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天下安于無事
無為歷史悠久,人才薈萃??h名取“思天下安于無事,無為而治”之意,自隋朝皇元年始設無城鎮(zhèn),已有1400余年歷史。
唐武德三年以襄安縣地置巢州,又在縣境西北置開城、扶陽縣。七年廢開城、扶陽縣,改巢州為巢縣,無為鎮(zhèn)屬之。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置無為軍,領巢縣、廬江二縣。熙寧三年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無為縣。
元至元十四年升無為軍為無為路,屬江淮行省。二十八年降為無為州,領無為、廬江、巢縣三縣。
明洪武元年,無為州領巢縣1縣,屬中書省。不久復屬廬州府。
清雍正二年,無為州不領巢縣,與合肥、舒城、廬江、巢縣同屬廬州府。
清咸豐三年農(nóng)歷八月初五,太平軍攻克無城。是年,太平軍占領無為州后,與清軍交戰(zhàn)于裕溪、運漕、黃雒,清軍大敗。運漕的16萬石存米被太平軍運到南京。咸豐十一年農(nóng)歷九月,太平軍與清軍大戰(zhàn),失無城。是年,太平軍扼守泥汊、神塘,阻止清軍沿江東下。清軍掘開鳳凰頸大堤,水淹太平軍,太平軍失利。
1912年4月,改無為州為無為縣,仍屬廬州府。
1914年6月,屬安慶道,1928年廢道,直屬安徽省。
1927年8月,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在無為建立組織。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共無為縣委組建蘇維埃政權(quán),領導無為縣人民舉行“六洲暴動”,揭開了無為人民武裝奪取政權(quán)的序幕。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抗日軍民獨立自主地開展武裝斗爭,使無為發(fā)展成為全中國19塊抗日根據(jù)地之一 ——皖江抗日根據(jù)地的中心區(qū)。全縣計有無為、臨江、湖東、無南等4 個縣行政區(qū)和1個準縣級的江流行政辦事處,隸屬皖江行政公署領導。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無為全境仍按照抗戰(zhàn)時期區(qū)劃一分為四,共轄21個區(qū)(鎮(zhèn)),隸屬皖西第四專員公署。此期,全縣人民掀起“支前參戰(zhàn)”熱潮,“渡江第一船”率先自無為泥汊江岸發(fā)出。1949年1月21日無為縣解放。1949年7月,無為全境的4 個縣級行政區(qū)正式合并,成立統(tǒng)一的無為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無為縣始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qū)。1952年1月,屬安徽省蕪湖專區(qū),1965年7月復屬巢湖專區(qū),2000年隸屬新設立的巢湖市。2011年8月22日宣布,根據(jù)國務院的批復,撤銷地級巢湖市,無為縣劃歸蕪湖市管轄。
自古以來,無為名人雅士眾多。歷史上,無為有書畫家米芾曾任無為知軍三載、誕生了臺灣開山之祖陳棱、“父子丞相”王之道和王藺、哲學家吳廷翰等名仕賢達;現(xiàn)代,涌現(xiàn)出抗日民族英雄戴安瀾、擂鼓詩人田間等仁人志士;當代,則有位列胡潤富豪榜的王傳福、姜純等商界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