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娜
閻紅彥在“文革”初期被“四人幫”迫害致死至今已將近50年了,但人民仍深深地愛戴他,懷念他。
閻紅彥1909年10月出生于陜西省安定(今子長)縣瓦窯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創(chuàng)建晉西游擊隊,是紅軍陜甘游擊隊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轉戰(zhàn)南北,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共和國第一批授銜的上將。全國解放后,他先后擔任四川省委書記、副省長兼重慶市委第一書記。1959年廬山會議后,調任云南省委第一書記兼昆明軍區(qū)第一政委、西南局書記處書記,為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留下了歷史性的業(yè)績。
閻紅彥主持云南工作的7年,正是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左”傾錯誤日益嚴重,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難。在這樣情況復雜、處境艱難的形勢下,閻紅彥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好思想、好作風,通過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集中群眾智慧和經驗,采取一系列獨特的具體政策措施,大膽地解決了一批急迫問題,穩(wěn)定了形勢,發(fā)展了生產,改善了群眾生活,增強了民族團結。
實事求是調查研究
閻紅彥一到云南,特別注意了解和掌握云南省的特點、優(yōu)勢與劣勢。他幾乎跑遍全省,心情十分振奮,但也感慨萬千。云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發(fā)展?jié)摿φT人;但交通梗阻,經濟落后,群眾生活十分困苦。在這里,“既不會旱到赤地千里,也不會水淹連城”,“哪里是什么‘七分天災三分人禍?”連沒有脫離原始部落的“直接過渡區(qū)”也要“一步登天”辦起人民公社。他心情沉重,連連嘆息:“主觀主義害死人!”“脫離實際也就脫離群眾?!薄白羁膳碌氖鞘У羧诵?。”他從調查研究入手,首先抓住調整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逐步理順干部思想,從而改善黨群關系,民族關系,團結一致,發(fā)展生產。他常說:“抓住生產,就抓住了群眾的心?!?/p>
閻紅彥常說,實事求是不只是個作風問題,認識問題,還有個思想感情問題,說到底是世界觀問題。只有對實際情況作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對群眾饑寒感同身受,才能排除一切干擾和顧慮,取得正確的結論;才能摸到群眾的脈搏,聽到群眾的心聲,制定符合實際的方針政策。1961年2月間,他親自主持制訂了《中共云南省委關于加強調查研究的決定》,對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工作,作出具體規(guī)定,并帶頭身體力行。
1961年4月間,閻紅彥來到西雙版納,發(fā)現(xiàn)傣族的竹樓旁都有一片自有“用柴林”,用以解決各家日常燒柴需要,周圍山村沒有亂砍亂伐,林木蔥郁,植被保護很好。這引起了他的注意與思考。他隨后到了景東縣,在文井公社大營大隊蹲點調查,觸動更深。這里森林面積約5萬畝,由于沒有考慮群眾需要,管、育、用三者關系處理不好,亂砍亂伐日趨嚴重。座談中老農反映,林權不清,責任不明,成林都是國家的,村頭路邊是集體的,房前屋后一棵也沒有自己的,群眾燒柴沒人問,管和砍的矛盾越來越大。群眾一面對山林的破壞感到可惜、著急,一面又認為,誰不砍誰吃虧。過去這里養(yǎng)護森林靠鄉(xiāng)規(guī)民約,由當地群眾派專人負責保護和發(fā)展山林,具體做法是:保護水源林,管理河堤林,經營果木林,培植燒柴林,看管風景林。每年定期開山,可以上山砍柴,但不能亂砍亂伐。三天過后鳴鑼封山,專人巡查管山,如有違犯,以“規(guī)”處罰。群眾說,只要能這樣,不用10年,既能使山林茂密,又能保護水土資源。閻紅彥聽了非常高興,立即告訴省委及有關部門,請他們組織力量,多點調查。
客觀事實使閻紅彥深深感到,只有經濟發(fā)展了,才有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才有邊疆的長期穩(wěn)定和鞏固的邊防。
當時,云南邊疆29個縣,248萬人口,少數民族人口占70%以上。在邊境一線,做民族工作的力量并不少,部隊的民族工作隊有5000人,沿邊境有100多個農場,職工6萬余人。省、地、縣機關團體中均有專門的民族工作部門,專門財力數量不少。
閻紅彥指出,有這么好的基礎和條件,而沒有把工作做好,主要責任在省委沒有把情況吃透,思想理順,方法擺正,沒有把各種力量組織到主要方向上來,而是力量分散,自成系統(tǒng),各吹各打;對情況若明若暗,似是而非;一般化的傳達,籠統(tǒng)的布置,很少觸及實際問題;一些政策和做法嚴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不能有效地組織和動員群眾把精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閻紅彥在不同地區(qū)調查中,反復與當地黨、政、軍負責人,與當地干部群眾多次座談,向省委常委會專題匯報,請他們結合調查,統(tǒng)一認識,提出具體措施。1965年12月20日到1966年1月13日,閻紅彥等組織召開了邊疆工作會議,形成正式文件,全面分析了情況,提出具體的方針政策。各有關方面都采取了切實的措施,有力地把黨、政、軍、民扭成一股繩,根據實際情況,共同做好群眾工作,迅速改變邊疆民族地區(qū)的落后面貌。
突破局限 生產發(fā)展
在調查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情況和現(xiàn)象,引起了閻紅彥的深思。每到一處,人們總想讓他更多地了解那里的“窮山惡水”、土地貧瘠、干旱缺水、肥料不足、耕牛老、農具舊、產量低、收入少,群眾生活困難。他指出:“這代表了一種不好的思想方法和精神面貌。只看困難一面,消極叫苦,工作沒有信心?!薄皼]有抓住問題的本質,沒有反映客觀的真實情況?!彼f,山雖然大,但并不窮,大小牲畜、山林特產,無論品種和數量都不少,發(fā)展多種經營的條件都不錯。生產、生活搞不好是不從實際出發(fā),機械地執(zhí)行“以糧為綱”的結果。只要打破思想束縛,放開眼界,方法對路,趨利避害,群眾生產、生活很快會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閻紅彥與省委們商定,必須突破局限,才能幫助干部解除顧慮,打開局面。為此,省委根據實際情況,首先就農業(yè)生產和農村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具體方針政策:
一是在糧食分配上實行“三三制”,提高了群眾種糧積極性。
條件較好的壩區(qū)是云南的糧食主產區(qū),著重提高單產。根據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的原則,改變“多產多購”群眾不能多留多吃的征購政策,實行“三三制”,即當年增產部分,國家多購一點,集體多留一點,群眾多吃一點。受到群眾歡迎,調動了增產積極性。
二是養(yǎng)牛、養(yǎng)羊不能單純追求“存欄數”,主要應看“出欄率”,有計劃地“殺、賣、吃”。
為了改變單純追求“存欄數”,不讓“殺、賣、吃”,群眾得不到好處,“存欄數”也難增長的狀況,省委制訂了牛羊“殺、賣、吃”政策,不僅讓群眾吃到肉,分到錢,連群眾喜歡穿的羊皮也得到照顧。規(guī)定不僅統(tǒng)計“存欄數”,還要考核“出欄率”。群眾吃到的肉多了,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牲畜的管理,“存欄數”反而有了較快的增長。
三是養(yǎng)豬實行“吃一半、賣一半”的政策,使農戶家庭養(yǎng)豬迅速發(fā)展。
在調查中,閻紅彥了解到群眾對養(yǎng)豬吃不到肉的“生豬派購”政策有意見,經與有關部門反復算賬研究,大膽實行“吃一半、賣一半”的政策。結果,多養(yǎng)多吃,大得人心,群眾養(yǎng)豬積極性高漲,超額完成了派購任務,存欄數也增加了。豬多肥多,也促進了糧食增產。
四是揚長避短,發(fā)展多種經營。
閻紅彥反復強調,云南是個好地方,只搞糧食不行,發(fā)展多種經營,可是一大優(yōu)勢。只要敢于實事求是,方針對頭,各展所長,云南落后局面就會很快改觀。
在糧食生產條件差的山區(qū)、半山區(qū),根據不同情況,實行“余糧減免”“糧食自給有余”、鼓勵自愿多賣的政策,減少了國家的“口糧返銷”,大大促進了多種經營的發(fā)展。
對于一部分貧困山區(qū),實行“減免公糧”或者“以畜產品、山林特產抵交公糧”的政策,鼓勵他們糧食自給,不吃返銷糧,集中力量發(fā)展多種經營。群眾有了更多的自主權,積極性高漲,生產、生活都有了提高。
五是供銷社要組織群眾生產生活。
閻紅彥每到一些基層供銷社,總是仔細地察看貨架上的所有商品,詳細詢問每個商品的銷售情況。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完全不適合山區(qū)的商品,如長筒絲襪、高檔香水等根本沒人買,而屢屢退貨又屢屢調入時,他嚴厲地批評了那種“單純任務觀點”和“官商作風”。他指出,要搞活供銷業(yè)務,必須首先了解當地特點和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不僅組織貨源,促進生產,還應幫助群眾請師傅,學技術,發(fā)展手工業(yè)等多種經營,并把當地產品推銷出去,增加群眾收入。
閻紅彥始終堅持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在較短的時間內,云南全省形勢發(fā)生顯著變化。糧食連年增產,總產量很快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戶均大牲畜、生豬頭數位居全國前列,經濟作物、經濟林木、多種經營發(fā)展迅速,群眾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民族團結,邊疆穩(wěn)定。在全國還處于比較困難的時候,人們都說“云南的日子比較好過一些”。
閻紅彥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無私無畏,剛正不阿,堅持真理,勇于實踐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