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順
記者近期在基層采訪時發(fā)現(xiàn),一些部門從下級單位和鄉(xiāng)鎮(zhèn)機關借調人員時太過隨意和頻繁,不僅使基層“失血”嚴重,還引發(fā)了許多不正之風,被借調者往往也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借調是一種特殊的機關工作人員流動方式,具有短期性、暫時性的特點,一般是為了臨時解決單位人手不足或專業(yè)性人才缺乏等問題。正常的借調,不僅有助于保障臨時重大任務的完成,而且對促進人才交流、提升基層人員業(yè)務水平也有好處。但近年來,在許多地方,甚至包括部分中央單位,普遍持有“不借白不借”的思想,從下級單位頻繁、違規(guī)借調人員,經常使得“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基層單位人手緊缺,不得不把部分本該由政府部門承擔的工作轉嫁給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加劇了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行政化,削弱了其自治功能。
“任性”的借調遏制了政府部門職能轉變的步伐。嚴格控制機關編制的初衷之一,就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把那些干不好、干不了的事情交由社會來辦,而大量的長期違規(guī)借調人員,經常被安排做那些本應交由社會承擔的事務。比如,前幾年,某個部委一個業(yè)務司從基層借調了二十幾個人,這些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搞培訓和沒完沒了的達標評比、評估,而在其他部門,類似工作早已交給行業(yè)組織了。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任性”的借調還容易變成“權力交易”。從地方單位長期、無償抽調人員幫助工作,“吃了人家的嘴短”“天天見面臉熟”,因而在項目審批、評比表彰時往往會給予關照,被借調人員也可能成為“公關人員”,盡可能為本地區(qū)、本單位爭取額外利益,如此一來,最終受損的還是公共利益和政府形象。
雖然借調亂象早已引起高層關注,也曾專門予以清理,但問題依然嚴重,主要原因就在于相關領域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要想從根本上減少甚至杜絕此類問題,必須從完善法制入手。
比如,要完善借調人員管理規(guī)定??梢钥紤]通過制定高層級的統(tǒng)一的管理辦法,明確人員借調的程序、審批權限、最長時限以及一個單位借調人員的最高比例等,使借調始終保持其“臨時、特殊、少數”的特性。
再如,要加強借調人員信息公開和報告制度。一個單位從其他單位借調人員的,除按規(guī)定履行審批程序外,還應在每年年底將借調人員的具體情況,包括借調人員姓名、單位、借調時間、從事的工作、借調原因等向同級編制部門作出報告,并接受社會監(jiān)督。借調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見得了陽光,經得起公眾監(jiān)督”。只有強化了編制部門的監(jiān)管責任和公眾的監(jiān)督權利,“任性”的借調權力才可能有所顧忌。
當然,最根本之策,還是盡快啟動統(tǒng)一的機構編制法的立法工作。只有通過制定統(tǒng)一的機構編制法,才能使各級機關能夠依法確定正式編制、依法調整編制、依法使用臨時編制、依法使用編制外人員、依法進行正常的人員交流,不敢也不能任意使用其他單位的編制內人員,從而使借調等人員交流走上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道路,杜絕權力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