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屋下 階級分明 婚禮習(xí)俗多
霧臺鄉(xiāng)石板建筑的教會
魯凱是臺灣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族群,約有3個群、20個群社。分布在中央山脈南端兩側(cè)高雄縣茂林鄉(xiāng)屏東霧臺及臺東縣卑南鄉(xiāng)境內(nèi)。人口約有一萬多。3個群,即下三群、大南群、魯凱群。下三群分布于高雄縣茂林鄉(xiāng)境內(nèi)荖濃溪流域,自稱薩利先,因居住在四社群之南,故有下三社之稱;大南群,自稱Taromak,分布在臺東大南溪上游,卑南鄉(xiāng)境內(nèi)的山地,即現(xiàn)在東興村;魯凱群,分布在屏東縣霧臺鄉(xiāng),自稱Tukwila,在大武村與排灣族群曹爾群之伊拉社合并成舞臺村。
魯凱人喜愛百合花,說其是魯凱人的族群花一點也不為過,族人對于百合花的敬愛已經(jīng)提升至精神意義,甚至代表了社會秩序與倫理。
魯凱族群除了沒有五年祭外,與排灣族群有極多相似處。如土地所有權(quán)屬于貴族,同樣精于木雕。
魯凱族群與排灣族群起源,也都與洪水有關(guān)。在茂林,傳說太古時,洪水泛濫。一天,多納社內(nèi)的Ladalia家中突然煙霧升起,地上生出一個男孩R ikar。數(shù)日后,Oavala家中地上也冒煙,亦從地上也生出一個男孩。后來,兩人在Oavala家玩時,家中陶壺裂開,一個女孩Molilio從中出來。后來,這女孩與R ikar結(jié)婚。如今,Oavala頭目及其部屬都是這些人的子孫;Didiwa頭目則是多納社另一頭目Laluguau分家移居后娶了Ladilia的女兒所傳下來的子孫。
在魯凱人的神話傳說中,有許多關(guān)于百步蛇的傳聞。如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對于百步蛇也有很多的禁忌。如盡量避免與其接觸說話。族人以尊敬、祭祀的態(tài)度來對待它。這與排灣人對百步蛇的觀念十分接近。
魯凱族群的傳統(tǒng)家屋建筑與北部排灣族群相同,以木材為梁柱,以石板為屋頂和堆墻,并以石板鋪地。在臺東的魯凱族群因受建材的影響,以木板為壁,以石板或茅草蓋頂。
霧臺鄉(xiāng)全部以石板為建筑材料的教會
魯凱族群成家的男人一生一定要自己徒手蓋成一個家屋,其所選用的石材,大多是從溫泉溪采集而來的黑灰板巖及頁巖,先經(jīng)簡易加工后成為趨于規(guī)則片狀的石板,然后砌成具有民族特性的住屋,建筑時不用一根鋼鐵,不用任何石灰泥,既可建造出魯凱人獨特又堅固的房子。由于搭建不易,對魯凱人來說,建一座石板屋象征了毅力,也代表了創(chuàng)造出一項藝術(shù)品。
屏東及高雄地區(qū)的魯凱部落大都建造在山腰坡地上,先將坡地開辟成梯形地基,然后在地基上建屋。家屋多呈四方形,前墻的一端開門,進門處為通道堆放農(nóng)具,隔一夾墻,前室有窗并用石頭砌床,后部為谷倉、壁櫥,并以石板鋪地,邊沿砌石凳,室外并有附屬建筑如雞舍、豬舍和柴房等。
霧臺鄉(xiāng)魯凱族群婚禮的新人
霧臺鄉(xiāng)魯凱族群婚禮花轎上的新娘
魯凱人熱愛美食,以小米和芋頭為主,以煮和烘做成各式糕點。煙、酒、檳榔為主要嗜好。飲食器有原始三石灶,日據(jù)時期主要用鍋灶,三石灶為輔助之用。
在魯凱部落,上山工作時,為方便,普遍使用煮食方法,又叫“石板土窯”,也就是把食物用可食用的葉子包起來,外層再用月桃葉或香蕉葉包起來,放入窯內(nèi)以石塊燜烤。地瓜、芋頭、魚肉類都可用這種制作方式,完成之后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風(fēng)味。
以小米或糯米為原料,和麻薯有些相似的“阿拜”,是各種節(jié)慶時必須制作的食物?!鞍荨眱?nèi)有不同口味,如花生粉、蔥花、碎肉等,咬起來又Q又軟非常好吃。
“吉那福”是以嫩葉包卷成長條筒狀的芋頭粉和肉塊,最外層又有月桃葉或香蕉葉捆綁固定,放入大鍋水煮后香味四溢,是魯凱族群內(nèi)最受歡迎也是招待賓客最普遍的食品。
“布魯谷”又叫山地香腸,肉餡的料理是將豬血、碎肉、芋頭粉一起攪拌,再灌入已洗凈的小腸中,并盤旋放入大鍋內(nèi)水煮。其特殊的香氣令人垂涎三尺。
另外,魯凱人捕魚也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們有石墻捕魚法和翻石取魚法。石墻捕魚法是在淺水下游,用泥沙、石頭砌成魚墻,待魚流下時插到石隙里,再一條一條地拔取出來。翻石徒手取魚法說起來更是簡單,只要涉水在溪流中翻開石頭,便可取出躲在石下的魚兒了。這兩種方法看似簡單,其實這是魯凱人通過觀察,掌握了魚兒因被溪流沖得暈頭轉(zhuǎn)向的規(guī)律,所以才能不費太大周折就能抓到魚兒。
霧臺鄉(xiāng)魯凱族群新娘
魯凱人的衣飾華麗講究,以十字線繡、琉璃珠繡為主。圖案繁復(fù)華美,與排灣族群的衣飾十分接近,尤其是在三地門鄉(xiāng)、瑪家鄉(xiāng)等地,幾乎很難分辨。
受社會階級影響,魯凱人中地主貴族有裝飾的權(quán)利,佃民則沒有此項權(quán)利。但是佃民可以經(jīng)過買賣付錢獲得這裝飾。同時,貴族階級的裝飾權(quán)在重要的場合里更顯突出。
魯凱人具有富于藝術(shù)傾向的生活態(tài)度。舉凡家居、服飾、歌舞都是魯凱人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在一個魯凱村落里,處處可見藝術(shù)生活化的表現(xiàn)。如雕刻、刺繡、編織、花草園藝,這些是魯凱人傳統(tǒng)生活的一部分。
魯凱青年
魯凱婦女
魯凱人的家有3種意義。居住的為家屋,住在家宅內(nèi)的為家族,使用的名號為家氏。家宅亦即家屋,普通以小家庭為基本單位,即一夫一妻與其子女。一個家族都有一個家氏,一經(jīng)命名,不可以更改,是該家屋者的象征姓氏。家宅以長子繼承,無男嗣則由長女繼承。
魯凱人社會分成3種階級:貴族、世族、平民。貴族是土地領(lǐng)主,平民是佃民。貴族(頭目)階級有財產(chǎn)權(quán),向其佃民征收租賦、征集勞務(wù)。各階級財產(chǎn)如下:頭目階級的財產(chǎn)與權(quán)力主要是獵區(qū)、漁區(qū)、收租權(quán)、外社采地、家宅、祖靈罐、特權(quán)。世族階級的財產(chǎn)與權(quán)力主要是免租土地、讓與權(quán)、獵租、家屋。佃民階級的財產(chǎn)與權(quán)利有本家和分家之別,本家免租土地、免稅漁區(qū)、家屋、特許權(quán)。分家則是家屋、已墾地。3種不同階級往往因婚姻關(guān)系而升降。
魯凱長老
魯凱族群的婚禮分為婚遷禮和正婚禮。婚遷禮主要是男女交游、定情、定婚、回禮。正婚禮則是送聘迎親,男家長輩帶聘禮送女方家,新娘故意藏匿戶外,新郎及朋友找尋新娘,由新郎送小禮物給新娘姐妹,找到新娘。新郎同時背起新娘回男方家?;檠缰型拘吕?、新娘才加入。男方致歡迎詞,女方家長訓(xùn)詞要新娘遵守男方家規(guī)。宴后舞蹈,新郎新娘亦參加,遂婚禮完成。
婚禮后,男方家庭酒宴長達兩夜三天,其間新郎與新娘不共宿,第三天送親者回家,新郎新娘回女家住兩三天,才正式圓房。新娘家送一只小豬給新人,新人帶小豬回家,此后夫婦生活在一起。
魯凱人認為生育是生命之神所賜,夫婦要嚴守禁祭,以保護胎兒,不能參加爭戰(zhàn)祭儀、狩獵、喪葬,不采藤蔓,不吃雞。
魯凱人特別重視長嗣,尤其是長男。長男生下時有特別的慶典,長子出生后廣邀親族,親族得知后持栗一把送到生子之家,親族會派兩個男子往水源取水,同族男子舂米煮飯,為新生兒保留祭食。家長為新生兒向神祭祀為嬰兒祈福。滿月后夫陪同新娘省親,帶糕、酒、鐵器一件送與娘家。
魯凱人相信有兩個靈魂,一個是隨時可以離開身體游離之外的魂,另一個魂則一直在身體內(nèi)不離開,只有當人死去才離去。也有人認為死后魂到祖靈居住地大武山,而魄則留在社內(nèi)。
在魯凱族群,男女11歲至16歲是少年期,17歲進入青年期后可以結(jié)婚,方式主要以聘禮婚,以嫁娶婚為常則。男子有較嚴格的年齡分段,從少年到青年要參加青年會所,經(jīng)過正式入會儀式或成年禮,入會青年集體送一頭豬到會所,由會所的武士等軍事領(lǐng)袖主持殺豬,舉行敵首祭,祭后青年跳舞、飲宴,完成了成年禮。
魯凱人相信有善終與兇死。善終者魂會回大武山祖靈地,兇死者魂留在人間作祟。善終者彌留要留遺言,死后上下肢與胸前作蹲狀室內(nèi)安葬,面朝東,蓋以石板,死者遺物往野外丟,完成后族人一起到河中凈身回家。
魯凱家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