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甪
知名學者、全國臺聯(lián)會長汪毅夫教授赴臺學術文化交流希望兩岸同胞能夠共同認識休戚與共的“昨天”
作者|陳甪
講座現(xiàn)場
3月19日至25日,應臺灣銘傳大學、臺灣中山大學、高雄輔英科技大學3所高校聯(lián)合邀請,知名涉臺專家學者、全國臺聯(lián)會長、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教授汪毅夫赴臺灣進行文化學術交流,2座城市、3所高校、一行4人、行程7天,臺灣千名大學生聆聽講座,并與汪教授進行了互動交流。此次赴臺,旨在推進兩岸民間溝通與學術交流。
在3場專題講座中,汪毅夫從臺灣光復后大陸臺胞返鄉(xiāng)潮,講到閩臺民俗、方言與文學,再到臺灣進士與科舉制度。他輕松詼諧的演講風格沖淡了那段民族回憶的苦澀,而理解與包容的理念則為史學研究帶來了涓涓暖流。
3月21日,汪毅夫應邀來到位于臺灣銘傳大學臺北校區(qū),以《光復初期的臺灣故事》為題,為在場的青年同學上了一場專題講座。
汪毅夫說,他身為銘傳大學的榮譽講師,所以每年都會常規(guī)性地回來在學校開講座,尤其今年正逢銘傳校慶,他更應該選擇這個時間回來。至于為什么選擇這樣的題目,并非有什么特別意義,是因去年他曾講過《臺灣光復后70天的故事》,銘傳大學校長李銓建議他可以再講一些這類型的題目,所以尊重李校長意見,這才選擇講光復初期的臺灣社會方面的故事,這樣也是上次講座的深入。
汪毅夫從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日本天皇發(fā)表的終戰(zhàn)錄音開始講起,一直到日本結束對臺灣統(tǒng)治,以及臺灣光復后的初期社會情況。他說,在那段時期,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各個省份的同鄉(xiāng)會都在當時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責任,并演繹了許多與臺灣相關的故事。
汪毅夫說,1945年后開始出現(xiàn)臺胞返鄉(xiāng)潮,同鄉(xiāng)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協(xié)助臺胞們順利返鄉(xiāng),并在生活上予以資助。而在臺灣“二·二八事件”時期,在北平的臺胞同鄉(xiāng)會就召開記者會,并將北方的報紙報道集結成書發(fā)表。而上海同鄉(xiāng)會也予以呼吁,要求釋放被捕的人、治療傷病者、對罹難者家屬撫恤等等,“當時在大陸各個同鄉(xiāng)會在這個事件上起了很大作用”。
汪毅夫說,現(xiàn)在的全國臺聯(lián)就是一個同鄉(xiāng)會,是臺灣同胞在大陸的一個鄉(xiāng)親組織,這個同鄉(xiāng)會就是要為臺胞鄉(xiāng)親做服務。我和同仁們也都以當年的同鄉(xiāng)會前輩為學習對象,要為臺胞做很多事情,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隨后,汪毅夫還就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會成立初期情況及“謝五點”、梁啟超在1902在學術論文中提到并首次創(chuàng)用了中華民族概念等發(fā)生在臺灣光復初期的一些故事,進行了詳細而深有歷史意義的講解。
李銓在結束講座時總結到,汪毅夫教授近年來在幫助銘傳大學與大陸各高校之間的交流時,幫了很多忙,我們十分感激。他稱,汪教授對歷史的考究,特別是臺灣歷史令人佩服,而歷史常常是兩面的,能從另一面去了解臺灣,恰恰說明這更愛臺灣。銘傳大學校長助理蕭耀文則認為,講座加強了銘傳大學師生對臺灣歷史的認知,“更清楚地了解過去,就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未來”。
3月23日,西子灣畔雨過天晴,汪毅夫趕赴臺灣中山大學中文系以《民俗、方言和文學》為題與中文系幾位學者進行了座談。其間,他與在座學者分享了對民俗、方言與文學的看法,用冥婚、搶孤、萬應公祠與姑娘廟等民俗故事解釋閩臺地區(qū)的習俗與方言的關系,并高度稱贊《臺灣文學全集》簡直就是《臺灣民俗大全》和《臺灣方言語匯大全》的合編,他認為學者做研究也可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民俗、方言和文學。
座談中,汪毅夫表示,兩年前他就曾造訪過臺灣中山大學,對這里的印象美好且深刻,今天回到這里參加學術座談不僅愉快,與會的老師也給了他很多指教。從事學術交流本身就能得到很多受益,有機會能藉此發(fā)表研究心得本身就是件愉快之事。“學術乃天下之公器”,靠大家共同來推動。
祖籍臺南、曾祖父汪春源系清代最后一位臺灣省籍進士的汪毅夫,2014年12月曾到中山大學中文系講學,今天再次回來,表示內心愉悅不已。他指著中山大學前的汪洋大海說,臺灣這么美、各方面都很好,每次他來都很開心,也得到很多人對他的照顧。
中山大學中文系的學者就一些閩臺方言和汪毅夫進行探討。汪毅夫用了60分鐘的時間,與學者們分享了他對民俗、方言與文學的看法。他表示,中國漢語方言系統(tǒng)有七至八種,閩南語是其中之一。閩南語包含廈門話、泉州話、潮州話、漳州話與臺灣話等。至于有人強調臺灣話里有日本外來語,他說,過去廈門也被日本占據(jù)了七八年多,但從語言學上而論,它還是屬于閩南語。
為臺灣銘傳大學贈送匾額(書法作者吳維,大陸知名書畫家、《臺聲》雜志藝術總監(jiān))
合影留念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鄭昭明也補充說,臺灣話不可諱言會產(chǎn)生些本土化的用語,雜柔了日本語匯成為俗語,但語系的分支多少都含地方特色,例如在臺灣形容某人講話聽不懂會用“烏魯木齊”來形容,這在閩南、漳州也都有類似的用法,無須太大驚小怪。
中山大學助理教授羅錦文則表示,自己對汪老師的理解最早從共同田野調查開始,他們曾一同探訪臺南老街道、小吃與行業(yè)。汪毅夫雖長年在大陸,但對臺灣的巷道不僅如數(shù)家珍,在閩南文史上的著力更是深厚。
汪毅夫接受記者采訪
3月24日,汪毅夫一行來到高雄輔英科技大學以《臺灣進士的故事》為題進行專題講座。校長顧志遠表示,兩岸交流很重要,在教育上更是相輔相成各有優(yōu)勢。汪毅夫教授是輔英科大創(chuàng)校以來訪校層級最高的學者及大陸官員,全校都很歡迎。
講座中,汪毅夫從臺灣的第一個進士陳夢球到最后一個進士汪春源娓娓道來,包括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的丘逢甲、抗日團練名士許南英與其子許地山,還有施瓊芳、施士潔這對父子進士的故事。并著重介紹了汪春源聯(lián)合另兩位臺灣進士黃宗鼎、羅秀蕙和臺籍京官葉題雁、李清琦等5人聯(lián)名上書都察院的故事,在舉國悲憤痛失山河的悲壯氣氛中獨樹一幟地提出“切勿拋棄臺灣人民”的觀點,實為可歌可泣。
講座后,高雄輔英科技大學幾位學者就許地山、丘逢甲等臺灣進士與汪毅夫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汪毅夫表示,許地山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也曾在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授課,他十分贊揚許的筆名“落花生”,乃代表樸實有用之志。針對有關將丘逢甲與許南英做比較的提問,汪毅夫表示,后世對于古人先人應多些理解與包容,另外在學術研究上也應多些同理心,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出錯,他若得批評,一定會先自省自己。
高雄輔英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兼副教務長鄭富春贊揚說,汪會長有對歷史的同理心,對于事件不會很快下定論與評價,希望我們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可以設身處地當時的情境。
汪毅夫短短50分鐘的分享,讓臺灣輔英科技大學的老師們意猶未盡。臺灣輔英科技大學校長顧志遠表示,期待汪毅夫下次還有機會可以蒞臨分享所學。
在學術、文化交流之外,汪毅夫此次赴臺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為慶祝臺灣銘傳大學建校59周年共襄盛舉,并送上了大陸書畫家、《臺聲》雜志藝術總監(jiān)吳維題寫的《百年樹人》的匾額作為賀禮。
此次赴臺交流,在3場講座和座談中,汪毅夫對學術的精通和對分歧的包容,使在場的聽眾無不表示感嘆和敬佩。汪毅夫表示,十分感謝幾所學校能夠給他這個機會為兩岸民間交流做一點事情。汪毅夫近年來多次赴臺進行學術、文化交流,希望能夠通過努力讓更多的臺灣同胞了解大陸與臺灣同屬“中華民族”這一歷史史實,希望兩岸同胞能夠共同認識休戚與共的“昨天”、共同建設蒸蒸日上的“今天”,以及共同創(chuàng)造偉大復興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