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毅夫 著名專家學(xué)者、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會長
閩臺討海人為閩臺海上島嶼命名
——學(xué)術(shù)通訊一則
作者|汪毅夫著名專家學(xué)者、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會長
張教授:
您好!
知您主持的“閩臺海上民間習(xí)俗”研究進展順利、收獲頗豐,心中感佩。
我從小生長在美麗的廈門。在歷史上,廈門是一個漁村,是漁民聚居的村落。
漁民俗稱討海人。廈門的老居民生來就是討海人、討海人的后代和討海人的朋友,熟習(xí)或者熟知討海人的民間習(xí)俗。
今天要向您報告的是閩臺討海人為閩臺海上島嶼命名的故事。
我在廈門鼓浪嶼居住的時候,寓所窗前是“海上捕撈大隊”停泊漁船的船塢,門外是討海人修補魚網(wǎng)的場所,日常生活里總有討海人的身影和聲音。
討海人稱陸上為山上,這也影響了陸上居民。據(jù)我所知,廈門的“吃菜人”(吃齋或吃素的人)有“山上三樣葷,大蒜、青蔥和韭菜;海里三種菜,海帶、紫菜和海苔”的說法,這“山上”不是相對于平地,而是相對于海面而言的。
島嶼高出海面,所以討海人常稱島嶼為山,也常稱島嶼為臺。至于“嶼”,在閩南話里讀如“須”[SU],如“鼓浪嶼”讀如“鼓浪須”。
閩臺海上的島嶼多是閩臺討海人命名的。
茲舉例言之。
1.釣魚島。
釣魚島又稱釣魚嶼、釣魚臺。
我以為,釣魚島(釣魚嶼、釣魚臺)更早的名字是葫(撈)魚嶼和掠(捕)魚嶼。
討海人的作業(yè)方式是海上捕撈,是撒網(wǎng)撈魚,故其團隊稱“海上捕撈大隊”,名實相符也,修補魚網(wǎng)則其預(yù)備作業(yè)也。
在閩南話里,撈魚讀如葫魚,所以西人繪制的地圖如《The Empire of C hina with its Principal Dirisions,London,1790》記釣魚島為Hao-yu-su,即葫魚嶼也。
在閩南話里,捕魚讀如掠魚,所以西人繪制的地圖如《New Map of China,London:G.F.Cruchley,1858》記釣魚島為Tia-yu-su,即掠魚嶼也。
Hao-yu-su的音譯為“好魚須”,Tia-yu-su的音譯為“低牙吾蘇”。
我曾見有作者在其“學(xué)術(shù)著作”《釣魚臺是誰的》里嘲弄“好魚須”和“低牙吾蘇”,卻不知道、也道不出其然、其所以然。無知而又傲慢是最“顧人怨”(令人厭煩)的。
附帶言之,西人繪制的地圖,如《J ames W yld,M ap of China,London,1840》記花瓶嶼為Hoa-pin-sin。Hoa-pin-sin被譯為和平山。
2.葉璧山與熱璧山
明清兩代出使琉球的官員之“使琉球諸錄”記有沿途島嶼,其中包括釣魚島,也包括葉璧山等。
葉璧山也稱熱璧山。明代閩人楊一葵《裔乘》卷之五《琉球》所記亦是“熱璧山”。
在福州方言里,“熱”讀如“葉”。
看來,葉璧(熱璧)山是福州的討海人命名的。
上記閩臺討海人為閩臺海上島嶼命名的故事可以說明和證明,釣魚島附近海域自古以來就是閩臺討海人的傳統(tǒng)漁場。
海峽兩岸討海人的權(quán)益當(dāng)然要海峽兩岸共同維護。海峽兩岸共同維護自家人的固有利益,這是多么正當(dāng)、美好的事。我想著、望著、想望著,心中充滿喜樂。
天氣炎熱(用福州話說,“葉”),大家保重。
祝吾兄身健筆健。
汪毅夫
2016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