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營
中國歷史上出過不少貪官,也有不少廉吏;有過官場腐敗的歲月,也有政治清明的時期。從兩漢到明清兩千多年間,既有官員寫下警句警示自己遠離貪腐,也有朝廷頒布法規(guī)懲貪獎廉。本文簡要介紹一下在中國歷史上廉政建設方面有一定影響的《官箴》與《戒石銘》。
先說《官箴》。2014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公生明,廉生威。”執(zhí)法司法是否具有公信力,主要看兩點:一是公正不公正,二是廉潔不廉潔。這兩點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就不容易了。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重要意義,專家多有解讀,此處不再重述。
“公生明”三字在清代曾被刻在府、州、縣衙門大堂前的“戒石”上。“公生明, 廉生威”六字連用,據(jù)學者考證,最先是由明代弘治年間泰安知州顧景祥刻立于州衙的《官箴》,全文36字:“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意思是:下屬敬畏我不是因為我的嚴厲而是因為我的廉潔,老百姓尊重我不是因為我的才能而是因為我辦事公正;為官廉潔下屬自然不敢怠慢,辦事公正老百姓就不敢欺騙官府;秉公辦事才能明辨是非,廉潔自律才能樹立權(quán)威。這36個字對官吏而言可以說是字字警鐘,句句藥石。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廣東連平人顏希深做泰安知府時,拓了數(shù)張《官箴》碑拓片,將其作為為官箴言傳給他的子孫。后來顏希深祖孫四代每履新職都要帶著碑文拓片上任,并刻石立于衙門,以時時警戒自己。顏希深歷官至湖南巡撫;其子顏檢,歷官至直隸總督;其孫顏伯燾,歷官至閩浙總督;其曾孫顏鐘驥,清末歷官至浙江布政司。四人在《清史稿》中均有傳。顏希深及其后裔雖然身居高官,都能以廉潔自律,沒有因為貪墨受處罰,被譽為廉吏。
歷史上除了顧景祥的《官箴》外,還有多位官員寫有不同內(nèi)容的官箴,這里不再介紹。
再說一下《戒石銘》。《戒石銘》是指刻在石碑上的銘文。中國古代在府、州、縣衙門大堂前刻有警戒官吏銘文的石碑,始于北宋。我們先來梳理一下《戒石銘》的演變軌跡,從中可以看出從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到最基層的牧民官知縣,對廉政建設的重視。
據(jù)宋代張?zhí)朴⒌摹妒駰冭弧肪硐掠涊d,五代后蜀后主孟昶,于后蜀廣政四年(941年)五月著《官箴》(宋代洪邁《容齋續(xù)筆》引景煥的《野人閑話》說叫《頒令箴》),頒于郡縣,全文共24句96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yǎng)惠綏。政存三禩,道在七絲。驅(qū)雞為理,留犢為規(guī)。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所資。朕之賞罰,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p>
宋太祖乾德三年,后蜀為宋所滅。宋太宗當政后,為刷新吏治,于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從孟昶的《官箴》中刪繁就簡,摘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16字,頒于州縣,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叫作“戒石”。這16個字的意思是:官員們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雖然百姓們好欺負,但是天理卻難以容忍。“戒石”正對大堂,地方官坐堂理事,就可以看見這16個字,時時警示他們要清正廉潔,克己愛民。這一銘文字數(shù)不多,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懂易記,很快就傳布民間,對官員形成監(jiān)督。洪邁對宋太宗表出的這16個字給予了極高評價:“昶區(qū)區(qū)愛民之心,在五季諸僭偽之君為可稱也。但語言皆不工,唯經(jīng)表出者,祠簡理盡,遂成王言。蓋詩家所謂奪胎換骨法也?!?/p>
到了哲宗朝,皇帝對這一官箴更加重視,據(jù)宋代張端義《貴耳集》卷上記載:“泰陵書《戒石銘》賜郡國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谩妒駰冭弧分兴d孟王昶文?!彼握茏谮w煦葬鞏縣永泰陵,“泰陵”指宋哲宗。北宋梅堯臣《矮石榴樹子賦》云:“有矮石榴,高倍尺,中訟庭,麗戒石?!睆倪@兩條史料可知北宋前期稱“戒石”,哲宗朝以后叫《戒石銘》。因為是皇帝親自表出的文字頒賜郡國,因此《戒石銘》也稱《御制戒石銘》。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二年六月》記載:“癸巳,頒黃庭堅所書太宗御制《戒石銘》于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為晨夕之戒?!边@是宋代第三位皇帝賜郡國《戒石銘》了,從中可以看出兩宋朝廷對這短短的16個字是多么重視。宋高宗賜郡國的《戒石銘》因為是太宗御制而且是大書法家的作品,政治身價和藝術(shù)身價兩者結(jié)合,使其得以廣為傳播,并成為名言警句,官場箴規(guī)。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浙西廉訪司徐參政想利用《戒石銘》抬高自己的身價,于是在衙門移治錢塘時,將銘文改寫為“天有昭鑒,國有明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徐某人的銘文就像江河中的一個浪花轉(zhuǎn)瞬即逝了。但這件事說明一個問題,即大元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戒石銘》依然受到朝廷的重視,不但府、州、縣衙門有《戒石銘》,連高級衙門肅政廉訪司也有。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命令各府、州、縣都要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且建亭予以保護,這就有了“戒石亭”之稱。如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戒石》云:“我朝立石于府、州、縣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鐫二大字于其前,其陰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這一段文字說明《戒石銘》是兩面刻字,陽面即朝向大門的一面刻“戒石”,面向大堂的一面刻《戒石銘》。為了保護《戒石銘》免遭風雨侵蝕還專門建了戒石亭。這是第四位皇帝敕令地方衙署刻立《戒石銘》并予以保護。
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故又稱為“戒石坊”。清代朱象賢《聞見偶錄》云:“今凡府、州、縣衙署,于大堂之前正中具立一石,南向刻‘公生明’三字,北向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官每升堂即對此石也。豫考舊典,此名‘戒石’。所刻之十六字乃宋太宗賜郡國以戒官吏,立石堂前,欲令時時在目,不敢忽忘之意。先是后蜀孟昶撰成官箴二十四句,至宋太宗表出四句,元、明以至國朝,未有更易。”“元明以至國朝,未有更易”說明,從宋朝到清代,府、州、縣衙署的《戒石銘》一直存在。
從泰安知州顧景祥的《官箴》到宋太宗的《戒石銘》,從北宋初由皇帝將《戒石銘》賜郡國到清末仍立于府、州、縣衙門,不因改朝換代而廢棄,折射出歷代朝廷對廉政建設的重視。但也不可否認的是,盡管《戒石銘》面對著大堂時時刻刻警示著牧民官要公正、廉潔,卻難以阻止某些私欲膨脹者對百姓敲骨吸髓的“刮地皮”,“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不是普遍現(xiàn)象,但也反映了古代貪墨官員并不少見。元代有一支小令《醉太平·譏貪小利者》,用辛辣的語言、無情的嘲笑,概括了貪婪之徒貪得無厭的可憎嘴臉:“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生有。鵪鶉膆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nèi)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庇械牡胤焦偬旄呋实圻h,根本不把《官箴》《戒石銘》放在心上,如果不能滿足他的私欲,就會想方設法給你安上各種罪名,直至抄家滅門,故有“滅門知縣”之說。
從上述《官箴》《戒石銘》中,我們是否可以得到下列啟示:一是古人尚且知道“公生明,廉生威”,當代共產(chǎn)黨人是否更應該秉公執(zhí)法、廉潔勤政?二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我們應該明白,人民公仆的工資、福利乃至一切待遇,都是納稅人的錢。拿著人民的錢不給人民辦事,更別說任性胡為了,這樣做良心何在?三是“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雖然我們是無神論者,不講什么“天譴”,但是古人有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那些不顧黨紀國法貪污腐化胡作非為者,遲早總有敗露的一天,到那時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落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