預先加工的晶相蜂蜜制成細小、奶油狀;②將待加工的蜂蜜加熱到66℃使其全部溶化,過濾除去蠟屑和其他有形雜質。加熱時要不斷攪拌,切忌過熱和混入氣泡。然后將其迅速冷卻到24℃;③在此溫度下迅速加入10%的晶相蜜,充分混合,貯存于14℃的室內,直至完全結晶為止。結晶蜂蜜是純正蜂蜜自然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
隨著人們消費層次的多樣化,晶態(tài)蜂蜜因其便于攜帶而消費呈上升態(tài)勢。因此,如何利用蜂蜜的物理變化屬性,研制出晶態(tài)一致、視覺美觀、攜帶方便的晶態(tài)蜂蜜產品,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研究解決蜂蜜快速結晶技術具有重要的商業(yè)意義。
1.1結晶原理
蜂蜜結晶是由于葡萄糖的不穩(wěn)定性,過飽和葡萄糖液使葡萄糖析出,產生結晶。蜂蜜結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蜂蜜結晶與溫度和水分以及花粉顆粒和灰分有一定關系,更主要的是與自身的結晶核密切相關。如果溫度高了,水分大了,葡萄糖的稀釋度大了,蜂蜜中的葡萄糖就析出,蜂蜜就延緩結晶;如果蜂蜜中花粉顆粒和灰分少,造成葡萄糖析出的著附點減少,蜂蜜也能延緩結晶;如果蜂蜜自身的結晶核少,蜂蜜自然就延緩結晶。純凈的洋槐蜂蜜和棗花蜂蜜一般是不會結晶的,油菜蜜、椴樹蜜和荊花蜜很容易結晶。蜂蜜的結晶,實質上是葡萄糖從蜂蜜中析出被分離的一種現象和過程。從分子論觀點分析,蜂蜜中所含葡萄糖分子本來是不規(guī)則運動的,但在一定溫度下,蜂蜜中所含葡萄糖超過了一定的溶解度,成為過飽和溶液時,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在蜂蜜中開始有規(guī)則的運動排列起來,形成一個微小的結晶核,更多的葡萄糖分子圍繞它有規(guī)則地排列在周圍,逐漸形成了較大的晶核,從蜂蜜中析出來,從而產生了蜂蜜的結晶。
1.2蜂蜜晶體制作技術
蜂蜜結晶的快慢與所含葡萄糖結晶核的數量、環(huán)境溫度的高低、含水量的多少和蜜源花種的不同有著密切對應線型關系。通常情況下,結晶核的數量越多,結晶的速度就越快。
蜂蜜在常溫常壓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狀態(tài),即液態(tài)、半晶態(tài)和晶態(tài)。一般情況下,蜂場剛分離出來的蜂蜜都是液態(tài)的,流動性良好,經過放置一段時間后,可能形成結晶。蜂蜜結晶由于結晶核大小不同,可分為大粒結晶、小粒結晶和均質結晶。結晶顆粒直徑大于0.5μm為大粒結晶,小于0.5 μm為小粒結晶,結晶粒微小近乎均質的,稱為均質結晶或油脂狀結晶。
1.3結晶蜂蜜生產工藝流程
原蜜→粗濾→預熱、融蜜→精濾→真空濃縮、滅菌→濃縮蜜→加結晶蜜、攪拌→裝桶→自然降溫→冷庫結晶。
1.4儀器設備
預熱缸、攪拌缸JBG-300、過濾器、真空濃縮設備NTX300、研磨機YM2000、攪拌器、不銹鋼桶、冷庫。1.5結晶蜂蜜生產工藝
1.5.1原蜜:按不同花種、不同等級的蜂蜜分選。
1.5.2除雜:通過粗濾網,除去原蜜中的死蜂、幼蟲、蠟屑等雜質。
1.5.3融蜜:在融蜜缸中用帶有攪拌器的夾層鍋水浴加熱,溫度控制在40~55℃,時間不超過30 min,使蜂蜜均勻受熱。
1.5.4粗濾:根據不同情況,雙聯過濾器中采用加壓過濾、澄清等步驟除去雜質和氣泡,防止蜂蠟融入蜂蜜。
1.5.5精濾:升高溫度至44~55℃,降解蜂蜜粘稠度,進一步分離出細小雜質和結晶核,控制蜂蜜芳香味散失。
1.5.6真空濃縮、滅菌:將蜂蜜通過管道吸入真空濃縮泵中濃縮,蜜溫控制在66℃左右半小時,同時進行滅菌處理,并通過光電折射儀監(jiān)控,使蜂蜜波美度達到41.5~42.5。
1.5.7液體結晶蜂蜜:將選用的合格結晶蜂蜜,用自制攪拌器制成液態(tài)蜂蜜,調研磨機刻度為0.5,倒入研磨2次,使其達到過120目篩的顆粒要求。
1.5.8加結晶蜜、攪拌:夾層鍋水浴中加入冷水,使蜂蜜溫度下降至35℃以下,通過雙聯過濾器,吸入經處理過的液體結晶蜂蜜,比例為5∶1,在真空狀態(tài)下翻動攪拌均勻,并使蜜溫快速下降至24℃左右。
1.5.9裝桶:將濃縮泵內混合好的蜂蜜盛入經滅菌處理的不銹鋼蜂蜜桶。
1.5.10自然降溫:將盛有蜂蜜的不銹鋼蜂蜜桶,放置在符合食品衛(wèi)生條件的環(huán)境,靜置8~12小時,蜂蜜溫度自然下降至15~20℃之間。
1.5.11冷庫結晶:調節(jié)冷庫溫度至12~14℃之間,放置48~72小時,達到蜂蜜完全結晶狀態(tài)即可。
選取洋槐、葵花、山花、油菜四種加工蜂蜜各500 g,同種蜜取兩個批次,分別做不同溫度、加入不同量合格結晶液態(tài)蜜;相同溫度、加入不同量合格結晶液態(tài)蜜;相同溫度、加入相同量合格結晶液態(tài)蜜等不同方案篩選試驗,觀察確定結晶最佳溫度、結晶液態(tài)蜂蜜最佳比例、達到要求快速結晶蜂蜜的最佳時間。每隔1小時觀察形態(tài)變化,直至達到人工可控的理想結晶狀態(tài)。
2.1不同溫度條件下,加入15%等量液體結晶蜜試驗效果(見表2)
試驗證明,加入同等液體結晶蜂蜜,攪拌混合,放置于4℃、12℃、20℃三種溫度環(huán)境下,達到全部結晶狀態(tài)的最佳溫度是12(±4)℃。
2.2在12℃同等溫度條件下,加入不同比例液體結晶蜜試驗效果(見表3)
試驗結果表明:同等溫度條件下,加入液體結晶蜜量越多,結晶速度越快。由于結晶處理工藝比較繁雜,時間長,需要合理的添加量。在一定條件下,液體結晶蜜中結晶體達到飽和后,添加量對結晶時間影響減少。
2.3同等溫度條件下,加入相同比例液體結晶蜜試驗效果(見表4)
溫度、加入液體結晶蜜同等條件下,不同批次的產品,實驗過程中達到完全結晶的時間不相同。分析認為,加工工藝、包裝材料的不一致也會影響蜂蜜結晶時間。
2.4不同溫度影響下蜂蜜形態(tài)試驗(見表5)
表1 實驗蜂蜜主要成分表及結晶形態(tài)
表2 不同溫度對蜂蜜結晶影響試驗
表3 液體結晶對蜂蜜結晶影響試驗
表4 兩批次蜂蜜溫度比例結晶影響試驗
2.5不同比例液態(tài)結晶蜂蜜影響下蜂蜜形態(tài)試驗(見表6)
液體結晶蜜研磨后,蜂蜜物理形態(tài)呈膏狀流體態(tài),試驗對比證明,顆粒直徑小于0.5 μm小粒結晶,加入成品蜜攪拌混合,裝瓶灌裝,完全結晶后顆粒很小,呈細狀結晶或油脂狀結晶。
3.1蜂蜜的成分對結晶的影響
蜂蜜的成分主要包括水分、單糖、維生素、酶類。單糖占大部分,其中葡萄糖26~43%,果糖32~46%,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是引起蜂蜜結晶的主要因素。蜂蜜結晶是葡萄糖圍繞結晶核形成顆粒,并在顆粒周圍包上一層果糖、蔗糖或糊精的膜,逐漸聚結擴展,而使整個容器中的蜂蜜部分或全部形成松散的固態(tài)狀,即蜂蜜結晶。因此,蜂蜜結晶是一種正常現象,對其營養(yǎng)成分和應用價值毫無影響,也不影響食用。
3.2溫度對蜂蜜結晶的影響
表5 溫度影響下蜂蜜形態(tài)試驗
表6 液態(tài)結晶蜂蜜影響下蜂蜜形態(tài)試驗
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蜂蜜在13~14℃時最容易結晶,若低于此溫度時,結晶反而遲緩。若高于此溫度,蜂蜜的粘滯度降低了,但葡萄糖的溶解度卻提高了,從而減少了溶液的過飽和程度,也使結晶變慢,甚至使結晶融化。
3.3蜂蜜結晶形態(tài)
蜂蜜結晶的形態(tài)有油脂狀、細粒狀、粗粒狀之分。若結晶核的數量多且密集,在形成結晶的過程中很快形成油脂狀;若結晶核稍少,結晶又快,就形成細粒狀;如若結晶核數量少,結晶又慢,就能形成粗粒狀或塊狀結晶。
3.4加快蜂蜜結晶的因素
結晶蜂蜜,根據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可以用生產工藝控制制作柔軟細膩白色結晶蜂蜜和硬顆粒結晶蜂蜜,結晶蜂蜜吃起來口感更好,也方便,東北的椴樹蜜,西北的葵花蜜,西南的油菜花蜜現在正盛行結晶蜜,廣泛被認可,生產結晶蜜,也必須除去泡沫,防止衛(wèi)生指標不合格,也就是說,先做到不結晶蜂蜜,再做到結晶蜜。人工添加液體結晶蜜,可以加快蜂蜜結晶速度,達到人為可控其結晶形態(tài)。結晶蜜按工藝研磨呈膏狀流體態(tài),顆粒直徑小于0.5 μm小粒結晶,加入成品蜜攪拌混合,完全結晶后顆粒很小,呈細狀結晶或油脂狀結晶,市場化效果最為理想。利用蜂蜜結晶物理現象,通過改進研磨結晶蜜工藝,突破自然形成限制,通過人為干預,改變成品內在結晶核數量、溫度、水分等諸多因素,使其快速結晶,呈細膩油脂狀,使商品化產品統一標準,外觀美觀,符合消費者需求,可實現效益最佳化。
因溶液中再加入維他命B1 2500 μg,地塞米松1mg,選擇4點注射,第一點注入0.5 ml,觀察15分鐘無反應,注射第二點,再觀察15分鐘后注射第三點,再15分鐘后在第四點注入剩余藥物。注射完畢觀察30分鐘,病人無反應再離開。第二次以后治療,4~5點依次注射即可,地塞米松用量依次減少50%,第四次后可停用。每次注射后仍需觀察30分鐘后,病人無不適,方可離開。
療程根據病程、病種而定,根據病人反應情況隔天或隔2~3天注射1次,療程間休息1~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