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xiàn)偉
摘要:大運河的開鑿運輸對人民的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盡管京杭大運河往日的風光已不復存在,然而水雖斷流,情卻流芳百世。運河對周邊地區(qū)的生活、生產(chǎn)及城市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更塑造了有“中國水上威尼斯”之稱的水城——聊城。運河與臨清的發(fā)展緊密相連,也為臨清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遺產(chǎn),泛指,這些遺產(chǎn)又是我們理解運河歷史及其發(fā)展的有利資料。
關鍵詞:臨清;運河;概況;遺產(chǎn);影響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73-01
一、臨清概況
臨清,地處山東西北部。自古以來,臨清地理位置就比較優(yōu)越。元時開通會通河自東平至臨清。明遷都北京以后,漕糧運輸成為全國命脈所在,運河飽受關注。臨清地處汶水、衛(wèi)水之交處,可以“關察五方之客,閘通七省之漕”[1],并且“北控燕趙,東接齊魯,南界魏博,河運直抗京師”。[2]歷史上的臨清因運河而興,后也因運河而衰。曾經(jīng)的臨清商賈遍布,舟車輻輳。此次有幸來到這里,沿運而走,清風拂面,依然可以試圖想象臨清過去的繁榮。目前臨清市政府下定決心以古運河為基礎,力圖打造運河城市文化品牌,藉此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雖然對臨清的參觀時間不長,但收獲頗多,我簡單做如下報告:
二、臨清運河遺產(chǎn)
“臨清的磚,北京的城”。這句老話想必大家耳熟能詳。臨清至今還保留著臨清磚窯,傳承了古代臨清磚的燒制過程。臨清磚的燒制過程非常繁雜,包括:“選土、碎土、澄泥、制培、晾培、驗培、裝窖、焙窖、涸窖、出窖、成磚、檢驗等步驟”[3]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缺一不可,否則就達不到貢磚的標準。不僅如此臨清磚用土、用水頗為講究,只有用當?shù)靥赜械纳徎ㄍ烈约罢男l(wèi)河水燒制的磚才具有“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的特性,難怪臨清人將這貢磚看做一大寶貝。臨清磚主要運往京城,然而臨清距北京四百公里,千里迢迢,單靠車馬人力恐難以運至,運河功不可沒,成為此項任務的承擔者。所以運河不僅運輸了漕糧,還將臨清貢磚帶去北京,才有了清時富麗堂皇的宮殿。
鰲頭磯位于臨清市先鋒路街道辦事處吉士口的元運河與明運河結合之處,其結構精巧,屬于古樸典雅的閣樓式建筑。目前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鰲頭磯建于明嘉靖年間,布局呈四向制,整體建筑布局嚴謹、錯落有致。主體建筑觀音閣,磚砌基座5米左右,基座下設有門洞。閣樓面闊3間,進深2間,歇山卷頂棚,四面飛挑,木隔落地,重梁起架與抹角梁相結合,是典型的明代北方風格建筑。臺基圍以女墻,與望河樓相映,渾然一體,這也是臨清十景之一。明時因元運河水量減少,難以載船北上,于是就在臨清另開一河,也就是后來的明運河。由于會通河與衛(wèi)河之間形成了一塊周圍環(huán)水的狹長陸地,人稱“中州”。鰲頭磯處于中州突出之地,就像抬起的烏龜?shù)念^,元、明兩運河的四處河閘像是烏龜?shù)乃膫€爪子。廣濟橋在鰲頭磯后像一個尾巴,所以明代臨清知州馬綸為觀音閣題名“獨占”、“鰲頭磯”,明代書法家方元煥賦予其“獨占鰲頭”之意境。然而真實中的鰲頭磯遠比自己想象的小許多,而且周邊已經(jīng)被城市擠占,當?shù)厝狈ΡWo意識,損害嚴重。登上鰲頭磯,我們也無法再像古人一樣欣賞兩邊的運河美景了。順著運河走,你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遺留下的運河很窄,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多少水災里面,跟現(xiàn)在的水溝沒什么兩樣,溝里長滿青草。如果別人不說這是運河,你也壓根都想象不到。
臨清箍桶巷。其形成于明代,呈東西走向,長180余米,寬3米左右。西連百步街、東連糶米巷、琵琶巷、公館街,現(xiàn)屬于箍桶巷街。箍桶巷以木制品聞名,明宣德年間,箍桶巷木器作坊已達到幾十家,出現(xiàn)了規(guī)模化的專門經(jīng)營馬桶、木桶的市場,箍桶一名由此而來?!睹魃褡趯嶄洝分羞€對此有過描述,隨著南方、北方商人落戶臨清并相互通婚,蘇杭的婚姻習俗也被帶來了?,F(xiàn)在臨清有結婚俗語:“子孫馬子、長命燈”之說。子孫馬子即是江浙一帶的“馬桶”。不過,現(xiàn)在發(fā)展成為女方出嫁陪送痰盂和紅雞蛋的婚俗?,F(xiàn)在的箍桶巷雖然經(jīng)過幾代的翻修、重建,但格局依然保持了明朝時期的樣子。巷子不寬,但很幽靜。一走進去就讓人有種說不出的古色古香之感,居住在里面的大多是些年邁之人,他們生活輕松自在,有的坐在門檻上乘涼,有的拿著上世紀的收音機聽著戲曲,生活狀態(tài)祥和至極。類似的巷子很多,有些巷子還設有教堂、民族小學,足見古代臨清確實是一座繁華的城市,中外商旅在此經(jīng)過,甚至定居于此。
鈔關。永樂十二年(1422),山東巡撫陳濟向明成祖建議:“淮安、濟寧、東昌、臨清、直沽,商販所聚,今都北平,百貨倍往時,其”商稅易遣人監(jiān)制一年,以為定額?!盵4]臨清運河鈔關始設于明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臨清鈔關升為戶部榷稅分司。萬歷年間征收稅銀八萬三千余兩,多于京師崇文門稅關,局全國八大鈔關之首,占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臨清運河鈔關是目前全國僅存的運河鈔關,對研究當時的歷史、封建社會經(jīng)濟關系、社會形態(tài)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它還是明代萬歷年間王朝佐反稅監(jiān)斗爭的歷史見證,也是著名小說《金瓶梅》一書中多次描寫的一處重要的史跡。此次到達臨清鈔關時,看到是的是正在修復中的鈔關。地面地基已經(jīng)打好,工人正在繁忙施工,很遺憾先前鈔關里保存的碑刻等資料也沒有看到。據(jù)說以前的鈔關面積非常大,現(xiàn)在復原以后的也小很多,因為周邊都已經(jīng)成了居民用房。但還是很期待看到復原以后的臨清鈔關,想必定是另一番景致了。
三、運河衰,臨清衰
古運河的臨清的母親河,而清末廢除漕運以后,運河便一蹶不振,臨清也隨之黯淡下去。清中后期,黃河頻繁決口,運河連年受災,再加上政治腐敗,河工年久失修,運河衰敗之勢不可扭轉。漕運能力大大減弱。每年運輸?shù)匿罴Z不過十萬石,較之海運,僅四十分之一?!蓖砬迳鐣邮幉话?,地方農(nóng)民起義不斷,臨清的商業(yè)、手工藝以及農(nóng)業(y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臨清城市從此一蹶不振。所以人們會說“河運興,臨清興;運河衰臨清衰”[5]臨清從明中后期到清中期400余年的繁榮期,其繁華令人嘆為觀止。但也沒能擺脫衰落的命運。這也是由于臨清自身屬于運河城市,在發(fā)展中過多的依賴運河,缺乏經(jīng)濟調(diào)整能力及發(fā)展模式拘泥,這也是未來臨清的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急需突破的一點。
參考文獻:
[1]康熙《臨清州志》,卷三疆域。
[2]民國《臨清縣志》,賀王昌序,第59頁。
[3]嚴夫章:《明清修建紫禁城用的臨清磚》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2期,第94-95頁。
[4]張廷玉:《明史》卷81食貨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976頁。
[5]王云:《明清山東運河區(qū)域社會變遷歷史趨勢及特點》,東岳論叢,2008年第3期,47-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