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95年來,從“砸爛一個舊世界”的革命黨到“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執(zhí)政黨,“調查研究”是一貫的工作方法,“實事求是”是根本的思想路線。當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縣而是2800多個縣,當我們面對的不是141家商鋪而是GDP達67萬億元的經濟體,這樣的“紅色傳統(tǒng)”仍然至關重要。求“是”的前提是見“實”?,F在有了網絡、有了手機,不出門也可以“盡知天下事”。不過,“打打電話、發(fā)發(fā)微信,聽聽匯報、看看材料”而來的“知”,終究少了些實實在在的感知,也少了些人無我有的發(fā)現,更可能聽不到那些“沉沒的聲音”、看不清那些“模糊的背影”。無論什么時代,都需要俯下身子、“眼睛向下”,有了這樣老實的態(tài)度,才能做好調查研究,才是真正實事求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沒有正確、客觀、全面的調查,同樣沒有發(fā)言權。正確而全面的認知,往往是由“系統(tǒng)地駁倒不正確的意見而產生的”。當思想觀點經過多次“否定之否定”的淬煉,做出的決定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黨講黨性,我看實事求是就是最大的黨性?!苯裉?,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我們仍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經常、廣泛、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努力把真實情況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觀規(guī)律認識得更透一些”。唯有不斷增強看問題的眼力、謀事情的腦力、察民情的聽力、走基層的腳力,才能為做好各項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6月27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