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曾欣 ●韓林 金惠真
作為歐美流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僵尸(喪尸)災難”一直是影視、動漫、游戲等亞文化的挖掘勝地。以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娛樂前沿地,近年來也逐漸發(fā)展出自己的“僵尸文化”。韓國日前上映的一部《釜山行》更是“技驚四座”,讓西方影壇點贊的同時,也為韓式僵尸片蹚出一條本土之路。
“2016年第一部觀影人次突破1000萬的影片”“開啟韓國僵尸片全新篇章”……僵尸片《釜山行》7月在韓國本土上映后,得到韓國媒體的大量關注。與歐美僵尸片的常見設定并無二致,《釜山行》同樣是講述普通人面對突發(fā)的僵尸襲擊時,如何死里逃生的驚險經歷?!陡叫小分?,韓國沒有標準意義上的僵尸片,但已有非常成熟的災難片作品。《釜山行》中的怪物撕咬人類、全社會恐慌、少數人逃命的過程,與《漢江怪物》異曲同工。父女二人在火車上一路闖關的設定,則更像韓美合拍的科幻災難片《雪國列車》。變異、反噬……歐美僵尸片中的金科玉律被韓國人效仿得十分到位。相比之下,“韓國僵尸”的變異速度更快,令影片的緊張感翻倍,人類的逐個犧牲也更顯悲壯。
韓國《中央日報》評論稱,韓國以往一直是僵尸片的不毛之地,不僅沒有人制作,市場需求也有限。扭轉局面的是2010年在韓國播出的美劇《行尸走肉》。這為幾年后問世的《釜山行》孕育了觀眾群。韓國《體育朝鮮》認為,與西方僵尸片相比,《釜山行》的不同之處是“濃濃的父愛”。片中男主人公被感染成僵尸前,回想起女兒出生場景的橋段讓人心碎。韓國《每日經濟》評論說,僵尸的世界是冷酷的,但《釜山行》卻因為有“愛”而溫暖。
借助戛納電影節(jié)等國際平臺,韓國近年來不斷輸出成熟的“韓式類型片”,譬如今年5月在戛納亮相的懸疑片《哭聲》和僵尸片《釜山行》,都備受好評。法國《銀幕》雜志認為《釜山行》“完全可以媲美《雪國列車》和《僵尸世界大戰(zhàn)》,是娛樂性和社會性兼顧的災難大片”。據統(tǒng)計,《釜山行》的韓國本土票房已突破1200萬人次,無疑成為年度“國民影片”。拍動畫出身的導演延相昊有意將這一主題打造成經典系列,其衍生動畫《首爾站》作為《釜山行》的前傳已經亮相,詳述了僵尸病毒的爆發(fā)過程。作為真人電影的補充,該片上個月在韓國上映后也頗受歡迎??梢灶A期,《釜山行》的“崛起”將帶動韓國拍攝僵尸片的熱情。
在好萊塢和歐洲,僵尸片的商業(yè)開發(fā)早已成熟,不過這也讓同類影片陷入雷同的套路。在許多粉絲看來,僵尸已經成為一種模仿秀,人人都可以涂上番茄汁和煙熏妝,一瘸一拐到上街游行,恐怖性大為降低。如今的僵尸片拍攝手法更接近災難片,注重挖掘和反思人性的陰暗面,而非簡單地渲染恐怖。在這方面,《釜山行》也不失時機地諷刺了韓國政府的不作為。在父女情、夫妻情上,《釜山行》又充分發(fā)揮了韓國影視劇善于煽情的長處,兩處生離死別令人淚下,最后孕婦孤女的收尾也恰到好處。
當然,在僵尸片誕生并成長為獨立類型片的半個世紀里,歐美也在不斷突破拍攝常規(guī)。1968 年“僵尸片之父”喬治·羅梅羅創(chuàng)作《活死人黎明》時,所謂僵尸還是在黑暗中行動緩慢的低等生物,之后則不斷在銀幕上進化出有智商、不怕光、攻擊力迅猛等特點(如《我是傳奇》)。僵尸的起源也從古代巫術里的復活死尸,演化成《生化危機》中現代生物科技的失敗實驗品。失職的政府和貪婪的工業(yè)巨頭扮演的過錯角色頗具時代意義。好萊塢僵尸片中,論場面宏大和特效逼真,有《僵尸世界大戰(zhàn)》;論人性和親情的探討,有《死人島》;甚至還誕生了《僵尸肖恩》這樣的喜劇僵尸。對比實力,亞洲僵尸片雖有追趕之勢,但無疑還是“后輩”。
韓國Newen網站報道說,《釜山行》發(fā)行商表示,該片很早便以50萬美元的價格將中國大陸地區(qū)的版權賣給中方,但影片還未向相關部門申報獲批。該人士透露,中國因“薩德”問題而形成的反韓情緒不容小覷。因此,發(fā)行商對于上映時機的選擇較為謹慎。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有不少僵尸電影的粉絲,但鑒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像韓國那樣形成影視本土化。中國香港地區(qū)一度風靡的僵尸片,只是“茅山道士降活尸”的聊齋夜談,并且隨著招牌演員林正英的辭世而沒落,沒能同西方的僵尸文化銜接起來。說到底,如今亞洲人要拍西式僵尸片,化妝和特效不再是關鍵,恐怖渲染也只是技術問題,關鍵還在于文化認同和社會批判。做不到這兩點的僵尸片只能算是山寨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