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霄鵬,董 碩(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景寧地區(qū)大漈畬鄉(xiāng)古建田野調查
范霄鵬,董 碩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大漈鄉(xiāng)內民居建筑反映著當地居民的生活內容與建造技巧,具有鮮明特色的造型與特點,其自然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古樸寺院的精髓、建造技藝的考究,使得大漈鄉(xiāng)成為體現我國浙江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特點與建造智慧的典型案例,是我國傳統(tǒng)民居文化傳承與聚落建筑的重要遺產見證,并對當今的鄉(xiāng)村聚落景觀延續(xù)與古村落保護有著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值得予以重視及保護。
景寧;大漈鄉(xiāng);畬族;傳統(tǒng)建筑;田野調查;遺產
“云中大漈”指大漈鄉(xiāng),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畬族自治縣——景寧縣境內,盆地之中的大漈鄉(xiāng)四周山巒疊起,云霧彌漫,有“云中桃源”的美稱,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大漈鄉(xiāng)內民居建筑反映著當地居民的生活內容與建造技巧,如石木結構的護關廊橋在滿足基本交通需求外,具有當地特色的造型,并提供了人們日?;顒踊蜃诮坦┓畹墓部臻g;而具有“寺、祠、院三觀同址建設”“融合儒、釋、道三教”特點,以石土材料為主的時思寺則形制規(guī)整,規(guī)模宏大,建造技藝講究,使得大漈鄉(xiāng)成為體現我國浙江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特點與建造智慧的典型案例,是我國傳統(tǒng)民居聚落建筑的重要遺產見證,值得重視與保護。
由麗水景寧畬族自治縣鶴溪鎮(zhèn)出發(fā),沿省道228向南轉縣道805白大線向西行50 km,經過深垟,便可見澗溪之上橫跨護關廊橋、山坡之上座落時思寺院,從而抵達本田野調查的目標——景寧大漈鄉(xiāng)。
大漈鄉(xiāng)所在地區(qū)自然資源豐富,為當地居民的生活與勞作提供優(yōu)越環(huán)境,并不斷吸引外來人群在此居住,逐漸豐富著當地文化特征,使得大漈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良好、文化氛圍濃厚。
1.1大漈瞰景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境內的大漈鄉(xiāng),地處洞宮山脈中段群山環(huán)抱的山間盆地之中(圖1、圖2),四周超過千米的高山50余座,平均海拔1 km左右,盆地內有山丘9座,田洋13片,地貌形態(tài)為“九山半水半分田”[1]。大漈鄉(xiāng)地名中的“漈”字,一有“岸邊”的意思,二指“海底深陷處”,而在大漈當地的方言中則有“瀑”的含義,“大漈”即為“大瀑布”之意[2]。整個大漈鄉(xiāng)區(qū)域內自然景觀優(yōu)美,有峽谷奇峰、溪澗飛瀑,其間云煙繚繞、水霧彌漫;同時,大漈鄉(xiāng)資源條件優(yōu)越,村南雪花漈水質清冽、樹木茂盛、土質肥沃(圖3);此外,大漈又因道路狹窄崎嶇,與外部聯系相對隔絕,且環(huán)境清幽而有“云中桃源”的美稱。
圖1 景寧畬族自治縣大漈鄉(xiāng)區(qū)位示意圖
圖2 大漈鄉(xiāng)地區(qū)周邊高山盆地地貌分布
圖3 大漈鄉(xiāng)資源環(huán)境
1.2大漈憶祖
畬族百姓普遍把廣東潮州鳳凰山作為其民族的發(fā)祥地,早期主要聚居于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帶,之后開始向周邊地區(qū)遷徙。畬族最早遷入景寧地區(qū)的一支距今已有1 200多年,浙西南景寧地區(qū)大漈鄉(xiāng)所在的高山盆地由于其宜人的氣候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資源條件,很早便吸引了畬族先民來此與漢族一同定居并開展稻米耕作。至宋人南遷之后,以梅氏家族為代表的外來客族,自云和地區(qū)進入盆地定居繁衍,開渠排水,筑岸墾田,發(fā)展了區(qū)域內的梯田耕作和高山冷水茭白種植,時至今日,高山淺盆之中遍植茭白,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收入來源(圖4)。隨著南宋梅氏家族等外來人群的進入,大漈地區(qū)的宗教文化逐漸興旺繁榮,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流同址發(fā)展的獨特人文特征;同時,梅氏家族歷來重視耕讀風尚,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宋代有兩人高中進士,明清則出過數十位舉人和貢生,文化氛圍時至今日依然濃厚。
圖4 大漈鄉(xiāng)茭白種植
1.3大漈涵物
景寧地區(qū)位于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約為12.8 ℃~17.5 ℃,年平均降水量為1 661.2~1 918 mm,年日照時數1 700 h左右;海拔每上升100m,氣溫下降0.5 ℃,降水量增加26.5 mm。海拔1 030m的大漈鄉(xiāng)所在的高山盆地,氣候宜人,較適宜各類植物生長發(fā)育,其間成片的森林中超過百年樹齡的古樹有400余株,超過千年以上的則有200余株,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大漈村口、廊橋西側的山坡上,屹立著的樹齡超過1 500多年的柳杉王(圖5),其胸徑4.47m、高47m,成為古廊橋、古寺院和古杉王的“大漈三古”之一(圖6),有著“萬木之冠”的古杉樹樹干蒼勁且中空,樹洞內部空間龐大,樹干底部有洞如門可進入其中,從中仰視天空仿佛與之相通,古時嘗有焚香祭拜活動在此進行。古樹雖經歷了千年風雨雷電以及人為破壞,但依然蒼勁挺拔,生機盎然。
圖5 大漈鄉(xiāng)柳杉王
圖6 大漈鄉(xiāng)護關廊橋、柳杉王與時思寺分布
作為當地民居類型中的一種,廊橋在浙江南部的景寧、泰順以及福建北部等地均有建造[3]。除滿足交通需求之外,還通過利用當地材料的巧妙營建,提供居民不同公共活動的空間場所,體現著畬族居民的建造智慧與技藝。
2.1廊橋護關
進入大漈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在溪流之上的胡橋和護關橋。胡橋外形方正,面寬與進深幾乎相等,是浙西南山區(qū)特有的抬橋式木結構的古橋,跨徑10m左右,該橋始建于明朝,后世多有修繕,橋上部分建筑重建于清代及其之后,其內部除設有交易的攤位和村委的辦公空間外還有一小型戲臺,戲臺周圍欄桿環(huán)繞,藻井覆頂。一座普通廊橋竟承擔著滿足村民娛樂視聽的職責,實為罕見,體現著大漈民間非凡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通過胡橋,繼續(xù)前行便是大漈村村口最為凸顯的名為“護關橋”的廊橋(圖7),廊橋為當地梅氏家族于清朝乾隆年間所建,建造的目的是為保護村莊的礦藏資源和護佑家族的聚居村莊,“護關橋”也由此而得名。大漈護關廊橋為三層兩跨的木平廊橋,橫跨在龍溪和沐鶴溪的交匯河流之上,橋的兩端抵近山坡并由此形成屏障扼住村莊的水口,橋北水口內村舍儼然、橋南水口外農田層疊。
圖7 護關橋北側立面
2.2廊橋佑民
護關廊橋長28m、寬9.5m、高9m,有廊屋三層九間,為護佑家族安全與興旺發(fā)展而在其中供奉有關公、文昌和魁星。首層關帝廟,中供關圣大帝,財神爺分列其左右(圖8);其上二層為文昌閣,供奉主宰人間功名祿位的文昌帝君;三層為魁星閣,主供金雞獨立、手持文筆的魁星爺。廊橋內不同樓層的不同供奉對象生動地體現著廊橋的多重功能以及當地居民對物質與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
圖8 護關橋一層祭臺
在建造上,廊橋橋身下部石材壘砌的梭形橋墩可以抵御溪流的沖擊;橋上的木板墻裙用以避風雨侵蝕木質構件;橋身北側為柱廊、南側為橋屋、內設木質樓梯以便層層登臨祭拜;廊橋的屋頂為三重檐歇山式頂,各層檐層層縮進,屋檐與屋脊起翹極高,如同振翅高飛的神鷹之翼,優(yōu)美的屋脊、屋身、屋檐曲線共同勾勒出一幅鄉(xiāng)間美景的天際線,體現著建造者的審美追求。廊橋歇山頂之上覆小青瓦,木質構件表面不做處理,至今仍然保持著當地傳統(tǒng)民居自然古樸的特征。
2.3廊橋聯眾
廊橋顧名思義,即為有廊屋覆蓋的橋。古代浙西南地區(qū)人煙稀少,村落分散,路途遙遠,每隔一定距離就會設置廊橋為長途跋涉的旅客提供一處遮風避雨的歇腳處,有的廊橋甚至可供人食宿;此外,在橋上架起的廊屋也為炎炎烈日或是綿綿細雨下的木質橋體提供了很好的保護,延長了橋體的壽命;再者,據研究者分析,木拱橋有向上的彈力,在其上修建的廊屋不僅不是橋梁的過多荷載,反而是壓載橋身確保穩(wěn)定的必需建構??梢?,廊橋類型的出現,是當地建造者對使用功能、造型美學與橋梁壽命的綜合考慮。在建造類型方面,廊橋在浙江南部的景寧和泰順以及福建的北部等地均有建造,主要有木平廊橋、木拱廊橋(又叫虹梁式木拱橋、編木疊梁式木拱橋)、石拱廊橋等幾種類型,其中,以木拱廊橋類型最多并最為獨特。
長久以來,廊橋本身已不僅僅是一種跨越河流阻隔、聯系兩岸的交通設施,而更多的是一種承擔多種公共活動功能的空間建造。在功能組合上,既有聊天聚會、演戲售賣的世俗空間,也有宗教供奉、祭祀神明的精神空間。在建造結構上,所跨越河流寬則建木拱廊橋,所跨越河流窄則建木平廊橋,廊橋的不同功能組合與建造結構,使得廊橋成為當地居民生活內容與建造技藝的真實投影,并成為當地典型的民居類型之一。
除護關廊橋外,大漈鄉(xiāng)內的時思寺為寺、祠、院三觀同址建設,融合儒、道、釋三教的寺院,寺院內部空間規(guī)整,層次清晰,以石、土、木為主要建造材料,并在山門等建筑細節(jié)處理上別具匠心,體現著當地建造者豐富的精神追求與美學素養(yǎng)。
3.1古院匯靈
時思院之名始于南宋紹興年間,據地方志記載,最初是宋高宗為旌表梅氏家族成員梅元屃(音同戲)6歲時為自己祖父守孝3年的孝德,將他守孝的墓廬賜名為“時思院”,而據大殿題記記載正式建寺始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明洪武元年誠意伯劉基書額“時思道場”,明宣德年間改名為“時思寺”,先后歷經宋、明、清三朝的不斷增建,逐漸形成寺、祠、院三觀同址建設的現狀,成為融合儒、道、釋三教的寺院。時思寺全盛時期的建筑有山門、大雄寶殿、彌勒佛殿、三清殿、鐘鼓樓、胡公堂、馬夫人樓、梅氏宗祠和馬仙殿等[4]。清代中期曾進行修繕,此后未有大修,期間寺院損毀嚴重,直至1985年國家重新組織修繕才基本上保持了原狀。古剎建筑群占地1 190m2,形制規(guī)整、規(guī)模較大、樓觀高聳,成為當地多神崇拜的精神信仰寄托之地。經古建專家鑒定為宋構,但有學者從文獻記載、題記遺存、構件樣式特征和營造尺復原4個角度出發(fā),指出大殿主體重建于清初[5]。
3.2古院組成
圖9 時思寺鳥瞰圖
圖10 時思寺外景
時思寺坐西朝東(圖9),寺院沿山坡不斷攀升,與自然環(huán)境地勢結合緊密,加之高大的三層木構鐘樓,形成了寺院外部整體形態(tài)的恢宏氣勢(圖10)。從護關廊橋徑直穿過,近觀古杉,一條西南小徑直抵寺院山門。進山門,兩棵巍巍古柏隨行相伴分列前后,樹后方高高在上的鐘樓引人注目(圖11),鐘樓層層收分,屋角起翹高升,下昂出檐深遠,門板輕盈通透。大雄寶殿居寺院組群中路,為殿身三間兩進重檐歇山頂,斗拱皆以四翹兩踩雙下昂出檐,屋檐升起明顯[6],為江南宋元建構樣式之遺作,其后以道教三清殿結束中路,梅氏宗祠、馬仙宮分居中路左右兩側,形成獨特的多神信仰中心[7]。整組院落內殿閣樓臺漸次展開,構成了寺院中內部庭院深幽的空間氛圍。建筑單體具有獨特的地區(qū)特色,石質墻基厚重、木構建筑古樸、屋頂飛檐輕靈,在建造材料與造型上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統(tǒng)一。
圖11 時思寺心經鐘樓
3.3古院建構
時思寺山門分南北兩座,以北山門做工上乘,北山門建筑尺度不大,但造型獨特、古意盎然,其形態(tài)介于四柱三樓牌坊和轅門之間(圖12)。山門中間高起部分類似垂花門樓、獨立柱上層層挑木支撐屋檐;兩側略低部分一列三柱,穿枋斗拱支撐屋檐。山門中部夾立木柱的木鼓,造型奇特、透雕精美,貫通挑木與柱基,是當地豐富多樣的木構建造中的神來之筆(圖13)。
圖12 時思寺山門立面
此外,時思寺大殿古風濃郁,為殿閣式構架(圖14)。殿身分三層:柱網、鋪作、屋蓋層,分層明確且結構清晰。最下柱網層內外兩圈共24柱,方柱抹角,柱頭卷殺,其上鋪作30組,再上,屋蓋覆小青瓦,兩側翼尖向上揚起,屋脊樣式簡單,無脊獸等裝飾部件,整個立面特征呈現出簡潔質樸的地方特色,與其禪境清修的身份相符。大殿內部平棊天花,扁長斗八,上掩草栿等結構部件,整體上散發(fā)著宋元建構之遺韻。
圖13 山門木鼓
圖14 時思寺大雄寶殿
景寧畬族大漈鄉(xiāng)的民居建筑做法映射出了我國傳統(tǒng)建造者的建造理念與智慧,在當今各地古村落不斷進行改造與建設、力求留住“鄉(xiāng)愁”的環(huán)境背景下,大漈鄉(xiāng)的民居建造具有著重要指導意義與借鑒價值。
首先,如同大漈鄉(xiāng)民居選擇以當地較充裕的石、土資源作為建筑主要建造材料一樣,在當今古村落的保護或整治規(guī)劃建設中,對于建造材料材料的選擇,同樣應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傳統(tǒng)理念,通過對當地自然資源稟賦特征的充分挖掘與利用來營造出村落建筑的地域性特點,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青磚灰瓦”等單一做法,造成不同地區(qū)的建筑保護更新效果趨同的結果。
其次,在當今傳統(tǒng)古村落的保護中,應對傳統(tǒng)民居的做法進行完整地傳承,如大漈鄉(xiāng)中傳統(tǒng)廊橋的屋面形式為考究的三重檐歇山式頂做法,且各層檐層層縮進,屋檐與屋脊起翹較高,則在對其的保護整治過程中,也應對屋面形式進行迎合考慮,在起翹高度長度、屋面材質構造等方面遵循傳統(tǒng)做法要求,而不是簡單機械地用當今現代做法進行替換。
第三,大漈鄉(xiāng)中傳統(tǒng)建筑的建造均是充分考慮居民使用需求的結果,如廊橋對居民避雨休憩、祭祀供奉功能的實現,以及時思寺中寺、祠、院三觀同址建設對居民儒釋道不同信仰的融合。因而,在如今的古村落保護過程中,除了從技術角度進行古建筑等物質本體的保護修復外,還應對古建筑“以人為本”的實用原則進行保護與傳承,即從當地村落具體的居民社會組織與實際使用需求出發(fā),考慮建筑的使用功能,而不是參照經驗值簡單地進行功能與配比的布置。
景寧畬族自治縣的“云中大漈”地區(qū)以其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豐富的物產資源,吸引了多民族來此共同定居,并為其自給自足生產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多神崇拜的信仰與耕讀風尚濃厚的氛圍相結合,則形成了大漈地區(qū)獨有的文化特征;而身居相對封閉的高山盆地之中則為各類自然人文古跡的保存提供了絕佳的場合。如此豐富多樣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特征在當地建筑營造上也得以較全面地體現,如護關廊橋內不同祭拜對象的分層設置、公共活動空間的營建以及建造材料的靈活運用與精巧造型;再如時思寺內寺、祠、院三觀的同址建設、儒釋道三教的融合、寺院規(guī)整的空間架構以及山門建筑等的精巧建造等等。使得古廊橋、古寺院與古杉王一起成為“大漈三古”,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書寫了一部多民族合著的長篇史詩,并生動體現著我國傳統(tǒng)民居營造者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建造智慧,是我國傳統(tǒng)民居的重要遺產見證,對現今的鄉(xiāng)村聚落景觀延續(xù)、古村落保護修繕工作也就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值得當今建筑界的重視與保護。
[1]施穎,朱洲平.云中大漈:不為人知的桃源[J].風景名勝,2006(8):110-126.
[2]景寧畬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景寧畬族自治縣概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李磊.中國鄉(xiāng)村地理:苦楝花開廊橋行[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3.
[4]王國平.時思寺建筑賞析[J].浙江工藝美術,2000(Z1):42-44.
[5]龐巍,葉喜冰.時思寺古建筑群個案探究:景寧縣大漈鄉(xiāng)古建筑調研[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6):102-103.
[6]喻夢哲.是整數尺制還是斗口模數制:時思寺大殿實測數據解讀[J].華中建筑,2013(1):161-166.
[7]喻夢哲.是宋元樣式還是宋元實物:時思寺大殿建成年代考察[J].華中建筑,2013(2):156-161.
Ancient Architecture Fieldwork Survey of the She Minorities Village in Daji Jingning
FAN Xiaopeng, DONG Shu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 residence in Daji countyard reflect the life and construction skills of local residents, which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shape. With the graceful natural environment,quintessence of grunge temple and exquisit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Daji countyard has become an exampl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wisdom in residence of Zhejiang area, and it also be an important legacy witnes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esidence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in settlement. In addition, it has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ountyard and its landscape, then, it should win our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Jingning; Daji countyard; She minorities; traditional building; fieldwork survey;heritages
TU241.5
A
范霄鵬(1964-),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地區(qū)鄉(xiāng)土建筑與建筑文化研究。E- mail:anebony@vip.sina.com.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傳統(tǒng)民居聚落基礎設施完善與使用功能拓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2012BAJ14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