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依赫蘇日娜
在中國正北方內(nèi)蒙古的烏海市,在黃河臂彎中的高山大漠間,活躍著一支朝氣蓬勃、充滿戰(zhàn)斗力的“線路鐵軍”,他們就是烏海電業(yè)局輸電管理處的電網(wǎng)守護者。輸電管理處擔負著烏海地區(qū)35千伏至220千伏輸電線路的運行維護工作,線路總長1300多公里,網(wǎng)架密集,地形復雜,部分線路由于沿途礦區(qū)生產(chǎn)而故障頻發(fā),巡視、檢修任務極為繁重。我們走到他們中間,近距離感受了這些輸電漢子們的風采。
甭看艱苦,我們其樂無窮
都說輸電人是用雙腳丈量著千里巡線路,跟著他們走上一遭,才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車沒開多遠就得下車步行,山上覆蓋的煤渣常年冒著自燃的白煙,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味道。我們的目的地,是坐落在甘德爾山上的220千伏海伊線輸電塔。山上土質(zhì)松軟,只能踩著石頭往上爬,沒多遠就硌得腳底生疼。好不容易一起爬上來,工人們顧不上休息就開始登塔作業(yè)。今天的工作是在鐵塔的邊角處安裝防鳥刺,檢查塔上每一個插銷、螺絲的緊固情況,還要用毛巾把絕緣子上的灰塵一點一點擦掉。等到所有工作結(jié)束,已經(jīng)是晚上8點多,眼看著天就要黑透,大家加快了腳步,幾乎是用滑沙的方式“滾”下了山,鞋里灌滿了沙子……
每年春天的春查工作,是輸電管理處的大事。“烏海的春天特別短,大風一刮完,高溫馬上就來,線路巡視、檢修一點也不能松懈?!陛旊姽芾硖幪庨L鄭璐介紹道。說話間,他幾乎一刻不停地接打電話,這是其他幾條線路的登塔巡視人員在與他聯(lián)絡。一天之中,他不停地在各處奔波,連續(xù)的高強度工作讓他難掩疲憊之色。
鄭璐2003年來到輸電管理處,從業(yè)13年來,這位“80后”退伍軍人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響當當?shù)募夹g能手。輸電管理處現(xiàn)有80多名工人,像鄭璐一樣的退伍、轉(zhuǎn)業(yè)軍人占到了一半。在長長的輸電線路上,在高高的輸電塔上,他們吃苦耐勞、令行禁止的作風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30到100多米的鐵架上完成作業(yè),就著山風吃干糧、喝涼水已是家常便飯;烈日下一連幾個小時帶電作業(yè),全身被汗水浸透,連絕緣手套里都能倒出水來;檢修偏遠的線路時,在野外一干就是一天,帶的水喝完了,就去附近找牧民家的儲水井用安全帽舀水喝……問他們這么苦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得到的是這樣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的答案:“輸電人把生命系在腰間,一年四季風餐露宿,夏天驕陽似火,我們扯塊白云能擦汗,冬天冰天雪地,大家圍著火堆啃干餅,甭看艱苦,我們其樂無窮?!?/p>
沒有“差不多”,只有更好與更快
2016年4月,輸電管理處第四次參加內(nèi)蒙古電力公司職工技能大賽。之前,他們曾連續(xù)3次在這項大賽中奪魁。
比賽現(xiàn)場,只聽一聲令下,烏海電業(yè)局輸電線路高壓帶電檢修專業(yè)的參賽選手上場了。比賽剛開始,就聽到人群中一陣驚嘆聲,原來是等電位電工金寶正在攀爬云梯,那速度快得讓人不敢相信。現(xiàn)場有人端著相機納悶:“咦,人呢?”旁邊人笑著說:“早爬上塔頂了,你往哪找呢?”再看塔上,地電位電工越志軍默契地和金寶相互配合著,地面電工劉昊東、王森、張瑞鵬也配合到位,工作負責人賈鵬細致謹慎地指揮,最終他們6人以包攬個人前6名的驕人成績結(jié)束了比賽。
這次的參賽隊員都是年輕人,為了準備這次比賽,他們提前1個多月就在模擬訓練場進行封閉備戰(zhàn)。對他們來說,之前的三連冠既是榮耀的歷史,也是無形的壓力。為了超越自我,隊員們每天起早貪黑進行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訓練。日復一日的高強度備戰(zhàn)中,隊員們不知磨破了多少雙手套、多少條褲子,也不知從幾十米高的鐵塔爬上爬下多少回。在他們眼中,沒有“差不多”,只有更好與更快,大家彼此監(jiān)督,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一遍又一遍地完善每一個細節(jié),連每一步跨多大距離、地面上誰拉哪根繩子都有嚴格的標準。
1980年出生的賈鵬是這次技能大賽的個人第一,作為工作負責人,他在比賽中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而軍人出身的他也把不怕苦、不服輸?shù)男愿駧У搅擞柧氈?。他白天帶著大家訓練,晚上還要熬夜看書準備理論考試,就連老婆孩子生病也沒有請假。大家勸他回去看看,他搖搖頭說:“這么多人都在這兒備戰(zhàn),誰家沒點事,我不能搞特殊,等比完了再補償她們吧?!?/p>
獲個人第三名的越志軍是隊員中年齡最大的,因為怕理論考試拖大家的后腿,訓練期間他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書本幾乎不離手。作為地電位專業(yè)的選手,他在塔上承擔的責任最多也最辛苦,兩條手臂傷痕累累。因為他需要一直趴在塔上完成整套動作,一條厚厚的棉褲一直陪伴著他,比賽結(jié)束后他憨憨地笑著說:“終于能把這條破棉褲脫了,這兩個月可熱死我了?!?/p>
“90后”王森是第一次參加技能大賽,華北電力大學畢業(yè)的他有著扎實的理論基礎。訓練期間,他耐心細致地教大家解每一道練習題,大家都說,這次的好成績離不開這位好老師。因為工作時間短,王森的實際操作能力相對較弱,很容易出錯,每次練完,他顧不上休息馬上開始總結(jié)剛才的不足,就這樣一次次地練習,一點點地突破,最終取得了個人第四名的好成績。
“看看,這就是我們能文能武的輸電人?!北荣惤Y(jié)束后,鄭璐自豪地稱贊起他的隊員們。
新一代輸電人,風華正茂
輸電管理處有一個團隊文化展室,一推開門就能看到墻上滿滿的照片,從當年第一批輸電人的合影,到現(xiàn)在輸電管理處每一個人的特寫。除了照片,這里還陳列著歷代輸電人自己研發(fā)的各種工具,這些當年在輸電線路運行維護工作中大顯身手的“利器”,如今都被擺放在展臺上,靜靜地向人們講述著輸電處的過去和未來。而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輸電管理處歷年獲得的獎章獎狀。
成立25年來,輸電管理處憑著精細、專注、求精的工匠精神,凝心聚力的團隊精神,勇于擔當?shù)姆瞰I精神,攻堅克難的亮劍精神,贏得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榮譽:榮獲全國優(yōu)秀成果獎7項、自治區(qū)級質(zhì)量控制成果一等獎9項,涌現(xiàn)出1個全國工人先鋒號班組、2個自治區(qū)工人先鋒號班組,涌現(xiàn)出國家級技術能手1人、全國電力行業(yè)技術能手3人、自治區(qū)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4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金牌工人1人……
隨著時代變遷,這里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師傅帶徒弟,徒弟又變成師傅,到現(xiàn)在,“80后”“90后”成了輸電管理處的主力。艱苦的工作環(huán)境讓他們比同齡人更早地褪去稚氣,黝黑的皮膚、縱橫交錯的皺紋幾乎是他們的“標配”。當別人還在比誰的鞋貴、誰的車好,他們卻在比誰爬塔快,誰能徒手出線。這是一支充滿力量的團隊,也是一支永遠年輕的團隊。從這些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叫做“奮斗的青春最美麗”。新一代輸電人,風華正茂,他們在巍巍電塔上挑戰(zhàn)著自我,在千里銀線間詮釋著青春。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電力新聞中心、阿拉善電業(yè)局)
(責任編輯/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