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宋仁宗趙禎不算是個牛氣的皇帝,第一,他沒怎么開疆拓土,祖先傳給他多少領(lǐng)土,他傳給后人多少;第二,對于發(fā)展經(jīng)濟,他也沒有如何高妙的思路,就算支持過慶歷新政,最后也以失敗告終。然而,宋仁宗卻被視為歷史上少數(shù)明君之一,此人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懂得“自守之道”。
所謂“自守之道”,指的是一個人對某種良好品質(zhì)的堅守,無論外界如何改變,自己的內(nèi)心始終如一。
皇帝手中掌握了生殺予奪的權(quán)力,這就使得一些人極其傲慢,將臣子視同牛羊,宋仁宗不是這樣,他待人非常仁厚。某次,仁宗在宮內(nèi)散步,不時回頭看,隨從們很不解。回宮后,仁宗對身旁的嬪妃說:“朕渴壞了,快倒杯水來?!眿邋X得奇怪,問仁宗:“為何在外面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讓自己忍著呢?”仁宗說:“朕屢屢回頭,但沒見他們準備水壺,我要是問的話,肯定會有人被處罰,所以只好忍著不說。”
宋仁宗生活簡樸。某年初秋,有官員獻上蛤蜊,仁宗問從哪兒弄來的,臣下說:遠道運來。仁宗又問花了多少錢?臣下答:這些蛤蜊一共28枚,每枚1000錢。仁宗的臉立馬拉長了,他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jié)儉,現(xiàn)在這點蛤蜊就要28000錢,我怎么吃得下?”硬是沒吃這些蛤蜊。
宋代有個制度:“事無大小,悉付外廷議”,意思是國家的事無論大小,都要經(jīng)過以宰相、御史為代表的行政、司法系統(tǒng)的討論,皇帝不能獨斷專行。宋仁宗一直敬畏著這種法度。仁宗很喜歡張貴妃,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想做宣徽使(類似于皇家總管),張貴妃就給仁宗吹吹枕邊風。仁宗本來就是個糯米團子,很好講話,立即滿口答應(yīng)??扇首诘臎Q定在“廷議”(類似于內(nèi)閣部長會議)沒有通過。過了段時間,張貴妃故態(tài)復萌,仁宗也再次答應(yīng)。那天臨上朝,張貴妃送皇帝到殿上,撫著他的背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說:“得!得!”果然下圣旨任命張堯佐做宣徽使,誰知包拯堅決反對,說這個動議不是早就否決了嗎?皇上您怎么可能推倒前議?“反復數(shù)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弊詈笕首谥缓檬栈爻擅??;氐絻?nèi)廷,張貴妃前來拜謝,皇帝舉袖拭面,埋怨道:“你只管要宣徽使,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自己想辦的事因為廷議通不過只好放下,宋仁宗內(nèi)心里未必沒有不滿,但他真正可愛的地方在于始終信任并竭力維護這種皇權(quán)監(jiān)督體制。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寢宮,叫太監(jiān)進來給他梳頭。太監(jiān)見仁宗懷中有份奏折,好奇地問這是什么,仁宗說是諫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jiān)說: “大臣家里尚且有歌伎舞女,升官了,還會增置。陛下侍從并不多,他們卻建議削減,豈不太過分了?”仁宗沒有做聲。太監(jiān)又問:“他們的建議,陛下準備采納嗎?”仁宗說:“對,朕準備采納?!碧O(jiān)自恃是皇上寵信的人,于是發(fā)牢騷:“倘若采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聽到這話,仁宗立即起身呼主管太監(jiān)入內(nèi),將梳頭太監(jiān)及29名宮人清退。皇后問: “梳頭太監(jiān)是陛下多年的親信,又非多余,為何將他削減?”仁宗說:“他勸我拒絕諫官的忠言,我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仁宗是真宗第六子,從小長在深宮,沒有經(jīng)歷過太多的世面,加上真宗前面的兒子大都夭折,對這個兒子看得特別重,非常溺愛,宋仁宗自小比較老實。不過,最重要的還在于宋仁宗對國家前途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感。在仁宗看來,個人的一些事能否辦成不是特別要緊,真正要緊的是不能辦錯天下大事,讓國家陷入危境。宋仁宗曾說:“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茍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jīng)大臣論議而行,臺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南宋陳亮《中興論》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某次,有人勸宋仁宗獨斷專行,宋仁宗如此回答:“卿言固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專從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則可,有一不然,難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議,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為便,則臺諫公言其失,改之為易。”這兩段話的意思其實差不多,都是說皇帝辦錯事比較難改,臣下辦錯事相對易改,還是講“憲度”、尊重“廷議”制度為佳。
皇帝有兩種,一種是自己極有作為,讓一個時代打上了個人的鮮明印記,這是雄才大略型的,比如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一種是像宋仁宗這樣,自己沒有多少作為,卻講究自守之道,放手發(fā)動別人去作為,結(jié)果,皇帝也當?shù)孟衲O駱?。仁宗朝,北宋的?jīng)濟文化獲得較大發(fā)展,史家將其稱為“仁宗盛治”。
宋仁宗的自守暗合了古人所說的“無為而治”。
(摘自《醒獅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