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玲
摘要:陌生女人面對的現(xiàn)實自我是:地位卑微、學(xué)識淺薄、內(nèi)心深深的空虛與陰郁;陌生女人心中渴望的理想自我是:過上流社會的生活、文明人、充實陽光的內(nèi)心?,F(xiàn)實自我的世界像“一個蒙著灰塵、布滿蛛網(wǎng)、散發(fā)著霉味的地窖”;理想自我的世界則是神圣而光明的。但是陌生女人無法通過自身調(diào)和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矛盾,而作家R的出現(xiàn),讓陌生女人的理想自我有了投射的對象,使這一矛盾能暫時得到自我安慰式的緩和。她對作家R的愛戀不過是她的理想自我的感情投射。但最終陌生女人的死亡,預(yù)示著這一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
關(guān)鍵詞:現(xiàn)實自我;理想自我;矛盾;感情投射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15-01
一、 矛盾體:“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
陌生女人講訴自己的生活時,總說那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簡直可笑的小事”,而正是這些零零碎碎的小事讓我們看到了貫穿女人一生的三個致命矛盾。
地位卑微與“小姐”。女人描述道“我們深居簡出,過著小市民的窮酸生活”“房間的門上沒掛牌子,沒有人來,也沒有人來打聽我們”,她生活的環(huán)境“窮困的、粗野的鄰居”,她對鄰居的厭惡,既是對自己低下的社會地位的不滿,也透漏出她不安分于此的心理。她理想中的自己應(yīng)該是一位富人家的“小姐”,優(yōu)雅而引人注目。所以當(dāng)作家R的仆人稱呼她母親為“太太”、稱她為“小姐”、并且處處體現(xiàn)出上層社會的禮儀時,她“為此多么喜歡他?。 比欢裏o法改變這一現(xiàn)實,她只是一個“瘦小的孩子”,母女倆靠著微薄的“退休金”過日子,能活著就已很好,其他的一切都是奢望。即便后來她的繼父“頗有財產(chǎn)”,她似乎可以因此而步入上流社會,其實不然,這一種自卑感已根深蒂固,無法更改。
知識淺薄與文明。陌生女人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顯然是簡陋和閉塞的。當(dāng)R先生搬來的那天,“所有的東西都那樣稀奇,我還從來沒有見過:有印度神像,意大利雕像,色彩鮮艷的巨幅繪畫,最后是書,那么多,那么好看的書,以前我連想都沒有想到過。這些書都堆在門口,仆人在那里一本本拿起來用小棍和撣帚仔仔細(xì)細(xì)地?fù)鄣魰系幕覊m?!薄罢麄€晚上我都沒法不想你……我自己只有十來本便宜的、破硬紙板裝訂的書……想到那么多書,我心里就滋生起一種超脫凡俗的敬畏之情。”
二、 矛盾體的自慰式調(diào)和:對作家R的感情投射。
作家R的出現(xiàn),讓陌生女人仿佛看到了那個理想中的我。在還沒有見作家R之前,這種印象便已形成了,“在你本人還沒有闖入我的生活之前,你身上就圍上了一圈靈光,一道富貴、奇特和神秘的光華”。“作家R的出現(xiàn)正好成了少女幻想中的理想人選,因為他學(xué)識淵博彬彬有禮?!雹?/p>
當(dāng)然首先吸引陌生女人的,就是在主角作家R還未出現(xiàn)以前,就喧賓奪主的那么多那么多書了。這些書就是一個文化,一個文明世界的象征。這些書,是陌生女人夢寐以求的;那個文明的世界,正是陌生女人想要努力企及的。她馬上在作家R身上嗅出了理想自我的特質(zhì):學(xué)識淵博、文明。所以在沒見到作家R之前,她就已經(jīng)沒法不想他。她是如此焦急地等——與其說在等待作家R,倒不說在等待另一個自己。
直至第三天她終于看見了作家R,“無比輕快的、孩子般的姿態(tài),表情生動的臉,年輕漂亮”一切都充滿著陽光與活力,這不正是她那憂郁重重的心靈所渴望的、所希望成為的么?她這個年僅十三歲的姑娘,第一眼就感覺到了“你過著雙重生活,它既有光明、公開面向世界的一面,也有陰暗、只有你一人知道的一面”。為什么一個十三歲的沒有任何閱歷的姑娘,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因為她自己也過著另一種兩重生活——陰暗的一面是面向眾人、光明的一面面向自己。而作家R面向世界的特質(zhì),正是她向往光明的理想自我所擁有的。
三、 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死亡。
陌生女人經(jīng)歷了兩次死亡:孩子的死亡和自己的死亡。孩子,她與作家R的孩子,是她在對作家R失望后,重又找到的理想自我的感情投射對象?!坝辛诉@個孩子,我覺得我愛你愛得沒先前那么狂熱了”她把“感情一股腦兒全部給了這個孩子”。除了天生的母愛以外,她對孩子的愛還因為他與作家R的相像“他越是像你,我就越發(fā)愛他”,其實在她眼中作家R就是理想中的自己,當(dāng)她在自己的兒子身上看到了理想自我的時候,她怎么能不激動、高興、幸福呢!作家R不在自己所掌控,而孩子,孩子卻是天天在自己身邊,可以讓自己好好感受理想自我、欣賞理想自我的。由于理想自我找到了更為理想的投射對象,所以她對作家R的感情不似以前那么濃了。她沉浸在理想自我的世界里,內(nèi)心無比充實與歡愉。
四、挽歌: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之間的選擇
陌生女人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她處于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矛盾的痛苦之中,她無力擺脫現(xiàn)實,就只好在別人身上進行感情投射,不管他是誰只要他帶有理想自我的特質(zhì),她就把他當(dāng)做“完美的自己”一樣用所有的精力、熱情來愛,并矢志不渝。然而,她最終沒能在這種感情投射中找到永遠的安慰與幸福。她的悲劇在于:仰望理想自我卻一直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從不接受現(xiàn)實中的自己。她的一切不幸皆因于此。如果她不是那么排斥現(xiàn)實自我,在現(xiàn)實中找準(zhǔn)定位的同時再去尋求理想自我,那么一切就不會發(fā)生了。她還會遇上作家R,還會愛上他,但是她不會再愛得如此卑微與痛苦,因為在她心中現(xiàn)實自我不是以臣服的姿態(tài)面度理想自我的。如果我們無法在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之間作出正確選擇,這也將是也是我們的挽歌。
注釋:
①彭智蓉 :扭曲人格的精神自戀——從"人格論”視角解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小說縱橫
參考文獻:
[1]斯蒂芬.茨威格.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M]韓耀成譯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14
[2]楊鴻雁.白玫瑰與藍色水晶花瓶:自然人與文化人的建構(gòu)———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兩性鏡像 [J]女性文學(xué)研究總第84期
[3]葉磊蕾. 在愛中確認(rèn)自我 —— 茨威格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自我問題 [J]文學(xué)藝術(shù)
[4]彭智蓉. 扭曲人格的精神自戀——從"人格論”視角解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J] 小說縱橫
[5][奧]斯蒂芬·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M]舒昌善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392.
[6]張玉書. 茨威格評傳: 偉大心靈的回聲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