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興
摘要:貴州苗族服圖案的內容豐富多彩,主要由苗族的傳說故事內容為創(chuàng)作題材,施洞地區(qū)的刺繡圖案與剪紙工藝結合創(chuàng)作出史詩般畫卷。在苗族地區(qū),剪紙在苗語中稱為“苗花紙”“繡花紙”,苗族繡花紙的紋樣創(chuàng)作題材不僅內容豐富,且造型變化多樣,施洞地區(qū)的苗族服飾的刺繡紋樣運用最多之處于領口、衣襟、圍腰、肩臂、袖等,剪紙工藝與刺繡的結合應用相輔相成,獨特的圖案紋樣不僅裝飾服飾還是記載苗族歷史的活化石。
關鍵詞:苗族服飾;剪紙紋樣;刺繡
中圖分類號:G5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67-02
一、施洞苗族刺繡圖案與剪紙圖案的關系
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各地,黔東南施洞地區(qū)的苗族剪紙與刺繡是本民族服飾特征,不止用于服飾上、還有頭飾、床上用品等。剪紙的主要工具為剪刀或者刻刀,其次是紙,剪紙底樣的圖案來自于苗族神話,歷史傳說等,經過想象創(chuàng)作結合剪紙工藝的方式,剪出精美的圖案,苗族把這些圖案視為美好的吉祥的寓意,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和進步構成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
刺繡在古代稱為“黹”。據《尚書》中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就有規(guī)定“依畫而裳繡”,直到湖北湖南出土的戰(zhàn)國繡品,刺繡水平極高。而刺繡在漢族文化中所稱為“女紅”,多為婦女所做,苗繡亦是民間最具少數民族特色和風格的工藝,也多由苗族婦女所做。苗族把圖案繡在服飾的上面可以說是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可以找到苗族各支系的歷史聯系。南宋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記載,“宜五谷、蠶桑,織染采文繡、罽毲、帛疊、闌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1]。描述了少數民族一刺繡為服的歷史。尤其是黔東南施洞等地區(qū)的刺繡紋樣也及其出色,如以神話傳說、故事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刺繡紋樣,繡工及色彩等應用完美。
二、施洞苗族剪紙工藝與刺繡圖案的結合應用
施洞的苗族剪紙與刺繡金美絕倫,他是把自己的文化穿在身上的一個美麗的少數民族,通過在服飾、頭飾、首飾等運用剪紙紋樣與刺繡及色彩符號等抽象造型表現,圖案造型的種類包含很多傳說故事、人、動物、植物等,是這個偉大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生活勞動中沉淀出的藝術瑰寶。在《苗族古歌》中有描述:“姑姑對嫂嫂,說句什么話?嫂嫂對姑姑,說句什么話?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盵2]說明剪紙與苗族遠古的生活息息相關,剪紙工藝出現在遠古的苗族生活中。
在施洞的服飾制作過程中,圖案紋樣是最主要的元素之一,這一元素主要靠的是剪紙工藝結合刺繡來完成,苗族剪紙是為了方便在服裝上更好的刺繡作出圖案,只作為苗族刺繡、織繡圖案的底樣。在鋪上剪紙紋樣后,在紙樣上運用刺繡手法刺繡完成,根據剪紙的圖案主要運用的繡法有平繡為主,破線繡和鎖邊繡為輔,平繡的繡法是將剪紙紋樣鋪平,用很細的線根據剪紙輪廓平鋪繡在紋樣上,這樣的繡法也叫作剖線繡,將線破成絲繡,直到將圖案繡滿,形成平面式構圖。最后輪廓線鎖邊,以鎖邊的方法來勾勒出圖案的形態(tài),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固定圖形還可以使布面平整干凈,繡完整的紋樣也具有立體感。在施洞苗族剪紙紋樣中主要以動物形象為主題,人物次之,“在動物的形象中,有龍形,龍牛、虎、象、獅、狗、貓、猴、鹿、雞、鵝、羊、牛、馬、豬、兔、鼠、蜈蚣、蛙、蟾蜍、穿山甲、魚、蝦、蟹、蝴、蝶、蝙蝠、蜜蜂、錦雞、貓頭鷹、鵝、喜鵲、雀等”[3]。動物形象的剪紙紋樣《魚龍圖》的特征是魚身龍頭,并長有一對牛角,在空的地方配以花鳥或者人物,人物一般騎在魚龍身上。
人物形象主要配以動物使用,在以植物變形成為簡單的花草紋,造型變化多樣,最具代表性的人與動物的剪紙圖案紋樣之一的歷史性圖案苗族女英雄“務么細”,剪紙圖案上的務么細背上長著兩雙翅膀,舉著傘,有騎著馬的,騎著龍?;蛘唪~龍,在結合蝙蝠、鳥、魚龍、蟾蜍等吉祥寓意的紋樣作輔助圖案。不僅以此來紀念英雄人物,也具有給予人美好愿望和強烈的裝飾效果,圖案上就這一主題的剪紙的造型變化多種多樣,如人物形象與苗龍結合,人與動物與植物之間相互和諧相處,不僅反映人與自然的聯系,也體現苗族的歷史淵源悠長。在苗族服飾上,精美的刺繡圖案顯示出苗族婦女的心靈手巧,刺繡圖案主要使用在服飾上的袖臂、肩、衣襟、圍腰,搭配上精美銀飾顯得更加華麗。剪紙的發(fā)展必然少不了刀和紙,剪刀是剪紙的主要工具最早出土于洛陽西漢古墓中的青銅剪刀,剪刀鋒利可鉸斷紙、布、麻線等,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生活中使用方便的裁剪工具,在施洞地區(qū)的剪紙主要剪和刻并施。而紙得出現大大促進了剪紙的發(fā)展,紙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代替了古人在娟、帛上書寫,成為后人書寫的重要工具,以及對于剪紙工藝的發(fā)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要繡出精美的刺繡圖案,必須要學會剪紙,在施洞地區(qū)的剪紙主要使用的工具有剪刀、刻刀、矬子、蠟板、錐子、等。施洞地區(qū)的苗族剪紙工藝主要分為幾大部分,首先,把需要大小尺寸的紙裁剪疊在一起,一般一疊大約15張左右,在用線或者捻子釘在一起固定,在第一張白紙上繪出圖案紋。其次,是把繪好的樣稿放在蠟板上,蠟板是為了防止刀具磨損。在繪好圖的樣本上剪或者刻,根據所繪的樣稿和所需要的畫面采用陰刻和陽刻來區(qū)分線條的粗細和圖案的明暗關系,使用刻刀把大塊空白的鏤空,也就是陽刻,陰刻則是保留下來的面。最后是把剪完的紙分頁碼好,也可以放在布面上輔助刺繡,但一般會把最上面繪有樣稿圖的第一張保留下來,作為以后繪圖參考樣本。
三、對于施洞苗族刺繡與剪紙手工藝的現狀分析
苗族服飾是記錄著苗族歷史史詩的載體,刺繡與剪紙工藝便能更好的作為記錄的工具。它是為了紀念祖先開天辟地和人類神話起源的傳說,苗族古歌《開天辟地》中的互答互問中“哪個生最早,火耐算最早,哪個算最老?火耐算最晚。府方生最早?府方算最晚。府方生的晚,府方不算晚。哪個生最早?哪個算最老?養(yǎng)優(yōu)生最早,養(yǎng)優(yōu)算最老.... ...天剛生下來,相疊在一起,哪個是好漢?劈開天和地。剖帕是好漢,打從東方來,舉斧猛一砍,天地兩分開?!盵4]在古歌中唱到先有府方,再有火耐、剖帕、修狃到云霧,然后由巨人把天開把地劈開。在如“蝴蝶媽媽”和“姜央造人”等人類起源神話系列的剪紙紋樣,反映了苗族祖先的樸素的唯物思想,人與自然甚至與萬物的演變觀念。
如需要完成一套苗族盛裝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一般都在盛大的節(jié)日活動上穿,精美的刺繡配上重達十幾斤的銀飾,烘托節(jié)日的隆重。刺繡剪紙紋樣不容易保存,費工又費時間,所以成本比較高?,F在集市上有專門以賣剪紙紋樣的苗族婦女,一方面可以鑒于別人的圖案紋樣,形成相互學習相互模仿,另一方面是許多年輕人會剪紙的越來越少,這樣可以直接買剪紙就可以繡了。現在隨著經濟發(fā)展,交通的便利,受到商品經濟和現代經濟的沖擊,許多年輕人幾乎外出到發(fā)展省份打工,以這種方式擺脫貧窮,以至于使傳統(tǒng)手工藝逐漸沒落,大多數只有中年婦女還在刺繡剪紙,再者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機器可以代替人的工作,不僅時間快,成本也低,而且做出來的刺繡品不僅粗糙而且顏色單調。如今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刺繡價格逐漸長高,不會做苗服的買一套服裝大概需要一萬元左右,傳統(tǒng)刺繡的傳承人越來越少,更顯得手工刺繡越來越珍貴。
總結:
施洞苗族剪紙圖案內容豐富,造型多變,大部分都只用在裝飾服飾上,不僅做為刺繡底樣,而且作為作為苗族民間文化的歷史載體。苗族民間的神話傳說、故事傳說做為穿著題材,苗族婦女的獨特想象力,對于圖的胸有成竹,和手工藝的嫻熟,把這史詩作為創(chuàng)想與剪紙、刺繡融為一體,體現了苗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及對自然對人造物的崇拜。不僅延續(xù)了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也是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先的尊崇。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M].中華書局,2014.6
[2]鐘濤.苗族民間剪紙[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1
[3]潘定智 楊培德 張寒梅編.苗族古歌[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11
[4]潘定智 楊培德 張寒梅編.[苗族古歌M].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