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秀
春節(jié)期間,記者走訪了深圳的一些餐飲飯店,在調查走訪中,發(fā)現(xiàn)不少餐飲飯店會收取一定數(shù)額的茶位費、餐位費。
對于沒有事先告知的茶位費、餐位費,在就餐后買單中呈現(xiàn),餐飲飯店的服務員均表示:在這里,家家餐飲飯店都會收取的。特別是在歡樂海岸某飯店就餐后,服務員公然表示,這是歡樂海岸的旅游管理中心規(guī)定的,只要在歡樂海岸這個地方就餐,每家飯店都會收取金額不等的茶位費。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市場:收費不統(tǒng)一
針對茶位費的問題,記者在深圳市歡樂海岸某家料理店就餐,就餐后,在結賬時,服務員遞過來一張預打結賬單,在品名第一項出現(xiàn)了“茶位費” 三個字,價格是五元一位。記者點菜時,服務員并沒有事先告知說要收取茶位費,同時,在點餐的菜單上也沒有標明茶位費這一項,店內也沒有收取茶位費的相關提示信息。
面對多出來的茶位費,記者詢問服務員:“為什么要收取茶位費,而且事先也不告知,同時在店內沒有設置相關的提示信息。”
服務員明確表示,在歡樂海岸這個地方就餐,每家飯店都會收取相應的茶位費,并說是歡樂海岸游客中心的規(guī)定。
隨后,記者聯(lián)系了歡樂海岸游客中心,對此,游客中心負責人表示,沒有規(guī)定收取茶位費的事情,并就記者遇到的問題,及時聯(lián)系了這家店,最后店方退回了多收的餐位費,并表示,收取茶位費的是新來的員工。
在星空廣場的一家烤魚店,當記者點完餐后,服務員遞過來一張點菜單,上面也有五元錢一位的餐位費。記者詢問為什么還要收取餐位費,服務人員表示:“這是公司規(guī)定?!?/p>
接著記者走訪了多家餐飲飯店,即便是相同地理位置,有的收取上述費用,有的不收取上述費用,比如,蓉李記、吳記老鍋底、湖仙均表示沒有餐位費或茶位費。
當然,不同的餐飲,要收茶位費或餐位費價格也不一樣,也會根據(jù)不同環(huán)境和情況而定。
市民:懶得為了幾元錢理論
在歡樂海岸,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問他們對于收取餐位費或者茶位費怎么看,其中一位在歡樂海岸某地工作的先生說:“我在這里就餐,人家也要收餐位費,人家收就得給,不給也不行?!?/p>
也有不少市民表示,遇到茶位費和餐位費的問題,因為時間精力有限,懶得為了幾元錢與經(jīng)營者理論,或去找相關機構投訴。
有部分消費者表示,不會再去收取茶位費和餐位費的餐飲飯店就餐!對多付的茶位費或餐位費肯定是不愿意的,不情愿地付了,心里不舒服。同樣,也有消費者表示,只要環(huán)境好,飯店收取茶位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提是要事先告知,明明白白消費,不能在消費后告知,如果消費后再告知,感覺是被欺騙!
律師:茶位費或餐位費收取不合理
針對商家收取茶位費或餐位費一事,深圳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工作人員表示,只要是商家提前告知了消費者,收取是合法的。因為商家告知了茶位費或者餐位費,消費者可以選擇消費,也可以選擇不消費。如果在沒告知的情況下,消費者消費后收取該費用屬于違法的行為,消費者可以進行投訴。
北京順高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占平表示,依照《合同法》的規(guī)定,在菜單上沒有標明收取茶位費的事項,但在消費后告知的行為,是違約行為。這與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精神不符。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jīng)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知情權,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jīng)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嚴格說來,消費者消費多少就是多少,其他額外費用是不合理的收費。同時,顧客來飯店就餐,店家就有義務為顧客提供餐位。這是約定俗成的交易習慣,是店家的合同附隨義務。就餐行為本身就需要餐具,需要餐位,這是不可分割的同一個消費行為。換而言之,餐費里面應該已經(jīng)包含了餐位費或茶位費,顧客根本無須另行支付餐位費、茶位費。
加大對商家處罰力度
近些年來,餐飲飯店加收費用的事件屢屢不鮮,開瓶費、餐具消毒費、包間費、禁止自帶酒水等等,各種亂收費的項目五花八門。
2014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表示,餐飲行業(yè)中“禁止自帶酒水”、“包間設置最低消費”屬于服務合同中的霸王條款,消費者可請求人民法院確認霸王條款無效。然而,不斷完善的法律“利劍”并不能達到完全消除這些霸王條款的效果,花樣翻新的收費項目仍然層出不窮。
是什么原因導致出現(xiàn)這樣多的問題?其原因在于:一、消費者維權成本高,即便有權拒絕不合理的亂收費,但最后經(jīng)過多方努力,與其享有的相應權利受益不能成正比;二、商家承擔的風險較小。只有讓商家承受更大的風險和代價,才可能杜絕這種不合理的歪風。
據(jù)記者了解,合同法第四十條規(guī)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與此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規(guī)定:經(jīng)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jīng)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guī)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