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證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歷來為邏輯學家們所關(guān)注,傳統(tǒng)的邏輯學家們對于論證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伴隨著非形式邏輯的興起,日常語言環(huán)境當中的“論證”的概念及理解已經(jīng)從原有的論證理論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使其變得更為復雜,也更加難以把握,本文試圖將其與日常話語中的幾個詞語進行對比辨析,以此來明確其特征。
關(guān)鍵詞:論證;特征;辨析
中圖分類號:B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10-01
論證歷來都是邏輯學的重要關(guān)注對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邏輯學家們主要以“前提——結(jié)論”的方式來把握論證,但是隨著當代非形式邏輯及論證理論的興起,對論證的理解逐漸由成果性、結(jié)構(gòu)式的理解方式轉(zhuǎn)變?yōu)檫^程化、語用性的理解方式。也就是說論證除了在邏輯學中有著相當漫長的被關(guān)注和探討的歷史,它也普遍的存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實際思維當中。本文在此背景下梳理總結(jié)傳統(tǒng)邏輯與現(xiàn)代非形式邏輯的論證概念,辨析在語用學轉(zhuǎn)向下日常話語中的“論證”。
在傳統(tǒng)邏輯中,以蘇珊·哈克、柯比為代表,蘇珊·哈克在其《邏輯哲學》中提出:論證是人們認識到某些話語的展開,旨在通過前提來支持結(jié)論,旨在從前提推出結(jié)論??卤葎t認為論證是一個命題的集合,其中的一個命題被宣稱是得自其它的那些命題,而其它的那些命題被看作是為該命題為真提供了支持或理由。國內(nèi)影響較大的《普通邏輯》則認為論證就是用一個(或一些)真實命題確定另一命題真實性的思維過程。
而在當代論證概念中,以拉爾夫·約翰遜、沃爾頓、雅各布為代表,拉爾夫·約翰遜認為論證是作為論證實踐中的提取物的一種話語或文本埋在其中論者試圖以提供理由支持來說服其他人同意某個論題的真實性,除此之外,論證還使參與論證者在其中履行各自的論辯性義務;沃爾頓認為論證是致力于解決(或者至少是應付)兩方(或多方)之間所存在的觀點分歧或沖突的一種社會的和語言的手段和方法;而雅各布則認為論證是一種與意見分歧相關(guān)的語言事件。
我們分析一下人們在日常話語中對“論證”的基本理解。中文中“論證”的義素是分析和說明事理,而漢語詞典一般對于“論證”的解釋有下列義項:1.引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2.論述和證明。3.立論的根據(jù)。而在對應“論證”的英文單詞argument在拉丁文中的本義為“說明事理”和“使……清晰”。不過,當前日常話語中的“論證”的含義已然并非這一原初含義所能涵蓋。
事實上,“論證”一詞在日常話語中的用法并不單一。一方面,我們可以把“論證”解讀為一個動詞,意指實際進行的一種行為或活動。人們借助這一行為或活動來“說明事理”、“使……清晰”。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把“論證”解讀為一個名詞,指稱一個可以識別的對象,一個我們借助它來“說明事理”、“使……清晰”的方法和工具。
而作為一種行為或者活動的論證,其基本特征則更為復雜,我們可以通過如 下對于“論證”和其他詞語的異同來說明:
一、 論證與對話
對話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它泛指人際之間的一系列信息或者語言行為的交流活動。在一個合理展開的對話中,關(guān)鍵是對話各方能夠依次發(fā)言、輪換言說。論證活動并不只是一個輪換言說的交流形式,其中人們并不僅僅是你來我往的交流,更重要的還是各自在言語過程中提供理由來捍衛(wèi)自己的立場、觀點或者駁斥對手的立場、觀點。
二、 論證與討論
一般而言,討論是在多個主題之間就某個特定主題展開的一種互動性的意見交流活動。不過,論證活動有一個特定的明確目標,那就是要捍衛(wèi)或者駁斥一個立場或者觀點,進而試圖達到一個合理地結(jié)論。其次,在論證活動中,人們總是被期待以提供理由的方式來互動交流,對于討論卻并不如此。
三、 論證與爭吵
爭吵通常指的是一種試圖不計一切代價來激烈抨擊他人的對話過程,因此人們在爭吵中總是能感受到一種情感和心里的沖動狀態(tài),總是能看到相互之間的猛烈攻擊和責難(包括無所顧忌的人身攻擊)。與爭吵不同,論證活動并不是這樣一個激進的過程和武斷的結(jié)束,人們總是期待著論證參與者能夠通過理性的思考,以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來取得參與者的讓步或認同,從而達到一個令人信服的合理結(jié)論。
四、 論證與辯論
不管是大學生的辯論賽還是司法中的法庭辯論,參與者總是據(jù)理力爭,彼此在捍衛(wèi)各自立場的同時也盡力去駁斥對方的觀點,這的確與論證活動十分相似。但是,辯論是一種參與者師徒在語言的對抗性游戲中爭勝,因而游戲的合規(guī)則性和觀賞性是其內(nèi)在的要求。與辯論不同,論證卻是以參與者自身為目標的一種嚴肅的活動,論證參與雙方并不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時間安排來展開,也不會試圖討好另外的第三方,并且人們通常都是把合理的或在邏輯上有說服力的理由視為論證結(jié)束的最終決定力量。
五、 論證與勸說
在勸說過程中,人們往往借助一定的語言和行為(例如對于自己所持觀點的證明或者解釋等)來說服他人接受某個立場和觀點。在勸說中,人們最主要的考慮是要有效地說服對方接受某個立場和觀點。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在勸說中往往刻意地做些讓步。與勸說不同,人們對論證的期待主要不是如何有效地說服對方,而是如何理性地說服對方。這就是說,論證可以是一個合格的勸說,但是勸說卻并不必然是一個合格的論證。
六、 論證與解釋
解釋并不提供理由、證據(jù)、基礎,而只有言說者的權(quán)威,但論證卻要提供理由和證據(jù),說者或論者有意圖地為我們提供相應的理由。解釋是為了澄清,使被解釋的命題更明了、更可理解,說明它的成因、來歷等。而論證則是以提供理由的方式來使人們認同和接受作為論證結(jié)論的某個命題。解釋中被解釋的命題是已然成立的或是已經(jīng)為人們所接受的,而論證的目的在于建立或確立“它是這樣的”、“它是成立的”。
通過以上的辨析,在日常話語中論證的特征逐漸浮現(xiàn)出來。其一,作為一種語言行為或活動,論證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通常被人認為只應該采取一種理性的,即提供理由的手段。其二,論證參與者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闡明、維護及捍衛(wèi)自己的立場或觀點,或者批駁對手的立場和觀點。其三,人們總是期待論證參與者能通過有說服力的理由來說服對手。
參考文獻:
[1]《普通邏輯》編寫組.《普通邏輯(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6頁
[2]Jacobs,S.:”Structure of conversational argument: pragmatic bases for the enthymeme”,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LXV1,1980,PP.251-265
[3]《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編委會編:《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
作者簡介:趙飛龍(1991.08-),男,陜西省延長縣人,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邏輯學碩士研究生。