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榮霞
記得我5歲的時候,在農(nóng)村與一戶人家住對面,西屋是一家老兩口,東屋是我們家。
一天,我站在門口看西屋的老爺爺簸豆子,把豆中的土屑和雜草簸出來。一不小心,簸箕里蹦出一粒豆子,于是,他放下簸箕,在地上找,找呀找呀,找了好半天也沒找到。直到裝好簸完的豆子,他還在地上找了半天。
我當然不解其意,回家和媽媽講了,媽媽說:“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啊!”我聽得似懂非懂的。因為對這事印象深刻,后來我經(jīng)常當成笑話說給小姐妹們聽,聽的人都覺得老人太小氣了。
直到今天,我也七十多歲時,才真正理解了那位老人的舉動。今天的我們,手中的錢比過去多了,但不也常常為了節(jié)省幾毛錢而在市場快散的時候去買些便宜菜嗎。有時候,一件衣服也會縫補很多次。我有一條運動褲穿了將近40年,孩子們執(zhí)意要給我買新的,可是,新的買來了,卻被我壓在箱底,我穿的還是那條舊運動褲,因為它還能穿啊。我連一個小塑料袋也舍不得丟掉,留著派用場,吃飯更是不會掉一個飯粒的。我不認為這是小氣,這是一種習慣、一種情懷,一種無法釋懷的潛意識。往大了說,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需要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往小了說,它無關有錢還是沒錢,而是跟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相生相伴。
如果一粒豆子掉在地上,我也會盡力去找。時至今日,我才理解了當年那位老人。也請孩子們理解我們,不要譏笑我們,要尊重我們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